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首雄壮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教育家公木。
这个故事的源头需要追溯到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公木携妻女辗转到达西安,准备奔赴抗战前线。这时年幼的女儿就成了“拖累”。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抉择,夫妇二人忍痛选择了后者,因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远比孩子重要得多”。他们把孩子寄养在一位老乡家,然后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战前线。不料,女儿居住的城市遭到空袭,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幸运的是,女儿得到养父养母的悉心照料,在艰苦的环境中,得以平安、健康地长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木夫妇先后来寻找女儿,几经周折,最终与女儿相认。
作者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爸爸的口琴》这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是父亲的亲身经历,另一条线是女儿的成长故事,前一部分双线并行,后一部分两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小说前半部分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体味战争,书写人性,既写出了战火的冷酷无情,又写出了战乱中人们的乐观、善良和智慧。故事虽然悲壮,但叙事生动、克制,情节张弛有度,读来让人觉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与亲情、信念与坚守、道义与承诺的故事。故事以小见大,在对个体人物的刻画和描写中,反映出社会、民族、国家的厚度和高度。小说的主人公实现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个体经历与时代大潮、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能令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爱与希望的力量。
编 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