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企业组织的起源、性质和规模扩展
企业组织的历史起源:作为协作系统的演化形态
“理论准备”部分从协作系统角度揭示了价值量不断增大的源泉。从根本上说,价值增进是各分立社会劳动间的协调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而协调水平的提高则与协调机制的深化和转换有关。事实上,人类社会的一切机制和组织之所以会出现并发生持续的演变,都源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增进劳动间的协调,也即,组织的嬗变是协调机制不断增进的结果。关于这一点,康芒斯较早地就认识到了。他指出,建立经济组织绝不是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单纯是为了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其他物理的或技术方面的问题;相反,建立经济组织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协调交易双方的矛盾,以避免实际的或可能发生的冲突(转引自威廉姆森,2002:11)。显然,企业组织作为生产组织的一种基本形态,其本质就是一种协作系统。关于这一点,钱德勒(1987:578)也写道:“毫无疑问,产品流量通过生产和分配的速度和均衡性以及组织这些流程的方式必然影响到产量和单位成本。除非经济学家能够对管理协调的功能加以分析,否则公司理论将仍然基本上是一种生产理论。组织结构(生产要素通过它才能得以结合)不仅调节着主要经济部门中当前产品流程,它还要为未来的经济活动分配资源,因而更值得经济学家注意。”
问题是,既然“在现代公司出现之前,这种小规模的、由个人拥有和经营的企业的各项活动是市场和价格机制来协调和控制”的,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化到在现代工商企业中雇用的“各种层次的中、高层支薪经理来管理并协调在其控制下的各单位的工作”呢?要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真正探究企业组织的运行机制及其本质。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的日文版序言中写道:“在开始的时候,我意在叙述管理者必须要做什么,如何行为,为什么行为。但是,不久我就领悟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阐述他们的活动的本质,也就是正式组织的本质”(转引自饭野春树,2004:21)。事实上,本书也意在探讨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安排、所有权归属、治理机制、效率根源、规模扩张等,因而要讨论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企业组织的本质,而企业组织本质的认知又来源于企业组织的发展轨迹及其内在演化机制,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思路。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企业组织为何产生?是基于交易成本的节约还是有其他力量的推动?是直接来自市场的创造还是脱胎于其他组织演化?(2)企业组织如何产生?企业组织和市场以及其他组织有何不同?推动企业组织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内在机理和动力又是如何?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追问:(1)按照新制度主义开创者科斯等提出的企业理论,企业组织是不同于市场的一种配置资源的形态,那么,家庭组织对资源的配置方式与市场相同吗?(2)按照新制度主义后进者们提出的主流企业理论,企业组织与市场一样都仅仅是一种契约形态,那么,企业组织与市场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就本质属性而言,企业组织不是出于替代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是相对于其他生产组织演化而来的。因此,主流理论把企业组织仅仅视为节约交易费用而对市场的替代,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有违理论逻辑。同时,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受市场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传统小企业乃是或至少应该是生产和分配过程的管理者……(而)现代多单位企业通过其协调和管理的行为,只会带来不完全竞争和资源的误置”(钱德勒,1987:4)。那么,历史上为何会出现等级化的大企业取代小企业的普遍现象呢?取代的内在机理和条件又是如何呢?事实上,既然组织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协调机制不断增进的产物,那么,要考察生产组织的演变,就必须探究人类社会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相应地,要理解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相互演化,就必须对作为内部协作系统的企业组织与社会协作系统的市场的本质差别进行区别,同时也要对不同类型的内部协作系统的运作机制进行剖析。前一问题将在下一部分进行分析,而对于后一问题就涉及不同协作系统内部的协调机制问题;因此,本部分尝试通过考察协调机制的演变来探究协作系统的扩展特点,并探究企业组织产生的原因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