
第二节 课题研究框架、内容和观点
一 研究框架和内容
本课题是基于以下四个维度来构建课题的研究框架的:移民的历史回顾,自发移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融入的现状,自发移民的权益缺失和保障,政府治理的困境和责任。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关于移民的概念和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移民的类型、自发移民的特点、搬迁动机、模式、影响因素及与政策移民的异同点。
(2)对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历史演变的回顾和总结。主要阐述古代、近代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状况,描述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移民或人口的迁徙流动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启示。
(3)关于自发移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主要依据自发移民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从自发移民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政治权益、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宗教文化及社会融入等多个角度对自发移民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详尽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评估。
(4)关于自发移民的民生建设与区域反贫困问题。探讨了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的民生保障及社会建设问题,分析了自发移民在区域反贫困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5)自发移民聚居社区社会治理结构分析。以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一个典型的自发移民聚居区为例,分析了自发移民聚居社区在多年的人口流动迁徙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社区的治理与运行的,以及自发移民与基层政府形成的博弈关系。
(6)关于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及利益诉求。主要以2015年宁夏自发移民群体性上访案例和自发移民个案访谈为分析视角,分析自发移民群体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利益诉求。
(7)关于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权益、计划生育管理和政策落实、社会治安、宗教管理及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享有问题等。
(8)关于如何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思路和建议。分析了加快解决自发移民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解决自发移民问题必须坚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调查点的选取和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研究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生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于2015年4~10月,对宁夏自发移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即“课题组2015抽样调查”,本书中使用的抽样调查数据,均来自此项调查。
宁夏的自发移民主要是从自然环境恶劣的南部山区自主搬迁到地势平坦、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北部川区。为了准确把握自发移民的状况,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自发移民聚居相对集中的具有典型代表的3个乡镇,即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永宁县闽宁镇和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
兴泾镇隶属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距离银川市市区约15公里,辖6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1个流动人口管理站,总面积28.8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43户21000人(其中户籍人口17000人,自发移民986户4000余人),人均耕地0.8亩。全镇有小学6所,初级中学1所,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6家。兴泾镇X村居住群众近1000户,属计划内搬迁户仅167户,其余800余户均无户口。兴泾镇移民搬迁,始自1983年,至1988年搬迁基本结束。2000年属地管理移交至银川市郊区,2003年银川三区划界时,划归西夏区管理。搬迁开发初期,中央制定了“三西”扶贫政策,在土地开发、人口搬迁时,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自治区制定了“以川济山,以山济川,山川互济”的帮扶政策,由自治区属部门及川区市县在移民搬迁上予以全方位支持。泾源县制定了“搬得走,留得住”的扶持措施,在县内和吊庄各成立搬迁指挥部,抽调得力干部负责搬迁工作。搬迁工作结束后,不管是当初的泾源县,还是现在的西夏区,对兴泾镇都给予了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自治区决定移民吊庄移交属地管理时,在移民吊庄地区继续执行10年山区的扶贫政策,大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有回族特色的小城镇初步形成,对兴泾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主要作用。
闽宁镇隶属于银川市永宁县,辖6个行政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8870户4.4万人,Y村是闽宁镇的一个大村,全村共18个村民小组,4106户18453人,其中:常住人口2516户10823人,流动人口(主要是自发移民)1590户7630人,回族人口8225人,占总人口的44.6%,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983人,占总人口的5.3%。总耕地面积10800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群众经济收入当前以劳务为主,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葡萄及枸杞种植、牛羊养殖、劳务输出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四大优势主导产业。
宣和镇位于中卫市区东南,距中心城区26公里,总面积488.9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个场,总人口8.24万人,其中回族2万余人,是一个回汉共存、山川共济的农业大镇。辖区内共有自发移民2137户8716人,其中回族5426人,占62.3%,汉族3290人,占37.7%,全镇共设有17所中小学校和3所幼儿园。宣和冶金化工园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吸引了众多企业厂家入驻,形成了以电石、石灰氮、双氰铵、铁合金、新型建材为主的电石化工基地和以禽蛋加工、饲料加工、粮油加工、农资配送销售、肉食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经果林、设施农业、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硒砂瓜、枸杞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突出,是该镇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201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26.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0元。2002年宣和镇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20个示范集镇之一;2011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14个沿黄城市带特色小城镇之一;2014年被中卫市委市政府列入了“四城八镇十村”建设总体规划。宣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现已形成以中心大街为轴线、向外辐射 “四纵五横”的镇区建设框架。
鉴于自发移民的聚居形式多样,外出打工人数较多,问卷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699份,问卷有效率为97.1%。其中兴泾镇为313份,占比为44.8%;闽宁镇为206份,占比为29.5%;宣和镇为180份,占比为25.8%。在样本总量中,男性371人,占样本总量的54.2%,女性313人,占45.8%(按该项有效样本计算,下同);汉族41人,占5.9%,回族654人,占94.1%;从年龄结构看,25岁及以下276人,占40.1%,26~45岁186人,占27.0%,46~60岁163人,占23.7%,61岁及以上63人,占9.2%;从婚姻状况看,未婚69人,占10.0%,已婚613人,占88.8%,离婚8人,占1.2%;从户籍状况看,95.6%的受访者为农业户口,2.7%的受访者为非农业户口,1.6%的受访者没有户口;从受教育程度看,没有上过学的265人,占38.1%,小学文化程度的184人,占26.4%,初高中文化程度的228人,占3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9人,占2.7%。
二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一)自发移民的迁徙行动在主流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研究解决自发移民问题对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发移民不仅为迁出地的生态恢复做出了贡献,也减轻了国家的扶贫压力,还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以人为本,摒弃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意识,对自发移民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
(二)自发移民的迁徙是改革开放的大社会背景下催生的结果
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自发移民搬迁的唯一因素,迁入区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就业机会和便利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是影响移民搬迁的重要因素。
(三)自发移民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由于户籍制度壁垒,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不仅给迁入地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压力,自发移民群体也长期面临权益受损的境遇,主要表现为经济权益受损、政治地位边缘化和公共服务缺失。由于各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自身发展机会不足,自发移民成为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
(四)重建移民社会网络有助于移民的发展
自发移民搬迁后原来积累的社会关系相当一部分已淡化或断绝,移民与迁入地的关系需要重新建立起来。社会网络重建是每一个自发移民都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总的来看,移民的社会网络会因为搬迁而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移民要想在新的迁入地立足发展,只有通过重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必要的帮扶。
回汉关系对于回族和汉族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自发移民的大多数受访者作为回民,他们的很多社会活动都要与汉族人共同完成。如何看待和处理回汉关系,是自发移民在新的迁入地需要重新把握的问题。但从实地调研来看,自发移民聚居区的回汉民族关系总体良好,也体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前民族关系的真实状况。
(五)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具有共生关系
自发移民是政府组织的政策性移民的伴生现象。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要求出发,历史地看待移民中的土地转让行为,理性认识自发移民对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全力推进自发移民问题解决。
(六)对待自发移民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
解决自发移民问题要坚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消化存量,控制增量;整体解决,分类施策;抓住重点,保障民生”的思路进行。针对自发移民跨省迁移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统一协调解决。
(七)政府在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中承担主体责任
加强和创新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的社会治理,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回应社会民众的需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建立迁出地与迁入地政府的良性合作互动机制。在具体实践中,要发挥移民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在自发移民社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户籍和土地问题是解决自发移民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解决自发移民问题,一是要加快户籍核转落实,使自发移民在迁入地有合法身份;二是要做好耕地、住宅(宅基地)的确权,切实维护自发移民的经济权益。在解决户籍问题的同时,要提高自发移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