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从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引入语言研究中,它的优势就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首先,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跟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相比,其数据分析的规模和速度通常是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由于它借助的往往是高效的语言检索和分析软件,它能更快速、系统地展现语言数据的特点。其次,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向来重视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比如语料库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态度,使用真实的语料,研究过程也主要基于人类实际使用的语言数据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不需要单纯依赖研究者自身的语感或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经历。
鉴于这些优点,近二十年愈来愈多的国内外学者将语料库的方法运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如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翻译、文学研究、话语分析等。然而,近些年发表的这些学术研究中,尤其许多国内的研究往往对研究者的水平要求较高,通常是需要具有扎实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背景的有经验的学者。在目前语料库研究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得到逐步引入的背景下,本书旨在进一步探讨应用语料库方法的价值,尤其在年轻研究者中广泛普及的价值及可行的研究范围。本书通过展示许多年轻研究者在初步接触语料库研究方法后,如何将其运用于理论语言学或实证语言学的各类主题中的优秀研究文章,揭示了语料库语言学这一研究方法的多维度性。比如,这些文章体现了该方法应用于传统语法研究、词汇研究、教学研究、语篇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等均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同时,本书也间接显示了将语料库这一研究方法引入高校学术教学中的潜力,为后期致力于语料库研究的年轻学者或初步进入该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一些新的见解。
本书共收录了16篇应用类语料库研究的文章。书中的第1篇是由苏杭教授和卫乃兴教授所撰写的基于语料库的针对语义序列的跨学科研究论文,该文探讨了语义序列与不同学科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语法模式对识别学术话语中语义序列的促进作用,肯定了语义序列在教学应用以及学科特征描述方面的价值。第2篇文章是由邹艳丽教授撰写的基于中国学生学术写作语料的人称代词研究论文,该文分析了学生学术写作中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并从EAP教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些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选择或不选择使用人称代词的因素,为以后相关的学术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3篇至第16篇文章是由西南财经大学的年轻研究者所撰写的语料库研究论文。第3篇文章是基于语料库展开的语法研究论文,分析了静态动词在进行时态下的功能及其原因。第4篇和第5篇文章是语料库方法与文学翻译分析结合的研究论文,分别针对译本中的关键词搭配分析以及成语习语的翻译策略分析,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异化归化策略运用等因素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第6篇至第8篇文章涉及基于语料库的ESP文本研究:第6篇着重商务类语料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第7篇通过分析旅游评价文本中高频词汇的使用情况,讨论了游客心目中旅游胜地的形象展示问题,第8篇则关注情景喜剧的字幕文本分析,尤其通过语料中词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探讨该特殊体裁所体现的特征。第9篇和第10篇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比如性别、社会阶层、年龄等因素,分别研究了情态动词使用的特征以及脏话使用的潜在交际功能。第11篇至第16篇文章属于语料库方法与教学类研究的结合,着重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研究或高频词汇使用特征的研究,从搭配、类联接、语义韵以及学习者使用时的常见问题等角度展示了语料库方法对同义词和高频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由多位学者及年轻研究者的研究文章构成,编者谨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首先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卫乃兴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苏杭教授、长春师范大学的邹艳丽教授对本书出版的支持;其次感谢该书中贡献研究文章的年轻研究者们一直以来的热情和耐心配合;最后感谢参与该书出版的各位编辑,他们的支持和付出才让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
李双玲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