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工制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制作一 滑雪机器人——最简单肢体运动的机器人(一)

No

Data

图1-1

冬奥会上各类滑雪比赛中,运动员们手拄雪杖、疾如闪电的矫健身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比赛前运动员需要热身,手工制作前也需要“热身”,这个最简单的滑雪机器人(图1-1),权且作为读者的“热身”之作吧!

一、运动特点

大多数滑雪运动中,运动员手里都拿着两根长长的“拐杖”,叫作滑雪杖(图1-2)。运动员滑雪时,滑雪杖不但能提供动力、控制平衡、引导变向,而且能支撑身体、控制重心。相比之下,本制作的动作就简单多了,机器人的整个手臂就是滑雪杖。

图1-2

机器人运动侧面如下:手臂顺时针旋转时,机器人向右运动,手臂从A点经过空中B点运行到C点之前,机器人是静止的(图1-3);只有其手臂落到地面即C点时(图1-4),才将机器人支撑起来向前运动(图1-5~图1-7);到A点后,移动结束,手臂又在空中旋转,接着下一轮运动。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数学(Mathematics)指点』本机器人手臂只能做圆周运动,不会模仿真实的滑雪运动,不过做演示还是可以的。手臂可以看作圆的半径,A、C两点是手臂与地面接触的点,手臂长短决定了机器人向前移动一次的远近。长则远,短则近。设滑雪板与电机已固定,则A、C两点间距离由手臂长短而定,手臂长则线段AC长,手臂短则线段AC短。手臂加长,其经过C点和A点的夹角在整个周角的占比就会增大(图1-3),速度就会提高;但从图1-5、图1-6可知,滑雪板与地面的夹角也会增大,机器人有可能向后倾倒。如何兴利除弊才能让机器人“滑”出最佳效果?笔者只给出了手臂的几种长度供读者探究,其他多项因素的关系,还望读者在制作过程中揣摩和研究。

二、制作材料

电池、电机、开关、连接线、乒乓球、油笔管、雪糕棒、2.5厘米螺钉(母)(图1-8)。

图1-8

三、制作工具

胶枪、美工刀、锯子、直尺、砂纸、电烙铁、钳子、电钻、焊接剂(胶黏剂)等(图1-9)。

图1-9

四、工作原理

电机带动手臂做圆周运动,当支点接触地面时,将机器人的身体支撑起来,在电机扭矩的作用下,身体前移。手臂继续转动,身体再向前移,周而复始。

『知识拓展』扭矩(转矩):使物体发生转动的力。电机转速越快,扭矩越小,反之越大。

五、制作过程

(1)制作“腿”。将两根1.8厘米×15厘米的雪糕棒平均分开(图1-10)。

(2)截面用砂纸磨平,便于与雪橇粘接,圆头朝上,粘在电机前后两侧(雪糕棒的宽度与电机的宽度相当)(图1-11)。电机下要留出1.5厘米的空间(图1-12),电机不能抬得太高,否则重心高了,机器人就会不稳。

图1-10

图1-11

图1-12

『技术(Technology)指点』本制作重心尽量要低。我们看滑雪比赛时,总是见运动员弯着腰,就是为了降低重心,重心低,身体才稳。为了降低重心,可以在下面增加配重,还可以把电机、电池等尽量固定得低一些。如果机器人滑雪时不侧翻,行动正常,就不要另加配重,否则会降低机器人的运行速度。

(3)制作滑雪板。另两截雪糕棒(完成制作后可根据运动情况加长),侧棱紧贴上下对齐,点焊接剂(胶黏剂)于缝隙间,背面可垫上光滑的废木板,粘接时还要经常移动,以防焊接剂渗到滑雪板下与垫板粘住(图1-13)。为了结实,还可以用雪糕棒余料横向加固(图1-14)。

图1-13

图1-14

(4)将滑雪板圆头作为前方,粘接机器人身体时,前方的雪糕棒用砂纸稍磨一下,使身体稍向前倾,以便让身体展现出用力的样子(图1-15)。为了美观,可先用焊接剂粘接,内侧再用胶枪加固(图1-16)。

图1-15

图1-16

『科学(Science)指点』运动员弯着腰,如「技术(Technology)指点」所述,能降低重心,是为了求稳。但身体向前倾,故意让重心向前移出身体之外,又是在创造一种不平衡的险境,所以,滑雪运动员就是在这样既追求稳又打破稳的矛盾冲突中,在观众面前充分展现竞技体育的无穷魅力。

(5)用胶枪在电机轴两端粘上螺钉。尽量不要偏离轴心,从机器人头顶俯视(图1-17)和从正前方正视(图1-18)观察都与轴成一条线即可,然后再进一步加固。

(6)截取小于1.5厘米的油笔管(螺钉的长度为2.5厘米,留出1厘米余地,给手臂和螺母留出位置),两端磨平,套在螺钉两端。其目的是:可使两肩尽量向外伸展,以避免下面的滑雪板侧边与手臂摩擦,手臂间距加宽,可以提升机器人运动时的稳定性(图1-19)。

图1-17

图1-18

图1-19

(7)制作机器人的手臂。将雪糕棒截为11厘米和4厘米两段(图1-20),截面用砂纸磨平,再将长短两段雪糕棒平头对齐粘好(图1-21)(让材料加厚,目的是打孔时,提高材料的结实程度),再用电钻在如图1-22所示的位置打三个孔。多打几个孔,是为了找到滑雪机器人最佳的手臂长度,但孔打多了,雪糕棒的结实程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选的螺钉尽可能细一些。

图1-20

图1-21

图1-22

『数学(Mathematics)指点』手臂的长短要合适。从前面的“运动特点”中知道,手臂长了,滑雪板与地面的角度就大,机器人容易侧翻;而短了,手臂则不能触及地面,只能空转做圆周运动,机器人不会动。所以,可以多打几个孔,一一进行测试。这样也给读者留出试验探究的空间。通过手臂在不同孔位的变化,找到滑雪机器人手臂最佳的安装位置。

滑雪板的长度也有讲究。降低机器人的重心固然可以提高它的稳定性,但如果滑雪板做得短,着地面积小,就不会稳,尤其是滑雪时速度飞快,只有加大滑雪板与雪的接触面积,运动员才能滑得更稳,所以,滑雪板的制作宜长不宜短。

『技术(Technology)指点』手臂的长短是相对的。手臂长了机器人容易倒,但也可以通过在滑雪板上增加配重,来获得新的平衡,这需要读者自己去测试。另外,滑雪板的长度也不是越长越好。超过适当的值,会给机器人的灵活性带来影响。

(8)给电机、开关两端接上连接线(这一步也可提前完成),将电池粘在机器人背面,尽量往下粘,将开关粘在头顶或滑雪板上。将电机、电池、开关以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图1-23)。

图1-23

『知识拓展』串联:就是电路中各个元件被连接线逐次连接起来。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并联。

『技术(Technology)指点』接线前一定要先用电池正负极触及电机两端,观察电机的旋转方向,确定是朝前方运动时,再将线路连接好。将连接线用胶枪固定好,要美观且方便充电。

(9)安装手臂。将两侧手臂安在螺钉上,上好螺母,在拧紧前先把手臂调整成平行状态。此处不可用胶,因为还要对其他几个孔分别进行测试,观察运动结果(图1-24)。

图1-24

(10)粘头部时要稍向前倾,方显动感,又能使重心前移。如果觉得不太美观,还可以加个脖子(图1-25)。

(11)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看出,图1-25比图1-24多出一个孔,且多出的这个孔在所标的1孔和2孔之间。之前打3个孔是设想:第1孔位,机器人的手臂不会着地,旋转时身体不动;第2孔位,机器人为正常滑雪状态;第3孔位,手臂过长,机器人运动时显得笨拙,身体还容易侧翻转打滚。但经测试,第2孔位也较高,于是就在第2孔位和第1孔位之间开了第4孔位。测试后发现机器人能正常运动。这几个孔位没有给出具体数值,目的是让读者自己在制作时去体验。如果读者还没有制作手臂而先看到这一部分,则可以按4个孔的长度加长附加的(短的)那块雪糕棒,再给手臂多打一孔。

(12)启动机器人测试,手臂转速很高,但机器人行动迟缓,仔细观察,是手臂与地面打滑所致。粘上橡皮条增加摩擦力后,机器人运动速度明显提高(图1-26)。

图1-25

图1-26

『知识拓展』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作摩擦力。

六、制作感悟

(1)如果读者乐于探究,还可以尝试其他的玩法,比如:

①让手臂一前一后交替运动,观察机器人的运动状态;

②增加配重,试用第2和第3孔位,测试机器人能否正常运动。

(2)机器人一经启动,再想关闭就不方便了(本书的制作都有这个问题)。后期如果制作成遥控或编程机器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手臂上3个孔的位置最初是随意设置的,第4孔位是后来增加的。可以先量一下电机轴到滑雪板(地面)的距离,若孔位与手臂末端小于此数值,手臂就是空转;稍大于此数值时,机器人会稍微移动;再大于此数值,机器人就会展现滑雪状态;如果再大,机器人可能就会侧翻。数值大的孔位,也许不稳,但加上合适的配重或(和)增减滑雪杖的长度,也能决定机器人正常的运动状态。

(4)电机轴直接带动手臂旋转应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读者能否设计一种机械结构复杂一些、更形象的滑雪机器人呢?想好了,请及时将草图画在方框里(因为灵感稍纵即逝),再依图制作出来。

滑雪机器人

【扫描以上二维码,观看成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