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研读的一个研究报告
最近,贵州民族大学的孙兆霞教授给我寄来由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贵州省扶贫办组建课题组,聘请专家学者们做的一个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研究报告:《构筑发展的社会基础》,这个题目引起我的注意和研读的兴趣。因为我们这几年一直在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问题,虽然对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还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从社会建设角度去研究扶贫开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以往相关的扶贫开发研究大多采用的是经济学视角,讨论的是资金问题、项目和产业问题、招商引资问题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很少从社会基础上去考虑扶贫开发问题。实际上,贫困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这对推进我国扶贫开发模式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孙兆霞课题组在十八大之前已经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对扶贫开发创新研究中,无疑有着超前的眼光。当然,从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之所以具有超前性,还在于他们脚踏实地的实地调查,从中发现了扶贫开发如果没有夯实社会基础,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预期效果,不能有效地、可持续地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从这一点上看,这个报告不仅具有超前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具体地说,该报告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问题抓得准、分析得透。该报告深刻地指出了当前的扶贫开发做法至少存在效率低、扶贫对象参与不够、扶贫对象土地经营收益权没有可靠保证、扶贫资源配置与扶贫对象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行政路径依赖严重、生产性公共服务短缺、农村合作机制缺乏等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以往的扶贫开发中主要重视投入、规模效益、产业等经济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对扶贫对象的组织、引导和参与,未能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能动作用。例如,可以组织扶贫的社会共同体,扶贫工作者和扶贫对象一起,共同把扶贫工作做好。实践证明,扶贫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扶贫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
第二,重视地方经验和智慧。该报告试图挖掘在扶贫开发实践中一些地方尝试的一些成功经验。该报告总结了务川草地生态畜牧发展经验、印江整村推进和整合资源经验、湄潭茶产业如何做大的经验,这些经验揭示的是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仅是经济发展经验。
第三,提出了深度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该报告提出了将产业扶贫的目标主要锁定在贫困群体身上而不是大户身上,注重培养贫困农民能力的系统性成长以及他们的主体性,将社会福利建设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构建生产性公共服务系统,建立专门化的产业扶贫和社会建设基地,等等。如果这些建议能得到采纳,我相信,现有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定会更有效、更可持续。
由此,我觉得孙兆霞等教授们的研究报告是建立在深入的调查基础上的,提出的建议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扶贫开发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值得正在开展扶贫开发实践的地区的领导干部好好地研读和借鉴。
20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