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社会组织概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发展建议

(一)明确前提:资助型基金会是资金支持型社会组织的主要力量

资金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指资助型基金会有稳定的资助路径,能被社会服务机构清楚认知。其中,品牌资助项目+稳定资助路径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资金可能从机构购买服务方式走,企业与社会捐助都可能从基金会走。对社会组织而言,资金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充足的资金是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社会组织立命之本。如果这些组织不具备较强的造血能力,如收取会员费、低价服务费等,那么必须从政府或基金会申请经费。为此,促进社会组织和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的基金会,有必要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合理布局安排资金的使用,资助型基金会应成为资金支持型社会组织的主要力量。

(二)锁定方向:促进地方性基金会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从基金会目前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一线城市,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多在北京,占据大量资金资源;这种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呈现片区效应。为打破这种局面,建议积极探索各种策略以促进地方性基金会发展,如地方非资助型基金会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地方性基金会发展成熟后可拿出资金资助那些具有专业管理团队、执行能力和信息透明度高的公益机构去运作项目。虽然现在很多基金会产品做得非常好,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否则基金会就应该转型为公益服务组织了。促进地方基金会向资助型转型,正体现了中国公益行业向成熟阶段迈进的需要。

(三)树立典型:资金支持型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共商战略计划

现在资助型基金会在支持社会组织方面已经形成一些具体策略,然而,一方面这些策略只有少数几家支持性基金会有能力和资格提供;另一方面,有些策略被渴望转型的部分基金会盲目借鉴;这两种结果中任何一种都不利于公益慈善生态链的建立。为此建议:不管公募基金会还是私募基金会都应加强合作,搭建资金支持社会组织联合体,每年共同商议资金支持策略。一般情况下最好的状态是:地方基金会支持地方社区服务机构,全国性基金会做战略规划与查漏补缺;在发展初期阶段,全国性基金会要重点扶持地方资助型基金会发展,通过会议交流、方法培训、能力锻炼等方式搭建完善的资金供应体系,最大化利用资源。

(四)积极沉淀:累积挖掘资金活力方法经验

资金募集一般有四种:筹款[2]、增资收益[3]、投资和经营[4]、向政府获取资源。但是大部分基金会资金还是相对紧缺的,特此建议:一是资助型基金会要开拓思维创新社会募款方式,现在社会广为流行的线上劝募活动,确实发挥了其在吸引社会力量、提升公益服务的作用和功能,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体现了公益服务的社会主体的可激活性,然而在挖掘资金的渠道和方式上仍有进步空间,还需不断创新。另外,资助型基金会在众筹时代,需要联合体来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公益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募集的资金不仅要公开透明,更要让它发挥实效,流入有需要的组织,投资到社会效用高的项目。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公众对资金的透明度要求增大,尤其是富人/企业家更希望他们的捐款能真正提升企业或个人形象,比如某企业爆出“螺丝门”丑闻,尽管后期花大量经费做产品宣传,然而对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助益较少;但若将这笔经费中部分用于社会投资、做好项目,挽回形象则成本降低;若如此,这类企业也会乐意为公益买单。三是借鉴基金会联合的思路,通过规模效应来增加公益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徐永光:《公益支持性组织的市场定位——在湖南公益慈善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南都基金会》主页,2016年1月27日,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content/4799。

徐永光:《基金会若不跟草根组织合作那这个行业没前途》,《公益慈善论坛》2013年9月1日,参见: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3_08/30/29145257_0.shtml。

徐永光:《公益支持性组织的市场定位》,《乐创公益》2016年1月27日,参见: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18313.html。

朱汐:《公益2.0:中国NGO组织的艰难转型》,《中国企业家》2013年9月29日,参见:http://gongyi.qq.com/a/20130929/010107.htm。


[1] 名单详见附录三。

[2] 主要是接受企业和个人的捐赠。

[3] 如可以采取城市信托的方式实现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并用增值收益资助公益组织开展活动。

[4] 创办社会企业,自己资助自己的组织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