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0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走读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教育属于短线,需要发展,教育经费需要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情况下,需要尽管需要,经费的增加还是只能很有限。这就使办教育的同志感到很困难。例如,今年的高等学校计划招生数,虽然做了各方面的努力,很可能仍旧不能维持去年的水平,而是只能做到接近。

就是这样的计划,要完成,困难也还是很多。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都紧张,就是一项突出的困难。前一段学校用房的建筑进度又比较慢。有人说是因为文教单位是清水衙门,没有多少毛给别人拔所造成的。我们希望不是因为如此。即使是这个原因,随着党的路线方针贯彻,有关同志觉悟的提高,不正之风的克服,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确立,也希望在今年情况会有所好转。至于建筑材料的不够齐备等等问题,也希望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照顾大局,抓紧施工,不要因此耽误了学校的开学。

这样做了,当然还是有困难,还需要学校、教职员工以至学生大家都来想办法,共同克服。我们想,在计划招生的数字之内适当地招一点走读生,并且鼓励原住校的大学生中有条件的改为走读,也许对于缓和矛盾会有一点帮助。

下面的方案可供选择参考:

一、鼓励考生报考自己有条件走读的学校。

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在其有条件走读的学校后面注明。当他的考试成绩和其他条件都达到该学校录取标准时,可予以优先考虑。

三、对有条件又自己愿意改为走读的大学生,在评定助学金时予以照顾。因为他们的车费和其他开支要比住校学生的开支可能大一些。

当然实际做起来还会有许多困难,而且在开始阶段,能够走读的学生数量可能不会很多,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但是,能挤出一个床位也是好的。如果每个学校平均能挤出10个床位,全国加起来数量就不小了。

学生要这样做,也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把情况讲清楚,许多人还是能理解的。“千斤担子众人挑”,是我们的好传统。自己克服一点困难,为国家分一点担子,虽然分得不多,总比完全由国家来挑重担好一些。而且,人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一定会找出更多好办法来。例如,虽然自己的家离学校较远,但是在学校附近有亲友可以投靠;家庭经济有条件负担的,可以向附近的农民租房子;附近的公社、生产队适应需要盖房子出租;等等。

走读只能减少一些学校解决住宿问题的负担,对于师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等方面存在的压力是一点也减轻不了的。但是,相对来说,某一方面的压力减轻一点,把有限的投资更加集中到紧张的方面去,对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利的。

听说有的普通大学也招了一点走读生,希望能够看到这方面的经验。听说也有一点问题。有的是在国家计划之外另招的走读生,质量很难保证,“后门”又不易堵,又挤占了计划内招收学生需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弄得更加紧张。这就不好了,还是要统一规划为好。

(《北京日报》,1981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