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就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就业政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但是不同种类的就业政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互补性、因果性、依赖性、制约性等。了解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有效运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3.1 狭义与广义就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狭义就业政策与广义就业政策之间的作用层次、覆盖范围和延续时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一般来说,狭义就业政策的反应速度较快,短期内的调节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广义就业政策稳定性较高,效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在中长期中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运用和调整这类政策时必须对实际劳动力供给状况有更高的把握和更准确的预测。

核心就业政策是解决短期就业问题的主要工具,如果政策效果不显著,可能会使得短期就业问题发展成“慢性疾病”,进入中长期治理的范畴;从另一方面来看,许多短期内爆发的就业矛盾也是外围就业政策作用不利,或者长期制度弊病的累积反应,因此也不能完全依赖核心就业政策实现“休克疗法”。因此,在处理两类政策的关系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核心政策应瞄准中短期目标,兼顾长期趋势,遵循灵活化和相机决策的原则;而外围政策则应关注中长期规划,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政策调整上采取谨慎和渐进的原则,防止产生难以扭转的副作用。

1.3.2 成因和结果指向的就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就业政策部分内容是成因指向的,即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追溯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另一部分则是结果指向的,即观察劳动力市场已然形成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状况,直接调整运行结果,或以目标导向的方式“倒逼”市场参与主体调整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从治理就业问题的逻辑来看,只有解决了形成问题的主要矛盾,各种劳动力市场失衡现象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纠正,因此,成因指向的就业政策在调整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主导的作用。但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也有自身的规律,劳动力供求总量,劳动力市场失灵现象等问题可以由政策进行调整,但往往不能彻底解决,对于业已形成的市场结果,需要政策予以二次纠正,而这种事后调整就有赖于结果指向的就业政策,因此后者起到了补充、配合的作用。

虽然成因和结果指向的就业政策之间具有不同的权重关系,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可以偏向或者弃用某一类政策,因为单一的政策取向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有可能还会加剧矛盾。以狭义就业政策为例,政府运用就业岗位促进政策来扩大劳动力的需求,经常会开发一些灵活就业岗位,比如临时工、季节工、小时工、派遣工等,虽然能够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这些岗位往往存在录用程序不规范、薪酬标准不明确、薪酬差距大、福利待遇不公平、工作身份歧视等问题,反而挫伤了再就业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效率低下,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和施行配套的结果指向性就业政策来有效规范工资、工作条件等相关内容。这种配合问题在广义就业政策中也同样存在,比如我国高等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连续大规模扩大招生,对缓解短期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又成为困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中长期问题,应该采取哪些结果指向的就业政策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什么内容,都需要对结果指向的就业政策进行研究和重新构建。大量现实中存在的例子表明,成因和结果指向的就业政策必须配合使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治理就业问题。

1.3.3 成因指向的就业政策的内在关系

成因指向的就业政策主要包含调节劳动力供给、需求和供需匹配的政策。劳动力市场供求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因此决定了调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政策需要相互配合。劳动力供给过剩是造成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针对供给设计的就业政策占据了就业政策的重要篇幅,也有较大的政策选择空间。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劳动力要素闲置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需求角度进行的政策设计主要从扩大全社会劳动力吸纳、优化就业岗位的角度解决失业和就业困难问题。产业、职业和所有制结构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从扩大劳动力需求角度入手制定就业政策,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岗位数量,调整岗位结构,成为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渠道。在平衡供需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有时受到信息不完全、制度历史传统、外部性等问题的影响,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就需要改善市场效率的政策进行调节。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成因指向的就业政策之间的内部对应关系,但从基础性角度来看,政策之间又非简单的平行关系。破除劳动力流动阻碍的政策、促进就业供求信息充分传达的政策和保证有限就业机会有效分配的政策具有较高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含义,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整体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并不直接干预市场供求行为,因此这类政策更加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也是就业政策的“长处”;而退出或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政策,促进就业岗位增加的政策则会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和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或替代市场的角色,很可能是政策的“短板”,因此在运用这类政策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还需要平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如果没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导致市场和政策“同时失灵”的尴尬状况。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制外劳动力就业并没有过多地依赖政府——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基本以市场为基础,农民工就业也大多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而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依赖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心态极为明显,政府在这一群体上的就业投入也很大,但效果却不显著。这充分表明,政府在运用成因指向的就业政策时,需要充分了解市场和自身的长处,有效配置政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