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力](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27/24264327/b_24264327.jpg)
第三节 与人际联结相关的社会学理论
与人际联结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主要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分析社会网络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人们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社会网络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等等。
本节主要介绍社会资本理论、六度理论、弱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学和经济学相融合,指出社会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资本,可以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立,能够对个体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社会资本理论较好地诠释了“人的成功80%依靠人脉资源,20%靠能力”的说法。六度理论揭示世界人人相联的客观事实,只是由于人际网络的复杂性,我们并不知道是如何相联的。弱关系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往往不是我们常常交往的好朋友。结构洞理论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如果你能在两个没有交集(互不相识)的人(或群体)之间承担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你就获得了竞争优势。
上述四个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人脉联结力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人脉联结力的价值都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科尔曼(James S.Coleman)教授于1988年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一文中提出的,后在《社会理论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一书中,对这一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科尔曼以微观和宏观的联结为切入点对社会资本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指出: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是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科尔曼由此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作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是某些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存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应该由它的功能来定义,即:它不是某种单独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但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一方面组成;第二,它们为结构内部的行动者(不管是个人还是法人)的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科尔曼定义了五种社会资本形式,即: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
1.义务与期望
众所周知,互相帮助比单独行动更有效率。义务和期望这种社会资本类型的产生和维持取决于两个因素:信任的社会环境和义务的涉及范围。义务和期望及其构成的信任关系,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能够克服因缺乏信任而导致的合作失败,是社会资本的基本形式之一。
如果行动者A为行动者B提供了帮助,并且相信B日后会报答自己,A对B便有了一种期望,而B对A则承担了一种偿还的义务。由此,A和B构成了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形式构成了科尔曼所说的社会资本。科尔曼将此比喻为A手中持有的、可以要求B在今后某一段时间内予以偿还的“赊账单”。
科尔曼认为,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应尽的义务是否履行以及个人承担义务的范围影响了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存在的可能性。社会环境可信任的程度越高,人们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就越大,义务与期望形式的社会资本也就越普遍;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的义务越多,他拥有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就越丰富。
2.信息网络
经典经济学存在两大基本假设:人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事实上,即便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完全和充分也难以做到,这是因为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收集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可靠和便利的信息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尔曼认为获得低成本信息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基于其他目的而建立的人际关系。
内部组织的关系网络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处于这种关系中的行动者利用社会关系来获取信息,从而为行动提供便利。科尔曼引用了1955年拉扎菲尔德等人对妇女服饰的研究来说明这种情形:某位妇女期望自己的衣着入时,但她不了解最新时髦服装的式样,于是,她可以“寻找女友中最了解服装潮流的人,从她那儿获取一切所需的信息”。
3.规范与有效惩罚
“社会规范是人们有意创造的,如果规范为社会成员所遵守,他们将获益;如果人们违背规范,他们将受到伤害。”科尔曼认为,规范的实施常常伴以各种赏罚措施,它通过奖励遵守规范的人和惩罚违反规范的人,从而使人们放弃自我利益,依照集体利益行事,最终使某些行动目标更容易实现,由此构成了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所以,规范是个体行动走向法人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保证。
4.权威关系
科尔曼认为,权威是个人拥有的、影响或控制他人行动的权利。“当某位行动者有权控制另一位行动者的某些行动时,他和后者之间就存在着权威关系。”这种以控制权为特征的权威关系也应当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表面上看,权威关系是一种单向度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也会使被控制者形成对权威关系的某种依恋,从而增强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团结,防止社会分化。
网络大V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权威关系作为自己的社会资本。
5.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
社会中,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基于共同的“义务和期望、责任与权威以及规范与惩罚措施”,建立了正式组织,如公司等等。另外,人们还建立了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社团组织。这些正式的或社团性质的组织,还能够发挥其他社会作用,科尔曼发现,“纽约印刷工会本来是工人自己组织的一种社交性组织,后来这个组织被雇主用来寻找合适的印刷工人以及印刷工人找工作的有效机构,并且进而成为独立政党组织上的资源”,从而使得“本来为某一目的建立的组织同样可以服务于其他目的,由此形成了可以使用的社会资本”。
这样,这种社会组织就具有了多功能的性质。微信朋友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多功能的社会组织,本来朋友圈是用来交流的,后来出现了微商,即利用朋友圈发挥市场营销的功效。
对于个人而言,个人的社会资本就是他的人脉资源,个人通过这样的社会资本,可以获得各种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支持,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并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对于社会而言,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规范,维护正常的交往活动,提高组织的效能等等。
当然,社会资本也具有某些负面作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最明显的消极功能就是容易形成小群体,他们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整个集团的利益,增加社会交往成本,产生腐败行为。
二、六度理论
六度理论(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7年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后提出的一个理论,是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六层以内的熟人链和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或者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见图2-12)。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7F99C/13162507903414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12.jpg?sign=1739657508-hzoaTBa0RyWLljYHDYBkUExO6TXAiqG8-0-37259eaafc9d3d3b0031c27afc877f2c)
图2-12 六度人脉示意图(假设每个人认识100个互不相识的人)
六度理论并不深奥,并且通过和互联网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例如博客和LinkedIn。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达到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等等。通过人际关系的传递性,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商业潜能的确是无可估量的。
六度理论只是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世界里,受人际关系的私有性以及人际关系强弱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在世界上所有人之间建立联系,还存在很大的挑战和困难,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关系的强弱、到达和建立联系的区别以及传递的成本和激励等。故要充分发挥六度理论的社会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人脉通道理论即是对这一理论的发展。
三、弱关系理论
弱关系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C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的,该理论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的人并不是那些我们认识且频繁交往的人,而是那些尽管认识但很少交往,或者我们朋友的朋友。该理论将我们直接认识并经常交往的人定义为“强关系”,而那些尽管认识但很少交往的人以及通过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甚至是好几层的朋友)认识的人定义为“弱关系”。格兰诺维特通过测量关系强度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发现,有用的求职信息主要来自那些跟自己较为疏远的人(弱关系),而不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强关系)。
四、结构洞理论
1992年,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理论。该理论描述的是某个人与他多个朋友相联系,但这些跟他联系的朋友之间并不互相联系的现象。博特通过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来解释处在结构洞时个体所获得的优势。首先信息利益认为,当一个人从没有相互关系的多个人那里获取信息时,容易获得更多样更有用的信息。例如A从B、C、D那里收集信息,当B、C、D不具相互关系的时候,他们往往持不同的看法,因此A能够得到更多样的信息。但当B、C、D相互联系的时候,他们私下可能经常交流,因此A获得的信息差异性往往不大。另外,控制利益则可以将A看成与B、C、D顾客进行交易的商家,当顾客B、C、D不具相互关系时,他们无法进行交流,A卖给B一个低价,却卖给D一个高价,他们都不会察觉。但是当B、C、D具有相互关系时,A一旦给出的价格不一样,B、C、D一交流就会发现,因此A无法以差价牟利(见图2-1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7F99C/13162507903414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13.jpg?sign=1739657508-CVr41dssAiuliEBplKfWBeKSDJeBn6rZ-0-3c8e1c41ca780171d9c6c1b0524b836c)
图2-13 结构洞与非结构洞
关于结构洞最简单的解释是:人总是信任特定的人,并依赖于特定的人产生交换。因此,当双方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时,与双方关系都很密切的第三个人就占据了一个结构洞。而在类似于亲属关系的强关系中,或者具有相同人际关系的两个等位关系中,很难产生结构洞。
在博特的结构洞理论中,强调了两种关系原则。其一为效率原则。他认为,花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一个能带你通向新领域的新关系人比结识同类人更好。你每认识一个陌生人,可以为你带来一个新的结构洞。当结构洞越多,你在每个关系上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就越少。
其二为有效原则。博特认为,在设计自身关系网络时,应该区分初级人际关系人和次级人际关系人。集中资源发展与初级人际关系人的关系。每个关系人群体都是独立的信息源,一旦你拥有多个独立关系体,就意味着你可以同时从不同渠道了解信息,你成为给予他们机会的中间体,这样的网络能让你更有效地获得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