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让生命在健康中绽放光芒
子女之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 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于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休谟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 “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身心健康是父母养育子女的首要目标。所谓身心健康,是指生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直接土壤,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一)躯体健康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1]可以说,当今没有一个家长不关心自己子女的身体健康。电视上一则营养广告会引起家长的极大兴趣,有些农村的家长,宁可自己就着咸菜吃稀饭,也不让“小皇帝”“小公主”的“膳食”贬值。
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年轻妈妈却舍本求末,在放弃母乳喂养的前提下寻找孩子营养补给的途径。
由于生理的原因,一些年轻妈妈在孩子出生后乳汁充足,一些则很紧缺。为了使孩子不致挨饿,民间流传不少使乳汁增多的办法。但受一些观念的影响,现在一些孩子的母亲,即使乳汁非常充足,也不愿给孩子喂母乳。在她们看来,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个人一辈子也就生一到两个孩子,孩子吃奶的时间最多也就是十个月,而自己的身体、美貌却是永远的。她们担心哺乳期的多吃多喝,会使自己的身体发胖,失去往日的苗条和婀娜;担心自己的腹部会凸起,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风采;或者认为牛奶营养最好,拒绝给孩子喂母乳。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的妈妈,宁肯让乳房肿胀疼痛难忍,也不愿意给孩子喂奶;她们宁肯看着孩子啼哭去医院打回奶针,也不愿意让孩子吃母乳。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哺育后代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母子之间的血肉关系,使喂母乳成为母子之间自然的协议与权利。周恩来总理生前说过: “十月怀胎,婴儿哺育,均属母职。……母职,是妇女在人类社会中最光荣的天职。我觉得,泛论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任务,再比母职光荣和永恒了。”[2]
俗话说: “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其营养成分完全符合婴儿身体发育的需要,易消化、易吸收。另外,母乳中含有大量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免疫物质以及保护肠黏膜的抗体,也含有适宜适量的钙磷物质,可以增强婴儿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哺乳的过程既是供与需的生理平衡过程,也是母子感情交融的过程。母亲喂乳时专注的眼神,爱抚的动作与神情,能更好地刺激婴幼儿的各种感官,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当然,牛奶所含营养素比较齐全,组成的比例合理,因此在缺乏母乳喂养的时候,它便成为婴儿的主要食物。然而,牛奶中所含的铁却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造血的需要,故单纯用牛奶喂养的婴儿,容易患“牛奶贫血症”。
《我家走出四个博士——妈妈的手记》一书的作者李振霞,在该书中详尽叙述了她在哺育第一个孩子(女儿)期间,正赶上她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研究生。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学习,也不耽搁给孩子喂奶,在哈尔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她坚持跑了十多天,终于给孩子找了一个奶妈,保证了孩子的母乳供给。后来,在她喂养两个双胞胎兄弟时,左乳房患了乳腺炎,病症十分严重,医生给她开的处方是“需立即手术”。可她为了儿子能吃上母乳,冒着得败血症的危险,顶住了来自亲人多重劝阻的压力,硬是坚持用一个食堂管理员的偏方治好了乳腺炎,两个月后让儿子吃上了自己的乳汁。这位母亲的做法,过于冒险了些,但实在是令人钦佩。
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会长、营养学家于若木指出,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儿童营养问题。她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儿童的健康取决于父母营养知识的高低。
(二)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具体来讲,是指智力正常,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格、较好的社会适应性、积极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精力充沛、不怕困难、反应灵敏,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能经受挫折、面对现实,心理符合各年龄段的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20%~30%的家庭中有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患者约有60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在儿童时期发病的。[3]
在传统的观念中,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身体无大碍、无疾病就是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一定要高度注意和重视心理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的健康比生理的健康更重要。
美国《发现》杂志评出了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危险,心理疾病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部分。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徐晓平总结出当前我国儿童心理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专注障碍,胆小怕事、缺乏安全感,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障碍,依赖心理严重、完全没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障碍。目前,比较公认的儿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丰富、准确,思维方式正确等。2. 积极的情绪。欢乐、幸福,喜游戏,爱表扬,好成功,爱参加集体活动等。3. 良好的性格。诚实、开朗、勇敢、热情、有克制力、与人为善等。4. 人际关系融洽,乐于交往。5.有追求、有情趣,观察细致、思考深刻,做事注意力集中,有恒心,等等。6. 没有心理疾病,如口吃、遗尿、梦游、咬指甲、吮拇指等。”[4]家长可以对照以上方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成长。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范畴,绝不能要求儿童在任何时候都完全具备上述表现,因为孩子心理状况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首先和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页。
[2] 李振霞: 《我家走出四个博士——妈妈的手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3] 刘越:《中国青少年面临“心理荒漠化”危险》,青翼社会工作网,2004-04-29。
[4] 范德青: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太原日报》,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