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风险的社会建构:21世纪以来公众对核电事务的参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书结构及内容梗概

本书共有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对理论和概念性框架的讨论。第一章中比较了社会科学领域当中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以及对核风险的讨论;讨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对于风险社会建构的讨论以及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批判;介绍了英国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居民对于核电站的态度。在第一章我提出中国的核风险社会建构议题旨在围绕知识、权力与社会背景三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第二章主要介绍我国核电发展的历史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这一章讨论了我国核电的经济性、技术引进之争论、反核活动及事件、废料处理等问题。最后还介绍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的始末及其影响。第三章开始进入研究的主体部分。本章介绍我的主要田野调查地——梅州大埔县及韩江流域的社会、文化及经济背景。勾勒出在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山区人民所面临的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分析他们在这种大环境下对自身身份的建构。第四章主要讨论大埔县居民如何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社会背景下建构核电项目的风险。当地人对于风险的建构更多与自己对风险和利益的理性判断有关。第五章主要讨论潮州、汕头两市的人大代表如何围绕内陆核电站项目在询问会上提出自己的质疑。广东省有关机构的代表和核工业企业的技术代表与人大代表的对话展现了各自所掌握的定义风险的权力。而地方人大及人大代表在有关民生的事务上开始展现其体制内参与的权力。第六章分析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埔县居民对于核电项目的信任态度的转变。同时对于大亚湾附近居民的访谈也展示了生活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性虽然缺乏信任,但是因为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而只能无奈接受的现状。第七章以媒体和网络社会作为分析对象。虽然在对于我国核事务的报道上传统媒体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在报道外国核事故时却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随着网络社会日渐成为大众分享核电知识和动员开展反核运动的公共空间,我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反核事务上的联动机制逐渐形成。第八章在主体章节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回应并且给出发展核电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