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家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下定决心复兴大唐

第十一章下定决心复兴大唐

南唐宫廷,华灯初上。李煜坐于御书房内,案几上烛火摇曳,映照着一份文书,正是《新唐戊辰变法总体部署方案(969 - 989年)》。

李煜目光落在文书上,那字迹瞬间吸引了他。只见大字矫如游龙,笔画刚劲有力,仿佛是用利刃截开的竹木,透着一股雄浑之气;小字则如聚针钉般细密精致,每一笔都蕴含着巧思。他一时间竟出了神,思绪飘飞。他本身便是爱字之人,自己独创的金错刀体,瘦硬挺拔,别具一格。而眼前这字,虽与自己的金错刀体不尽相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这字迹,他心中暗自揣测,能写出这般好字之人,年纪应该和李仲寓差不了几岁。

李仲寓自幼便由李煜亲自教导书法,习得金错刀体,如今也已有了七八成功力。但与眼前这份文书上的字相比,却还是逊色了许多。

此时,李仲寓留意到李煜的神情,心中明白他是被这字吸引了。他赶忙上前,恭敬地说道:“陛下,这方案乃是儿臣的伴读邱旭所书写。”

李煜微微点头,目光仍停留在字迹上,问道:“这邱旭是何人?”

李仲寓赶忙介绍:“邱旭即将年满15,乃是北方流亡士族之后。在韩在熙的安排下,他今年即将在国子监毕业,拿到生徒的身份,来年便有资格参加春季礼部贡院举行的中央省试。”

李煜心中一动,明白李仲寓此举是在为邱旭铺路。不过,他此时更关注的是这份变法方案。

回过神来,李煜开始仔细研读方案。他看到方案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改革事项。他深知,这场变法将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但他也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南唐的复兴。李煜喜不自禁的念了出来,内政集权与经济复苏阶段(969 - 973年)。革新吏治。李煜看着方案中关于吏治革新的内容,脑海中思绪万千。需开始清算党争,逐步边缘化徐铉、张洎等权臣集团。这谈何容易,这些权臣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三省六部制进行重大调整,将中书省起草权与门下省审核权合并为“政事堂”,由改革派主导。这样一来,虽能减少权臣对朝政的干预,使得决策更加高效,但必然会引起权臣们的强烈反对。

将吏部考核权收归尚书省,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设立“澄心堂监察院”,职责是严查地方贪腐与藩镇异动,直接向皇帝汇报。李煜想到李平,此人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喃喃自语:“可先任命李平兼任监察御史。”李平上任后,必定能迅速开展对地方官员的调查,许多贪污腐败的官员会被绳之以法,地方的政治风气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还能安排新的官员补位,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科举改制与人才选拔。扩大进士科录取至每年30人,增设“农税实务”“军械制造”等专科考试。这一举措可使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用性,为朝堂选拔更多的专业人才。寒门录取比例提升至40%,将打破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的通道。

李煜仿佛看到许多寒门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他们满怀壮志,成为变法的坚定支持者。朝堂上的风气也将因此而改变,不再是士族的天下,更多有才能的人将为国家效力。

机构精简与职能优化。裁撤九寺五监冗余官职,合并大理寺与刑部司法职能,逐步减少机构的臃肿,提高行政效率。设立“度支司”统筹财税,更加集中和规范管理国家的财政,为经济改革奠定基础。

李煜深知,机构臃肿是国家发展的一大阻碍。裁撤冗余官职,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要痛下决心。“度支司”的设立,将使国家的财政管理更加有序,为后续的经济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土地与财税改革。土地与财税改革是经济复苏的关键。限田均赋,规定江南豪族田产不得超过500顷,推行“均田限豪令”。没收贵族逾制土地,按丁口分给无地农民,每丁限田50亩,超限部分课以重税。超额土地收归国有后分授无地流民,免税三年。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让大量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能打击豪族的势力,增加朝廷的税收。但豪族们必定会强烈反对,他们会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李煜想象着,大量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他们满怀希望地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盐铁专营与货币改革方面,在洪州、宣州设盐铁转运使,实行盐铁专营。这一举措可以加强朝廷对盐铁等重要物资的控制,预计年增国库收入30万贯。发行“保大通宝”铜钱取代铁钱,规定江南丝、茶、瓷器贸易须以官方货币结算,通过货币的统一和稳定,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税制改革与商业发展上,改革税制为“两税法+实物折银”,减少中间盘剥。设立“常平仓”平抑粮价,保障百姓的生活。开放明州(宁波)、泉州为通商口岸,与高丽、日本建立海上商路,换取战马和硫磺。海上贸易的发展,可以为朝廷带来丰厚的利润,也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军事基础重建。水军扩编与装备研发是军事基础重建的重点。以鄱阳湖为基地,建造楼船200艘,训练水军5万人。在洪州(南昌)设立“军器监”,研发连弩、火油柜(原始火焰喷射器),并仿制契丹“旋风炮”。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提高水军的战斗力。

推行“保甲连坐法”,每十户为一甲,强化基层控制与情报收集。在汴京、扬州设立商号“广陵行”,以茶叶贸易为掩护渗透北宋军政系统。通过这些情报网络,能够及时了解北宋的军事动态,为军事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在与北宋的军事对抗中避免大规模正面交锋,采用游击战术,利用地形进行骚扰、破坏补给线、水军突袭、坚壁清野。

李煜深知,这5年的改革将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权臣集团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他们会暗中抵制改革,制造各种麻烦。地方豪族对限田均赋政策不满,有可能纷纷联合起来反对改革。北宋朝廷也会对南唐的变法十分警惕,会加强对南唐的军事压力。但他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南唐的复兴。

军事革新与外交破局阶段(974 - 978年)。持续推进变法深化科举改革。增设“财税科”“水利科”,考题以南唐田赋改革、长江防汛为案例,录取比例提升至30%。这一举措可以进一步提高科举考试的实用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李煜想象着未来朝堂上有更多精通财税、水利的官员,他们将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限制藩镇势力。地方节度使幕府任职满3年者,需通过吏部“策论试”可转入中央,限制藩镇私人势力的扩张。这一措施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变法的成果。但藩镇势力根深蒂固,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必然会进行抵制。

军制体系重构。火器研发与应用,招揽闽地火器匠人,在鄱阳湖孤岛设“霹雳院”,试制燃烧弹与投石机适配弹药。火器的研发和应用,将帮助南唐的军事装备得到进一步的升级。李煜意识到,火器的发展将改变战争的格局,南唐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军事上取得优势。

府兵改制与兵力部署。推行“三丁抽一”募兵制,组建10万常备军“神策军”,分设弩兵营(配备改进型床子弩)、火器营(研发猛火油柜)。将全国兵力分为禁军(20万驻金陵)、边军(10万屯淮南)、厢军(10万屯江南),轮换驻防。这一军制改革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机动性。

将领培养与战术创新。在庐山白鹿洞设立武学院,编纂《卫公兵法》融合水战、城防战术。组建“横江军”水师(200艘车船),配备改良石油喷射器,控制长江制水权。通过这些措施,为朝廷培养一批优秀的将领,创新军事战术。

军事行动与扩张。攻灭闽地残余势力,联合吴越攻灭闽地残余势力,控制福州至泉州海岸线。扩大南唐的领土,增强了南唐的实力。但与吴越的合作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吴越是否会真心与南唐合作,还是会在关键时刻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这些都需要李煜仔细考量。

吞并湖南部分地区,以“助剿”名义进驻湖南,吞并武陵、澧州,切断北宋与大理的联系。进一步削弱北宋的势力,为北伐创造有利条件。但这一行动必然会引起北宋的强烈反应,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外交纵横战略。北联契丹,推动太子李仲寓迎取契丹皇族贵女,岁赐绢10万匹、茶5万斤为条件,换取辽国在幽州牵制宋军。以茶叶、丝绸换取契丹战马,每年输入良马3000匹,组建“铁鹞骑兵”。通过与契丹的联盟,减轻南唐北方的军事压力,增强军事力量。但与契丹的联盟也存在着风险,契丹可能会趁机提出更多的要求,南唐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契丹。

南抚诸国,与吴越签订《润州互市条约》,以瓷器、丝绸换取战马;支持南汉对抗宋军南征。通过这些外交手段,稳定南方的局势,扩大影响力。但吴越和南汉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南唐需要小心应对,以免陷入外交困境。

经济纵深布局。优化两税法,按土地肥瘠分三等征税,江淮膏腴之地税率提至15%,边远丘陵降至5%。这一税收政策的优化,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这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地方的不满,需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长江漕运与水利建设。疏通芜湖至江州航道,疏浚太湖至长江水道,设立沿江50里官办驿站,商税收入年增20万贯。开垦洞庭湖、鄱阳湖淤田200万亩,推广占城稻与双季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官营工坊与商业票据。在歙州(黄山)、饶州(景德镇)设立官营矿场、瓷窑,垄断铜、瓷产业,在升州(南京)设“军器监”,年产铁甲2万领、弓弩5万张;景德镇官窑产能提升至年产瓷器30万件。发行“盐引”“茶引”票据,允许商人凭引跨区贩运,税收预缴至金陵国库。官营工坊的发展和商业票据的发行,促进商业的繁荣。

这5年的进一步改革,将使南唐的军事力量得到极大的提升,外交上也将取得重要的突破。在经济方面,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但改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李煜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应对各种挑战。

战略反攻与领土扩张阶段(979 - 984年)。北伐筹备。攻占岭南韶州,从洪州出兵攻占岭南韶州,打通赣江至珠江商路,获取热带作物与矿产。这一行动可以扩大南唐的领土,还能为朝廷带来丰富的资源。但岭南地区地势复杂,宋军在那里也有一定的防御力量,攻占韶州并非易事。

舆论造势,重订《大唐宗谱》,宣称赵匡胤“篡周悖唐”,发布《讨宋檄文》。通过舆论造势,激发南唐百姓的民族情感,为北伐营造良好的氛围。李煜深知舆论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这些宣传,让百姓们团结起来,支持北伐战争。

两路出兵计划,东路选一上将军率水军10万攻扬州;西路选一上将军领步骑15万出武昌,切断宋军荆南补给线。这一两路出兵的计划,能够充分考虑南唐的军事优势和北宋的战略弱点。但战争的局势变幻莫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计划失败。

关键战役。淮南争夺战,利用水军优势控制巢湖,切断宋军淮河粮道,逐步收复滁州、和州等淮南十四州。淮南地区是北宋的重要粮仓和军事战略要地,南唐收复淮南,可以对北宋造成沉重的打击。但宋军也不会轻易放弃淮南,他们会进行顽强的抵抗。

荆襄渗透战,策反宋守将,以汉阳为据点控制汉水航运。荆襄地区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通过控制荆襄,为进一步北伐创造有利条件。但策反宋守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发现,不仅计划会失败,还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

建立反宋根据地,安排白鹿洞武学院毕业的学员到北宋乡村、山里建立反宋根据地,为全面北伐攻宋做好准备。这些学员年轻有朝气,充满了爱国热情,但他们缺乏实战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李煜想着,这5年的深化改革,可以使得南唐的势力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大,增强南唐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对北宋形成巨大的压力,改变双方的战略态势。但北伐战争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北宋的军事力量依然强大,南唐在战争中也会遭受一定的损失。长期的战争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需要在战后进行恢复和发展。

全面北伐统一与制度巩固阶段(985 - 989年)。全面北伐战争。加强与北周贵族联系,承诺南唐皇室成员与原北周皇族联姻,统一后保留北周贵族的经济待遇,利用北周贵族从内部逐步瓦解北宋的统治。李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北宋的内部团结,为北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但北周贵族是否会真心与南唐合作,还是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摇摆不定,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开战,消灭(招降)北宋的有生力量,以战养战快速结束统一战争。这是一场决定南唐命运的战争,李煜深知其中的风险。但为了实现南唐的复兴,他必须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迁都北方中原(关中)地区,宣告统一的正统性。关中地区是历史上许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迁都关中,可以显示南唐统一全国的决心,也能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

高度强化中枢集权。三省合一,撤销尚书省,设“总政院”统辖六部。这一举措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决策效率。废除节度使,改设“道、州、县”三级文官体系,北伐结束后,军队实行“兵将分离”,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一系列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需要李煜谨慎处理。

编纂法典,颁布《法典》,确立“农工商并重”原则。综合唐律与南唐案例,明确土地、军功、科举等新法条款,刻版印刷全国推行。使得国家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为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凝聚人心文化整合。宣扬“复唐正统”,借修复唐皇陵(如南京南郊李昪陵)之机,宣扬“复唐正统”,发行《大唐中兴赋》。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激发百姓对唐朝的怀念和对南唐的认同感。李煜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让百姓们更加支持南唐的统治。

科举归一,设“天下贡院”,推行“南卷北卷”分区录取制度。通过科举归一和分区录取制度的推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

唐礼复兴,修订《开元礼》为《建隆礼》,强制契丹、吴越使臣行唐制朝仪。唐礼的复兴,体现南唐对唐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增强文化软实力。

这5年的彻底改革,通过中枢集权的强化和法典的编纂,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稳定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避免地方割据和政治动荡的发生。为将来的对抗北方少数民族和开疆拓土做好准备。

李煜逐字逐句地念完这份让他心潮澎湃的方案,连说三个“妙”字。他心里面更加坚定要推动改革,哪怕他不能全部完成,也要为李仲寓未来继承大统后完成复兴大业打好基础。

当即,李煜下定决心,在御书房召见太子李仲寓、郑王李从善、右内史侍郎陈乔、内史舍人潘佑、尚书令李平以及名单上的其他参与人员,商议改革总体部署。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御书房内,气氛严肃而庄重。太子李仲寓、郑王李从善、右内史侍郎陈乔、内史舍人潘佑、尚书令李平以及其他参与人员早已齐聚一堂,静静地等待着李煜的到来。

不一会儿,李煜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御书房。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齐声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煜抬手示意众人坐下,然后缓缓说道:“今日召大家前来,是为了商议这份变法方案。朕深知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为了南唐的复兴,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话音刚落,内史舍人潘佑便站起身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方案切中时弊,若能实施,定能使我南唐国富民强。如今我南唐虽偏安一隅,但周边强国环伺,若不改革,恐有亡国之危。改革乃是我南唐复兴的唯一出路,臣全力支持!”

潘佑的话得到了尚书令李平的响应。李平说道:“陛下,潘大人所言极是。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则是死路一条。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大胆改革,以图中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改革持乐观态度。郑王李从善皱了皱眉头,说道:“陛下,改革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谨慎行事。此方案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调整,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社会动荡。而且,改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南唐如今国力有限,能否承受得起改革的成本,还需仔细考量。”

李从善的话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

李煜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意见,不时点头表示认同。他知道,改革之路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他更清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郑王所言有理,改革确实需要谨慎行事。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停滞不前。如今我南唐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若不改革,迟早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朕决心已下,改革势在必行!”李煜坚定地说道。

太子李仲寓站起身来,说道:“父皇,儿臣愿全力支持您的改革大业。儿臣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南唐的复兴。”

李煜欣慰地看着李仲寓,说道:“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大家不必再犹豫,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为南唐的未来而努力。”

在李煜的鼓舞下,众人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改革。接下来,大家围绕着变法方案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李煜总结道:“改革势在必行,但我们也要谨慎行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减少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南唐的复兴。”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