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角下的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3 “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研究思路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女性小说尽管已经发展了20年之久,但直至今日,女性小说的地位仍然没有得以明确定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作品本身出现的包括结构、思想、技巧等方面的新倾向是一个重要因素。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是当代女性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这个阶段的女性小说研究时,都会从某个方面选取她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前文所作的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研究现状的分析表明,此方面的研究丰富而充实,但远远没有切入当代女性小说研究的要害——作者形象,这也是本研究的紧迫性所在。正是这种紧迫性决定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即在当代女性文学语境下,结合作者本人因素以及文本在叙述结构和叙述策略方面的特点,综合研究小说核心,即作者形象,从而揭示作品的思想和修辞内涵。这一目的决定本书要解决的任务有以下方面:

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为例,分析作者形象在作者层面的表征形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作者本人语境,包括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本人及其创作特点分析;二、作者意识的语言表现;

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为例,挖掘作品中作者形象的话语形态:叙述者(或讲述人)话语、人物话语、叙述者(或讲述人)话语与人物话语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三种话语形态,进一步揭示叙述者(或讲述人)形象与作者形象的关系;

阐明读者的不同形态在挖掘“作者形象”中的功能。

“作者形象”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前文有关“作者形象”的文献分析中得知,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这一范畴依然存在诸多分歧,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方面:第一,概念界定仍未统一,俄罗斯、欧美及我国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概念本身有不同的界定;第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在是否要考虑结合作者本人及其创作语境来研究“作者形象”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第三,对文学话语交流模式中读者的作用重视不够。针对上述情况,本书拟提出“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试图从国内外作者形象研究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所理解的“作者形象”是这样的:作者形象是一个审美范畴,常常蕴藏于作品的叙述结构中,它是统摄作者、作品、读者三大范畴及其亚范畴为形式和内容统一体的一个复合结构。

根据这一概括性定义,我们可以对“作者形象复合结构”的内涵进行尝试性界定。

具体地说,“作者形象复合结构”的本质内涵是这样的:一、作者形象与作者的形象并非同一,但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真实作者本人的生平因素及作者意识都会在作品中经艺术加工后得到再现;二、作者形象不是作品中叙述者(或者讲述人)的形象,也不是作品中某个人物的形象,但叙述者(或者讲述人)形象却是作者在作品中的“面具”“脸谱”,人物的形象也是表现作者形象的一种手段;三、作者形象常常蕴藏在作品的叙述结构中,表现为运用在其中的叙述技巧及策略手段;四、作者形象还与作品中读者的在场以及作品外读者的积极阐释密不可分。

因此,根据这一界定,我们所理解的“作者形象”是一个复合结构体,由作者、作品和读者三大层次构成。这就要求研究者不能用单一、传统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当代具有叙事倾向的小说,而应该从文学叙事与语言修辞相结合的角度揭示小说中作者形象的表征形态。这种研究方法和本书所提出的“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正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作者(即作家)本人的世界观、创作的个人特点、作者意识都会潜移默化渗透在作品中。因此,要研究作者形象不能不考虑作者因素;

其次,处于创作状态的作者表现为各级叙述角色,他们是作者在作品中的“面具”,或者说是“演员脸谱”,这些角色形象是不受真实作者意志控制的;

第三,已完成的作品是集多个因素于一体的一个复杂结构,作者对作品叙述结构和叙述者的选择是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级叙述角色以及叙述结构的安排是作者意识的具体体现;

第四,叙事作品的话语层次分为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这两个层次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必然体现出作者的意识、作者形象。

第五,“隐含读者”是“隐含作者”的一个理想读者,是他的“知心人”,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想读者为假定对象创作的,其中必然渗透着以该目标为基础的作者“第二自我”的形象;

第六,具体读者在构建作者形象过程中起“混凝”作用。通过对作品和作者两大范畴的解读,具体读者脑海中形成对体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认识,这一认识与作品和作者两个范畴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坚实的“作者形象”大厦;

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作者形象复合结构”是一个包含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包括讲述人)、作品本身、作品世界中的人物、读者等各级语言主体和意识主体在内的多层次、多视角的复合结构,它以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大范畴为主要支柱。

作者范畴包括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本人的生平经历、她的创作特点、作者意识。关于作品范畴,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把作品理解为是文学交际事件,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其中包括三个要素: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接受者。具体到文学作品本身,这主要指的是各级叙述角色、叙述话语和人物。因此,本书在作品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叙述者话语、人物话语、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的相互作用,从中揭示作者形象与叙述者(或者讲述人)形象之间的关系。

除了作者、作品两大范畴之外,作者形象的构建还离不开读者。作者形象是通过读者对作者、作品两大范畴的积极阐释而产生的一个范畴,是一个三方构架的复合结构体。作品研究者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读者,对作者形象的建构同样应基于作者和作品两大范畴之上,它们是作者形象的两个具体“抓手”。因此,“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突破了以往抽象地论述作者和作者形象的局限,既强调作者和作品在构建作者形象过程中所起到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作用,也强调了读者在构建作者形象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我们所提出的“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如下图所示:

作者形象复合结构示意图

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主要有:原始文献,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本人的作品;二手文献,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传记、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批评等;专业研究文献,即有关作者形象的相关著述和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研究等。因此,本书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语言学研究方法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在尊重经典叙事学以文本研究为重的理念基础上,结合后经典叙事学对作者和读者因素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多维度分析。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决定本书的研究框架包括三大部分:绪论、主体及结论。

第一章与下面三章为总分关系。这一章从总体上论述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个范畴及各范畴的组成要素,同时论述这些范畴及其组成要素成为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必要组成部分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

第二章“作者形象复合结构之一——作者”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作者语境和作者意识。作者语境主要包括作家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本人及其创作介绍、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特点分析;在作者意识部分,除分析与作者意识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作者的世界观之外,还分析作者意识和作者世界观在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及言语表现手段。

第三章“作者形象复合结构之二——作品”主要论述叙述者话语、人物话语、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的相互作用。“叙述者话语”部分从叙述视角和叙述类型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各级叙述角色,通过这些叙述角色进一步挖掘他们背后的作者形象,揭示叙述者(或者讲述人)形象与作者形象的关系。在“人物话语”中,我们根据已分出的四种引语类型:直接式引语、间接式引语、语境型引语和功能型引语,分析作者使用不同引语类型的创作意图,从而进一步揭示叙述者(或者讲述人)形象与作者形象的关系。“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相互作用”部分主要分析作者在行文时所运用的叙述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和手段的运用在表现作者形象中的功能。

第四章“作者形象复合结构之三——读者”主要从隐含读者、受述者、真实读者三个读者形态论述,廓清几个相近的有关“读者”的术语,分析虚构读者、隐含读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手段,挖掘具体读者在构建作者形象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对以上各章所分析的内容作一总结,同时指出本选题可继续进行研究的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书所提出的“作者形象复合结构”假说是国内首次从新的视角研究作者形象的一次尝试,特别是第四章“读者”部分更是首次从语言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一次探索,这方面的现有文献相当缺乏,加之本书作者学术能力有限,因此,本章分析得不够深入,而这也成为本书进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