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苏沈良方》的养生要点
(一)养生之道在“和”与“安”
《问养生》论养生,唯有“和”“安”二字。“和”者,与天地自然相和。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自然中有寒暑往来与之相应,一日中有昼夜变化,而人在自然变化之中没有发生疾病,是因为人顺应了自然变化,适应了自然变化。自然之变化是在慢慢地、缓缓地进行当中,给人创造了适应的时间和条件。虽然一年之中有寒热变化,寒有寒之极,像天地之冰封,万物闭藏,热有热之极,如炉火之炙烤,如果寒与热在瞬间转换,那人是没有生存的条件的。正是因为它的变化是在阴阳消长的变化之中,人能够与之相和,才不会导致人的衰败。人与天地自然之和是生命的根本。“安”者,心安也,思想闲静,不受外物所扰。外物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身心之事。这种“安”是建立在广阔的心胸和渊博的知识之上,只有知道了自然变化的规律,只有懂得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对发生的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和”与“安”更体现了内外相合,懂得自然生命之规律,顺应自然生命之变化,即《问养生》所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二)养生之道在有节
《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养生之中,饮食之调养也是重要内容。所谓有节者,即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以偏食嗜食。《养生说》所论“已饥先食,未饱先止”,就是说在饥饿之前先要补充食物,在感觉吃饱之前就不在进食。有节者,有节律也。一日三餐不能有所懈怠,饱就少食、饿就多食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特别是睡前进食,更是对身体有影响。养生之道的有节还表现在运用养生之法时要有计划,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如苏轼在《龙虎铅汞说》中指出,练习“洪炉上一点雪”时,急于求成,“但行之数日间,舌下筋微急痛”,导致舌下筋脉疼痛,损伤到了身体,所以他提出“当以渐驯致”。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论述练气养生术时,要避免三种不好的习惯,即“一急躁,二阴险,三贪欲”,其中“一急躁”就是要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有节制地去养生,把养生作为长期的事情坚持来做,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作用。
(三)养生之道重在调养
调养即调畅情志,安顺思想,养精气,蓄神气。大多数人的养生都重形体养生,通过导引、吐纳等调精气,通过饮食疗法增形体,还有体育锻炼等,除了顾护人体正气、强身健体,还有更重要的是调情志与思想。凝神练气,先要排除杂念,使自己的思想清静,在养生的过程中要排除各种干扰,持之以恒,才能有收获和效果。《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恬
虚无,真气从之”,指出要思想清静才能调养精神。《论修养寄子由》中提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即养生要顺从自然,适事而为,顺应机遇与缘分,使自己的性格开朗,不受外界事与物的干扰,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与苏轼的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苏轼仕途多挫折,“吾今年已六十,名位破败,兄弟隔绝,父子离散,身居蛮夷,北归无日,区区世味,亦可知矣”,但是苏轼仍能够在艰辛的岁月中坚持养生,可见其思想境界非同一般。

(四)养生之道贵在坚持
养生之法多种多样,不论选择哪种养生之法,都需要坚持去做,“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养生之法不可急于求成。中医讲究的是中和之道,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急于求成则偏于太过,所谓“微之至,和之极也”,在细微的、缓慢的变化中,人体才能适应,而剧烈的、突然的、大的变化,则会导致人体失常发生疾病。细微的、缓慢的变化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很多养生的人都是刚开始热情满满,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或者受到好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就坚持不下来了,所以养生之道贵在坚持,只有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才得到了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收获。苏轼在《龙虎铅汞说》中也提到自己受到甚多事情的束缚,下定决心为行龙虎诀“不读书,不看经,且一时束起,以待异日,不游山水,除见道人外,不接客,不会饮,皆无益也。深恐易流之性,不能终践此言,故先作书以报”。由此可见,养生之道必须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全心全意,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