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Инв.No.8085历日汉字俗体字
出土文献中往往俗字盈篇,草体字比比皆是,为阅读带来很大障碍。Инв.No.8085历日文献中汉字、西夏字并用,汉字有不少是俗体字。个别字难以识别,录以存疑。
Инв.No.8085历日汉字俗体字表

Инв.No.8085历日汉字俗体字表-续表1

Инв.No.8085历日汉字俗体字表-续表2

关于俗体字形成的基本途径,张涌泉先生归纳为八个方面:
(一)增加构件。分增加偏旁、增加笔画两种。
(二)省略构件。分省略偏旁、省略某些“不重要”的部分、省略或合并相同或相近部分、符号代替四种。
(三)改换构件。分改换表意的偏旁、改换表音的偏旁两种。
(四)书写变易。分传承差异、草书楷化、传写讹变三种。
(五)构件易位。
(六)整体创造。
(七)音近更代。
(八)合文。[16]
这些类型,在Инв.No.8085历日汉字俗体字表中也有所反映。如汉字“土”字加点,在古代行书中常如此作,可以算是常见的俗体字,属增加笔画。再如用“人”代“寅”,当属于省略构件。“人”字在中古的音韵地位:“如邻切,开口三等平声真韵日母。”“寅”字在中古的音韵地位:“翼真切,开口三等平声真韵以母。”[17]日母和以母这两个声母,按切韵音系是不能通转的。在宋代西北方音中,日母的拟音为*ʑ,以母开口拟音为*j,[18]虽然二者发音部位相近,但找不到可以通转的例子。西夏历日文献中用“人”代“寅”的做法,聂鸿音先生推测,应该是为了省事而只写了“寅”的最后两笔。再如“顺”字,用左偏旁代替,形同“川”字,属省略构件。考虑到“顺”本从川得声,古音相近,亦属于音近更代。至于“留”字增加走之旁,“退”字省略走之旁,则是受同类术语影响类化换旁所致。最有趣的是“闰”字,这个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云:“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19]书写人改换表意的偏旁“王”,闰月为大就以“大”字代替,闰月为小就写作“小”字代替,这样不仅可以知道本月是闰月,还知道这个闰月的大小,显然是在从事历法活动实践中匠心独运而创造出来的。
由于本历书用字有限,把“顺”省写作“川”,以“人”代“寅”,都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在更大范围内,这样做可就行不通了。也就是说,俗体字的出现往往受特定环境的限制,超出这个特定环境,某些写法就不会得到承认,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一点也增加了俗体字的识别难度,一些俗体字在俗体字字典里是查不到的,必须熟悉相关专业,从上下文语义中去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