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故事: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才子的诗酒人生 曹植陶耳杯

耳杯,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常见的酒具,一般为漆器、青瓷器,长圆形,两侧有把,即“耳”。陶质的耳杯是随葬品。1951年,在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了一件长约11厘米的陶制耳杯,这是研究曹植生平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重要文物,通过它可以了解大才子曹植诗酒潇洒的一生,也可以窥见他失宠落寞的最后时光。

才华出众的曹植

曹植出生于东汉末年,生活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十几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擅长写作。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怀疑地问:“是不是别人替你写的?”曹植听了非常害怕,赶紧跪下回答:“孩儿能够很容易地讲清楚一件事的道理,只要拿起笔就能写出好文章,如果父亲不相信我,可以当面考考我。我自己都会,为什么要请人代笔呢?”

曹操打败了对手袁绍,下令在都城邺城建造铜雀台,以彰显自己的功绩。建成后,曹操让几个儿子以铜雀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铜雀台赋》,曹操和其他大臣看后赞叹不已。

曹植陶耳杯

长约11厘米

曹植天性随和,他使用的车马、自身的装扮都不追求华丽,是个温和的“官二代”。每次拜见曹操,曹操故意用不好回答的问题问他,他都能应声对答,曹操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安排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当顿丘令时,只有23岁,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你也23岁了,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吗?”

曹植有出众的才华,平易近人的品性,有丁仪、杨修等谋士辅佐,声誉很好。曹操犹豫不决,想让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可当时,继承人必须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战死,二儿子曹丕理应成为继承人。曹植是三儿子,按理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

曹植虽不能成为继承人,但他得到了曹操的宠爱,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好,他却多次醉酒误事,最终影响了自己的前途。

喝酒误事的曹植

三国时期,饮酒之风盛行。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边喝酒边写诗,人们把喝酒当成一种时尚。酒是用粮食酿造的,喝酒只能消遣,不能填饱肚子,这么多人把粮食拿去酿酒,士兵和百姓吃什么呢?为此,曹操颁布了“禁酒令”,不许大量饮酒,也不许酿酒。曹植好酒,但为了响应父亲的号召,也决定戒酒,并专门写了《酒赋》,批判饮酒酗酒的危害。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植不仅戒不了酒,而且多次醉酒。

公元217年,曹植醉酒后准备出城。古代的城门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要选择不同的城门出入。曹植喝醉了,一时分不清东西南北,从司马门出城并乘车在驰道上行驶。这可犯了大忌,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驾车出司马门,只有天子的车驾才能走驰道。曹操听说后大怒,把他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处死了曹植的马夫,自此对曹植的宠爱逐日减少。

公元219年,曹植的叔叔,魏国大将军曹仁被刘备的军队围困,需要大将率领军队去营救。大臣们都建议派曹丕去,因为曹丕是未来的继承人,要多磨炼,多立军功,而且曹丕有带兵经验。曹操却封曹植为南中郎将,下令让曹植带兵增援。曹植没有上阵带兵的经历。很显然,曹操想锻炼曹植,提高他在军中的威望。曹植受封后,很多官员前来道贺,其中一个最爱拍马屁、经常跟曹植喝酒的文姓官员对曹植发出邀请,表示已备好了珍藏的美酒,想为曹植送行,请务必赏脸。曹植一听说有好酒,仿佛已经闻到了酒香,当晚便来到这位官员家中,酒兴大发,拿起酒壶就往嘴里灌。就这样,二人边喝边唱,过了半夜,随从才将喝得醉醺醺的曹植扶回宫里。

第二天一大早,曹操就派人给曹植送来了自己征战时穿过的铠甲,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英勇杀敌。当随从来到曹植的床边时,发现他还在酣睡,怎么叫都不醒,随从没办法,只得禀报曹操。曹操非常生气,亲自用一盆冷水泼醒了曹植。他看着曹植迷糊的样子很失望,下令免去曹植的封号。曹植因贪酒浪费了建立军功的大好机会。

经过几次考察,曹操觉得曹植只适合写写文章,作作诗。思来想去,曹操觉得曹丕才是最佳的继承人选,他决定为曹丕顺利继承王位扫清障碍,于是以各种借口铲除了曹植身边的谋臣,又降低了曹植的爵位。曹植彻底没希望成为继承人了。

命运坎坷的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成为大汉丞相,继承了魏王的爵位,曹植的处境更加糟糕了。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曹丕对曹植有很深的怨恨,现在曹丕更加肆无忌惮地打压曹植。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曹植按照惯例来拜见已经称帝的曹丕(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曹丕让曹植以兄弟为题,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否则就要处死他。曹植藏起内心的悲伤,迈开第一步,闻着远处传来的煮豆味,他立即有了灵感,轻声吟诵起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人们在煮豆子时喜欢把豆茎当作燃料,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怎么能这么迫害自己的同根手足呢?曹植用这首诗比喻他和曹丕是同胞兄弟,可曹丕却想加害自己。曹丕听后感到惭愧,曹植才免于一死。

尽管曹丕没有杀曹植,但他对弟弟仍然不放心,下令将曹植调到远离国都的地方。此后,曹植的封地被一改再改,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借酒消愁。

有一次,曹植喝醉后,把曹丕派来的使者扣留在封地。使者代表的是帝王,扣留使者是杀头大罪。曹丕大怒,立刻派人去捉拿曹植问罪。曹植的母亲卞太后听说后赶来求情,曹丕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弟弟,知道他醉酒后喜欢撒酒疯,便把他封到更偏远的地方。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成为曹睿唯一的叔叔,但曹睿对曹植更加刻薄,屡次更改曹植的封地,让曹植经常搬家,曹植饱受折磨。曹睿登基的第三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在东阿,曹植偶遇一位酿酒师,日日光顾他的酒舍。后来曹植资助酿酒师扩大经营,酿出的酒名气越来越大,后人把这种酒称为“曹植醉”,流传至今。

东阿在今山东省,这里土壤肥沃,风景优美。多病多难的曹植在东阿选了一块墓地,准备终老在这里,没想到很快又被改封为陈留王,他又要搬家了。

232年,曹植病死,年仅41岁。有人猜测,曹植的早逝与他长期酗酒有关。根据他的遗愿,人们将他葬在东阿墓地。后人在众多陪葬品中,发现了他喝酒用的陶耳杯。

一代才子曹植与酒结缘,半生沉沦的生活使他无法放下酒杯。醉酒时,是他遗忘这个世界的时刻,是他用生命的热情浇灌凄美诗篇的时刻。

国宝小档案

我的名字:曹植陶耳杯。

我的特征:耳杯,古代的名称是羽觞,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常见的酒具。

我在哪里: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能告诉你:1951年,在山东省鱼山西麓的荒烟蔓草间,考古人员发掘了曹植墓。让满心期待的考古工作者略感失望的是,尽管曹植贵为皇族,他的墓地却非常简陋:陪葬品多为陶器,几件玉器也不是稀世珍品,出土的陶耳杯是当时非常普通的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