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5年,为现代时期,历时66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可谓短暂,但是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贫穷落后的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巨变时期,也是陕西由近代公路进入现代公路建设,构建现代化公路网络的重要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公路发展,建设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全省公路网络时期。
在20世纪50年代初重点抢修和恢复主要干线公路的基础上,适应“一五”时期及其后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受当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条件限制,在“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方针指导下,“地、群、普”结合,按“先求普及、逐步提高”的原则,掀起群众性修路热潮;以修建县、乡公路为主,改善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兴建专用公路。60年代至70年代,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影响,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中推进全省公路发展,着重改善简易公路,加强干线公路桥涵配套,普及黑色路面,按二级标准改建交通繁忙路段;修建重要战备公路和支铁公路;在汉江、渭河等河流建成一批公路大桥;实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政策,采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方式,提高县、社公路标准,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在1970年实现全省县县通公路的基础上,推进全省社社通公路。同时发展主要服务于厂矿和旅游景点的专用公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至2015年,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普通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为次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支脉,覆盖全省城乡、通达周边省(区)的现代化公路网络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强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要求,紧抓国家加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改革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体制,运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修路建桥的积极性,推进全省公路由重视发展、加快发展,迈入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主干线公路网系统,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西(安)三(原)一级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揭开陕西高等级公路发展的新篇章。推进以修建二级公路为重点的干线公路改造改建,实施县油路改造、新建工程及乡道新建、改造工程。90年代后期至2004年,以“米”字型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高速公路、“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建设为重点,带动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推进普通国道与省道干线公路改建改造,实施贫困县出口公路修建、县际公路改造、乡道改善提高,结合推进全省农村“三通”,实行村村通路工程和农村通达工程,开展文明公路创建活动。2005年起至2015年,秉持“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科学办交通、勤俭办交通、合力办交通”理念,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以农村油路建设和干线公路改造为两个重点,推进全省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编制和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实施高速公路“三步走”战略,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其中建成国家高速公路17条(段),3938公里,建成省级高速公路11条(段),1156公里。形成东西横贯、南北纵穿与交叉辐射相结合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并建成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工程。按照全省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规划,实施普通国道与省道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危桥险路整治工程、养护管理示范路工程以及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创建公路养护“三心”品牌,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取得突破性、创新性发展。全省普通国道与省道干线公路9283公里,等级标准全面提高,路容路貌显著改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村公路153391公里,实现全部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全部乡镇和90.27%的建制村通油路。全省公路实现由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局部超前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并使陕西成为中国西部和“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
至2015年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170069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82.72公里,每万人有公路45.05公里,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0位。在全省综合运输中,2015年公路完成客、货运输量分别占86.77%、76.45%,客、货周转量分别占32.27%、55.96%。
(一)公路规模持续扩大,建成内联外通的现代公路网络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省公路里程少,规模小,密度低,通达广度不够,通行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变化的需求,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瓶颈。因此,努力加强公路建设,增加里程,扩大规模,合理布局,完善路网,始终是全省公路交通发展致力的目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大力修建以县、乡公路为主的简易公路,推进公路加速普及。70年代新建部分干线公路。八九十年代重点新建高等级公路,普及乡、村公路。新世纪以来,以新建高速公路,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为重点,全省公路加速向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和广大城乡与边远山区延伸,并与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大沟通。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陕西境高速公路有:G5(北)京昆(明)线,G20青(岛)银(川), G22青(岛)兰(州), G40沪(上海)陕(西), G30连(云港)霍(尔果斯), G70福(州)银(川), G65包(头)茂(名), G711十(堰)天(水)线。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陕西境高速公路部分建成的有:G1812沧(州)榆(林)高速公路榆林至神木、神木至府谷段;G2211长(治)延(安)高速公路延川经延安至吴起段;G3511菏(泽)宝(鸡)高速公路铜川至旬邑段;G4213麻(城)安(康)高速公路安康至平利段;G65E榆(林)蓝(田)高速公路榆林至绥德段、渭南至玉山段;G69银(川)百(色)高速公路咸阳至旬邑段;G85银(川)昆(明)高速公路陕甘界至宝鸡市区段。同时,建成G3001西安绕城高速公路,神(木)米(脂)高速公路神木至佳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以及法门寺连接线等一批省级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到5094公里。其中2005年以来建成4117.7公里。先后建成的干线公路主要有G210国道包(头)南(宁)公路西(安)万(源)段,G108(北)京昆(明)线周(至)城(固)段,G307国道吴(堡)定(边)段,G309国道青(岛)兰(州)公路宜川至富县与甘肃交界段,首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G211国道银(川)西(安)公路西(安)三(原)一级公路,G312福(州)银(川)公路蓝(田)小(商塬)、彬县太峪至火石嘴二级汽车专用公路,G310国道连(云港)天(水)公路宝(鸡)牛(背梁)二级公路等,S210麟(游)留(坝)公路, S107关中公路环线以及沿黄公路等数十条省道与国、省道断头线。其中,西(安)万(源)公路西安至宁陕、石泉经西乡至镇巴段,大体沿秦、汉时子午道、荔枝道走向;周(至)城(固)公路沿秦、汉时秦蜀栈道和唐时傥骆道走向;S210省道麟(游)留(坝)线凤翔至宝鸡段沿隋、唐时凤翔府兴元府道,太白至留坝段沿秦、汉时褒斜道走向。S204省道神(木)靖(边)分别沿秦时直道、明时定边营军道走向等。农村县、乡、村公路里程有大幅增加,而以通建制村公路里程增加为最多。2015年年底,全省建制村公路111828公里,其中2006年以来新增43500公里。
全省公路规模扩大和通达广度增加,原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布局结构,由以西安为中心,连接全省所有市、县(市、区)、乡镇和建制村,并与周边相邻8省(自治区、直辖市)连通的网络型结构所取代。在古代主要驿道和近代公路路线走向的基础上,全省形成11条由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构成的主要公路通道。主要通道路线如下:
东西向公路通道主要路线:自北而南,一是G20青(岛)银(川)高速公路,G307普通国道青(岛)银(川)线陕西段与S204省道神(木)靖(边)、303省道宜(川)定(边);二是G22青(岛)兰(州)高速公路与G309普通国道青(岛)兰(州)线陕西段;三是G1812沧(州)榆(林)高速公路陕西段与S204省道神(木)靖(边)、S301省道府(谷)神(木);四是延(安)志(丹)吴(起)高速公路与S303省道宜(川)定(边);五是G5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G310普通国道连(云港)天(水)线陕西段与S104省道咸(阳)千(阳)、S107省道渭南至渭南(简称关中环线);六是G711十(堰)(天)水高速公路,G4213麻(城)安(康)高速公路与G316普通国道福(州)兰(州)线陕西段及S309省道勉(县)略(阳)线等。
南北向公路通道主要路线:一是中线,为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G210普通国道包(头)南(宁)线陕西段,S102省道宁(陕)旬(阳)、S204省道神(木)靖(边)、S205省道清(涧)延(长)、S206省道靖(边)延(安)、S301省道府(谷)神(木)等;二是东线,为G65E榆(林)蓝(田)高速公路,榆(林)商(州)高速公路,以及S106省道三(原)澄(城)、S107省道(关中环线)、S201省道清(涧)渭(南)、S202省道澄(城)洛(南)、S305省道蒲(城)旬(邑)等;三是西线,为G85银(川)昆(明)高速公路陕西段及S104省道咸(阳)千(阳)、S210省道麟(游)留(坝)、S212省道陇(县)凤(县)。
东北、西南向公路通道主要路线:G5(北)京昆(明)高速公路,G108普通国道(北)京昆(明)线陕西段及S106省道三(原)澄(城)。
东南、西北向公路通道主要路线:G40沪(上海)陕(西)、G70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和G312普通国道沪(上海)霍(尔果斯)线陕西段,G211银(川)西(安)线陕西段,以及S101省道西(安)商(州)、S203省道商(州)山(阳)、S306省道旬(邑)麟(游)等。
上述主要公路通道以西安为中心,纵横相织,交叉辐射,多环联结,相互通达。其中,沿汉、唐“丝绸之路”形成的公路通道,有关中中部东西向公路通道与西安向西北向公路通道两条,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公路走廊。穿越秦岭南北的公路共12条,其中高速公路有G5(北)京昆(明)、G65包(头)茂(名)、G40沪(上海)陕(西)、G70福(州)银(川)等4条,普通国道有G108(北)京昆(明)、G210包(头)南(宁)、G312沪(上海)霍(尔果斯)、G316福(州)兰(州)等4条,省道有S101西(安)小(商塬)、S202澄(城)洛(南)、S210麟(游)留(坝)、S212陇(县)凤(州)等4条。
(二)公路等级不断改善提高,路网结构加速完善并显著优化
推进公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加强公路普及的同时,着力提高公路等级标准,增强公路通行能力。五六十年代,在重点普及县、乡公路的同时,大力进行旧路修复,增设桥涵,加宽路基,改善简易路面。七八十年代,改善干线重点路段,将简易路面改善为碎石或砂石路面,试验渣油路面,提高路面铺装质量。1974年,G310国道连(云港)天(水)公路西安经临潼至渭南段建成二级公路,开启全省干线二级公路建设序幕。八九十年代,在推进全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以修建二级收费公路为主要任务,着力改造、改建普通国道与主要省道,重点改建城镇过境路段,带动重点县、乡公路改善。进入新世纪尤其“十五”后期以来,大规模、高质量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危桥险路整治工程、养护管理示范路工程等,全面提升普通国道与省道技术标准,改善路况、路容和路貌。同时,农村公路建设转向以通畅为目标,以三级标准为主进行贫困县出口公路修建和县际公路改造、县公路油路改造与新建,推进以四级标准为主的乡道改善和通油路工程,实施以通达、硬化为主的通村公路建设,进而大规模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使全省公路等级结构全面提升并优化,路况、路容和路貌发生根本性改观,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全省公路按行政等级除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外,增加村公路与专用公路,前五个行政等级公路占全省公路总里程比重,分别为4.62%、3.83%、10.34%、14.10%和65.76%。全省公路等级以上里程153846公里,等外公路16224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90.46%和9.54%。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5044公里,占全省公路等级里程的3.31%,一、二级公路9783公里,占全省公路等级里程的6.36%。随着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由双向四车道发展到六车道,在交通量密集的关中地区建成八车道高速公路。“十一五”以来建设的G40沪(上海)陕(西)、G70福(州)银(川)、G3001西安绕城高速公路等,均为双向六车道;实施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的G5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西安至潼关段、西安经咸阳至兴平段,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西安至铜川段,以及新建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公路等,均为双向八车道。
(三)桥梁、隧道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批标志性桥隧成公路现代化标志
陕西多山多河多沟壑。修建公路遇有山川河谷,传统上多采用沿山顺沟盘设路线的办法,里程长,绕行多,坡度大,挖填方多,对自然环境影响大,并且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也差。随着公路里程增加和路线等级标准提高,逐步采用修建桥梁和隧道跨越山岭、河谷与沟壑的办法。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桥梁、隧道建设水平不断突破、提升。
自50年代后期起,公路桥梁建设逐步加强,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桥梁形式、结构、跨径等取得新发展。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新建桥梁有连续空腹式石拱桥、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等。先后新建延安延河大桥,阳平关、略阳嘉陵江大桥,宝鸡金陵河大桥和耿镇渭河大桥等。延河大桥为连续空腹式3孔石拱桥,跨径30米,大桥全长115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设人行道。同时改建西安古灞河桥。60年代中期后至80年代初,集中力量进行干线公路桥梁配套建设。先后在汉江、渭河、丹江、黄河等河流上,修建一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竹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斜张桥等。安康汉江大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全长561.9米,桥面净宽7.7米,两侧人行道共宽3米,高桩承台,X型桥墩,空心箱型墩帽。安康火石岩汉江斜张桥,全长205.59米,由一孔120米主跨和两孔40米边跨组成,跨径时为全国同类桥梁之最。在资金不足、钢材短缺的条件下,利用竹筋代替钢筋,建成勉县黄梁垭汉江多孔大跨径竹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时为全国首创。80年代中期至“九五”末,以高等级公路桥梁为主,推进公路桥梁高标准建设。高速公路上建成一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干线公路上修建一批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单波拱桥或单波拱与双曲拱组合式拱桥。草滩渭河大桥为全省首座一级公路大桥,全长1235.88米,行车道宽22.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上部结构为30米预应力箱梁,下部结构为灌注桩基础。西(安)临(潼)高速公路灞河桥为全省高速公路首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全长504.02米,桥面宽27米,双向四车道。此期,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起步并发展。由地方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建成临潼新丰渭河大桥、彬县泾河大桥、汉中孤山汉江大桥等桥梁。“十五”以来,随着高速公路加速向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延伸,公路桥梁建设日新月异,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兼而用之,建成一大批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并建成一大批4车道、6车道乃至8车道特大公路桥。高速公路大量采用枢纽互通式立交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建成互通式立交12座,分离式立交56座,其中建有谢王、吕小寨等8座枢纽互通式立交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朱宏路互通式立交桥,采用全苜蓿叶+双喇叭型,上下3层,设匝道17条,总长9030.46米,匝道数量与长度时为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立交之最。普通国道、省道及一些县公路上建成少量钢管拱、T型梁、斜拉桥和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黄(陵)延(安)段建成时为国内高速公路最为集中的高墩、大跨径桥梁群,其中洛河特大桥最大墩高143.50米,桥面高度152.50米,时有“亚洲第一高墩”之誉。G69银(川)百(色)高速公路咸(阳)旬(邑)段三水河特大桥,最大跨径185米,最大墩高183米,刷新当时亚洲高速公路桥梁墩高新纪录。G5(北)京昆(明)高速公路禹(门口)阎(良)段徐水沟特大桥,最大跨径200米,时有“西北第一跨”之誉。G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西(安)铜(川)段二通道渭河特大桥,全长9416.10米,桥宽41米,双向八车道,时为西北地区最长高速公路特大桥。
全省公路隧道自20世纪30年代中修建西汉公路新石门隧道始,直至60年代初在G210国道包(头)南(宁)公路子长县境建成全长250米的砖砌隧道;70年代在G309国道兰(州)宜(川)公路宜川段建成照八寺和道士庙梁隧道;80年代初在华(县)金(堆城)公路建成全长1007.74米的老爷岭隧道;90年代初在G312国道彬县太峪至火石嘴、蓝(田)小(商塬)二级汽车专用公路,G108国道(北)京昆(明)公路周(至)城(固)段,相继建成太峪、麻街岭、土地岭等公路隧道;90年代后期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铜(川)黄(陵)段建设,设蒿庄梁等7座(单洞)隧道,自此,全省高速公路隧道开始大规模建设。克服和战胜不同地理、地质情况下出现的断层、围岩变形以及发生的涌水、涌泥、涌沙、塌方和岩爆等地质灾害,公路隧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时期建设的G5(北)京昆(明)高速公路西(安)汉(中)段,全线设隧道32座(单洞),长度7.57万米,其中特长隧道12座,长度5.71万米。之后建成的G711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全长129.36公里,其中设隧道86座(单洞),长度6.58万公里,隧道密度居全省高速公路之首。2007年1月建成的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双洞全长36.04公里,时为世界高速公路规模最大的公路隧道,也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监理并建成运营和管理的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隧道,故有“天下第一隧”之称。该隧道建设取得11大类、40余项科研成果,将中国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技术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并成为陕西开放、发展的一张名片。2010年12月,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技术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之后,在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小(河)(安)康段修建的包家山隧道,双洞全长22.41公里;安(康)(四)川界段紫阳隧道,双洞全长15.86公里。这两个隧道长度分别居亚洲当时建成公路隧道长度的第四、五位。2010年12月,在榆(林)商(州)高速公路神木境内建成双洞全长714米的神木1号隧道,为在典型风积粉沙地质带建成的首座公路隧道。全省建成高速公路隧道一般净宽9.75~10.25米,净高5~5.20米。G40沪(上海)陕(西)高速公路西(安)商(州)二通道,全线按6车道标准设计,隧道净宽14.25米。干线公路隧道一般净宽8.5米,净高5米。
至2015年年底,全省公路桥梁24747座,长度共2331329米。其中特大桥268座,长度470189米;大桥4853座,长度1307305米;中桥5576座,长度328301米;小桥14050座,长度225534米。按使用年限分,有永久式桥梁23602座,长度2302715米;半永久式桥梁881座,长度22790米;临时性桥梁264座,长度5823米。全省高速公路有互通式立交桥285座。全省公路隧道共1194座,长度1010957米。其中特长隧道67座,长度342986米;长隧道231座,长度381112米;中隧道167座,长度114576米;短隧道729座,长度172283米。公路桥梁、隧道的大规模建设,为降低路线标高,缩短公路里程,改善不良地质条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行车安全性与舒适度,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注重科学技术进步,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进步。公路勘察设计队伍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壮大。公路线路测设,由简易、低标准公路发展到一级、二级公路和汽车专用公路,进而发展到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由平原扩展到山区,由黄土地质发展到沙漠等特殊地质,由新建路线发展到改、扩建路线,技术标准由四车道、六车道发展到八车道。公路桥梁勘察设计,由早期套用标准图发展到设计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混凝土空心板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再发展到设计连续T型梁、连续刚构、钢管拱(劲性骨架)、斜拉桥等多种桥型。公路隧道勘察设计,由设计短隧道发展到设计长隧道以至特长隧道和超特长隧道,从设计石质隧道发展到设计黄土、沙漠等特殊地质隧道,由设计单洞隧道发展到设计双洞和双联拱隧道,由设计单车道隧道发展到设计双车道、四车道以至六车道隧道。公路测设手段在采用常规仪器,靠人力跑段、立点、拉尺测量,手工计算、制表、绘图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设备,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测量,应用计算机CAD技术及路线辅助设计系统进行设计,并运用公路透视图及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对平纵面进行检验,促进公路测设技术现代化。
公路修建技术进步。公路修建从抢修、修复原有公路为主,逐步转向新建、改建为主;由新、改建二级以下公路发展到新、改建一级公路、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和高速公路。公路路基施工,从湿陷性黄土路基、膨胀土路基到沙漠路基等特殊路基,形成成套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施工,由泥结碎石路面、砂石路面发展到以渣油、沥青表处为主的黑色路面,再到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而发展到沥青玛脂碎石路面、橡胶沥青路面以及透水性路面、彩色路面、融雪路面等新型路面。公路修筑材料,从推广应用渣油、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发展到推广应用阳离子乳化沥青、橡胶沥青,再发展到大量使用水泥稳定粒料、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砾石、工业废渣、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SBR、SBS改性沥青等新型材料,并广泛使用商品混凝土,显著提高路面铺筑效率和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与路面使用寿命。公路桥梁建设,从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竹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斜张桥等,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和钢管拱桥、斜拉桥等,桥梁钻孔桩技术、超声波无破损检测技术及预制安装、转体施工、悬臂施工、缆索吊装等方法和工艺应用,显著提高桥梁建设水平。公路隧道施工,从采用钻爆法发展到以新奥法为主,隧道开挖、衬砌采用全断面法、正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管棚超前支护等技术和工艺。公路施工采用旋挖钻机、平地机、轮胎式压路机、重型振动压路机、摊铺机、稳定土拌合机、全电脑沥青拌合楼、全断面液压台车等大型、先进设备,促进公路施工专业化、系列化、数字化。公路防护由浆砌片石护坡、挡土墙、排水沟为主,发展到工程与生物防护结合,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抗滑桩、锚索墙与锚索框架等工程防护技术,挂网喷播、高次团粒喷播、植草、植灌木草皮、撒播草籽等生物防护技术普遍应用。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在公路决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推动公路发展方式转变。
公路养护技术进步。从养护低等级公路发展到养护一级、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从以人力和手工作业养护为主,发展到机械养护为主、人工养护为辅,从维持性、应急性养护发展到及时性、预防性养护,养护方式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尤其“十五”以来公路养护不断加强,浅基防护、抗滑桩、高压劈裂注浆、干拌水泥碎石桩、干拌沥青废料桩、钢筋混凝土锚杆框架梁护坡、柔性主动防护网等路基防护与加固技术,改性沥青、微表处、超薄磨耗层、同步碎石封层、沥青路面冷再生、水泥路面再生利用、沥青玛碲脂碎石路面及路面养护技术,高压旋喷桩、粘贴钢板、体外预应力等桥梁加固技术,隧道钢筋混凝土套拱加固、钻孔压浆堵漏防水技术等,在公路养护中广泛应用,极大改善养护手段,提高养护质量和效率,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省道养护质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五)调整、改革公路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
调整、完善公路规划。随着公路事业不断发展,公路规划逐步加强和完善。结合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层次进行公路规划。全省国道规划由交通部、国家计委从50年代至1981年几经编修,划定经陕国道8条,入网里程3853.23公里。1992年交通部将经陕3条国道划定为国道主干线。1999年又将经陕3条国道列为西部开发省际通道。以国道公路规划为基础,陕西对全省公路网进行布局,1982年划定省道53条,入网里程4800.69公里。之后,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干线公路功能变化,全省公路网规划几经补充和调整。“十五”以来,适应高速公路全面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依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编制全省“3纵4横5辐射”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总里程约5000公里;2008年对该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制“2环3横6辐射7横”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总里程8056公里。同时,适应加快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要求,编制包括县、乡、村道建设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对全省公路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调整、改革公路建设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公路建设由政府设立施工队伍,按指令性计划实施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后,建立和发展公路建设、养护市场,逐步形成由政府规划并组织,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参与建设的模式,市场在公路建设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全省公路设计、施工和养护工程,全面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和质量责任制。80年代中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西(安)三(原)一级公路,引进国际通行的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制度,为国内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和工程监理提供成功范例。公路建设资金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由政府投资,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筹资。在争取中央对陕西公路投资补助支持的同时,充分运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扩大利用国内、国际银行贷款修路建桥;通过转让公路收费经营权,采用建设—经营—移交(BOT)以及合资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建设经营;政策引导,投资补助,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修路积极性,千方百计筹资、集资或投劳,从而形成中央投资、地方筹资、市场融资、利用外资、社会集资、群众投劳捐助的投融资格局,基本满足公路建设不断加快的资金需求。
调整、改革公路管理体制。1950年设省交通厅,负责全省公路行政管理。1954年复设省公路局,具体负责全省公路行业管理。之后,地(市)、县(区)相继设立交通、公路与地方公路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几经调整改革,机构大体稳定,职能有增有减,职能行使方式明显转变。2009年后,随着国家大部委改革,省交通厅改名为省交通运输厅,市、县交通局改名为交通运输局,其行政职能进一步调整,但公路管理行政职能始终为其主要职能之一。普通国道与省道干线公路管理体制,经过1957年、1969年、1980年、1989年四次调整、改革,2006年进一步调整,权责关系理顺,运转机制完善,管理方式转型,管理效能提高。高速公路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经过90年代至“十五”时期事业型管理与公司化管理的实践,2005年起调整为由省交通厅统一领导,省公路局行业管理,国有高速公路企业为主、民营高速公路企业参与运营管理的模式。农村公路管理由原以县、乡公路为主,逐步延伸至包括村道在内的全部农村公路,养护方式由实行“民工建勤”调整为以政府筹资投入为主。通过“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改革,建立起养护管理以县级政府为主,养护资金以财政预算为主,养护作业以企业竞标参与为主的新模式。除上述调整改革外,根据公路事业发展需要,省、市和部分县(市、区)相继成立公路质量监督、定额造价管理和收费公路管理等机构。全省公路养护模式,由实行指令性计划养护转变为通过招投标竞争性养护,由“大锅饭”式养护转变为承包养护、合同养护等多种形式,由按公路行政等级分别实行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转变为全部公路实行专业养护为主,从而实现全省公路有路必养。
随着公路事业不断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公路收费、服务等管理制度、规范与标准,促进公路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公路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同时,颁布并施行《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省政府制定并颁布《陕西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等一批政府规章,并根据各时期公路建设与管理实际,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关加快公路建设与加强公路管理的决定、通知和意见,支持公路加快发展,维护公路建设环境与运行秩序,保障公路公共性作用发挥。逐步推进公路依法治理、科学管理、人性化服务。以公路用地、公路设施等路产保护,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公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为重点,规范和强化公路路政管理,建立公路超限运输治理长效机制。适应收费公路发展要求,建立健全以收费公路立项与建设、收费标准制定与收费站设置、通行费收支管理等为重点的收费公路管理制度。
创新公路管理理念和方式。公路管理理念从过去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在大力建好、养好公路的同时,着力改进公路服务。在高速公路上推行非现金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等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公路监控与公路通信系统,便利公众出行和车辆通行。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建设高标准和规范化的公路服务区,为旅客提供休息、就餐、购物、如厕与车辆加油、维修等服务。规范设立公路标志、标牌和可变情报板,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设立统一服务热线,并与有关社会媒体联动,及时发布公路通行信息。同时,建立健全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及时有效地应对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和重大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可靠、更便利、更舒适、更经济的公路通行环境。至2015年年底,全省公路养护里程164413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6.67%。全省高速公路管理养护单位均按线路设分公司和管理所,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均按市、县(市、区)设管理养护单位,全省共有公路管理养护人员约5.88万人。其中,高速公路8个管理养护单位,设养护工区811个,养护企业30个,职工2.33万人(含收费公路经营管理人员);普通干线公路10个市级管理养护单位,设养护工区5.8个,养护企业10个,职工人数1.82万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单位10个,设养护工区1191个,养护企业96个,职工人数1.7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