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让孩子学会自己站起来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更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
——爱默生
儿童的独立行走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和从小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独立行走可以帮助孩子广泛、积极地接触和认识事物,通过对身体平衡的不断训练提高其身体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及早发展儿童的独立性。
一岁左右的孩子,只要双脚一踏地,就想迈步行走,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自己还难以掌握身体平衡。家长可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孩子独立行走。在孩子刚学步时,为鼓励和培养孩子独立行走的积极性,家长可尝试用儿童喜欢的或新的玩具去吸引他,同时鼓励孩子说: “来,到爸爸(妈妈)这儿拿玩具。”在孩子基本能独立行走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简单的游戏。两岁以后,孩子走路已经走得较好了。可是,每次外出时,孩子还是喜欢让家长抱。这时,父母可探索使用一些办法让孩子自己走路。比如,父母可以选用比赛的方式,选择好的路段,与孩子一起赛跑,既可以跑在前面让孩子追,也可以有意识地落在后面,让孩子对自己的行走能力自信满满。
如果孩子跌倒了,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以锻炼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中国古代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两人是同胞兄弟,年龄只相差一岁,在他们蹒跚学步时,常常摔倒在地。仆人见状,立即上前抱扶。母亲侯氏总是劝阻仆人: “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尔后又对小兄弟俩说: “以后你们走路慢点、小心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再试试看?”在侯氏的严格训练下,程颢、程颐兄弟从小一点也不娇气,表现得很勇敢。
国外在对待孩子爬起来的问题上一直做得比较好,比如,当孩子摔倒时,美国的父母一般只有三言两语,然后不管孩子是否哭泣,都看着他(她)自己站起来,哪怕需要多次的尝试;非洲的有些民族为了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父母模仿孩子摔倒的样子,多次重复摔倒,然后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学着做,但不去扶孩子;而当下中国的家长,怕孩子跌倒、怕孩子弄脏衣服、怕孩子啼哭,一遇到孩子跌倒就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嘘寒问暖,心疼得不得了。这种做法,其实是放弃了锻炼孩子的机会。
当然,让跌倒的孩子爬起来,并不是不顾及孩子的安全,并不是忽视孩子的疲劳,并不是不管他们当下的情绪和疼痛;相反,在这时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安慰和鼓励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否则,一旦他们形成自己爬起来的习惯与韧力后,就会表现得感觉麻木,缺乏同情心。
有一篇《对“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反思》的文章,写到作者自己不假思索地一味相信“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使孩子形成了对别人的疼痛漠不关心的性格。作者写道:
于是孩子蹒跚学步时跌倒了,我只在旁边鼓励他: “跌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来,快点!”小孩很容易形成习惯,几次以后很自然就自己爬起来,不要任何搀扶。在我的刻意训练下,这种精神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自己弄疼了也是自己扛着,不但不哭还不许找家长撒娇。有一回,儿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小区健身器材边玩,他冒冒失失地从双杠上跳下来,着地时脚弄疼了,他吸着冷气,一声没吭,站了一会儿又和小伙伴玩去了。在现场的其他家长惊奇地说: “你家的孩子真坚强,了不起!”儿子的“勇敢”使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正当我认为学到真经、教子有方时,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有那么一天晚上,我们母子俩在床上做游戏,我一不小心将脸撞在了床角上,很疼。我捂着脸呻吟着,心里期待着儿子的安慰。谁知道,儿子怔怔地站在一旁,木然地看着我,发现我期盼的目光,他说:“是你自己弄疼的。”“那你来给妈妈揉一下吧!”在我明确的要求下,他才伸出手来,但只是帮我揉了一下。
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这个妈妈太教条了,书上介绍的经验,不假思索地用了起来。儿子在一次次跌倒、受伤后,得不到母亲必要的关怀抚慰,他抵抗了挫折,却也习惯了冷漠处事。在我自以为是的举动下,播下了另一种恶果。多可怕,如果不是这次意外,我肯定还在沾沾自喜,不会发现我的做法陷入了另一个极端。[1]
相信这位母亲的经历和认识也会给所有的家长带来启迪。凡事不能太教条。
[1] 王倩: 《对“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反思”》,《家庭与家教》,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