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初等学校的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
金欣[1]
内容提要 黎巴嫩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归属在阿拉伯世界具有特殊的位置。黎巴嫩的母语为阿拉伯语,同时通用法语和英语,黎巴嫩内部宗教、民族众多,这为黎巴嫩实行富有特色的教育提供了先天条件,其外语教育更具备一定的特色。本文主要探究黎巴嫩初等教育的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并比较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黎巴嫩 初等学校 母语教育 外语教育
一 黎巴嫩的特色学校教育
黎巴嫩国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人口不到500万,却被历史学家希提称为“中东的教育中心”。
在中东地区,各国基本都采取专制色彩浓厚的中央集权式教育政策,而黎巴嫩承认广泛的出版和言论自由,还拥有多种课程集成的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因此被近邻的阿拉伯各国学生当作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选择。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的一个文化出版中心,拥有中东最大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以及销售网络,每年在首都贝鲁特会不定时的举办规模不等的图书展销会。并且,黎巴嫩的书店里陈列着包括宗教、语言、思想、科技等各方面的书籍,同时也有欧美的最新出版物。
这一系列的教育资源为黎巴嫩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黎巴嫩的学校教育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国内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这决定了黎巴嫩的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其课程设置自然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因此黎巴嫩的学校课程设置很齐全,受到各国特别是阿拉伯国家青年学生的青睐。黎巴嫩的教育自由化程度也比较高,学校每年的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不由政府控制。
黎巴嫩实行小学6年制、初中3年制、高中3年制的教育制度[2],其中小学6年为义务教育,该国目前计划将初中也并入义务教育范围。
拥有地理优势和比其他被殖民的阿拉伯国家更早独立的黎巴嫩,在教育上领先其他阿拉伯国家,较早就引入欧美的先进教育系统。黎巴嫩的教育与阿拉伯各国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立学校在质量和数量上远优于公立学校;第二,私立学校多数由宗教派系经营;第三,黎巴嫩保留着法国式的教育制度;第四,黎巴嫩保持着极高的教育水准。
相对埃及和邻国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公立学校占90%以上、实行以国家组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式教育政策的情况,黎巴嫩有约62%的学生在私立学校学习。有机会进入美国大学[3]、圣约瑟夫大学[4]等著名高校学习的学生也大多出自私立学校。
一千多年以来,阿拉伯世界的教育一直被传统宗教教育统治,19世纪前,由于教材、图书、学习资料匮乏,教育一度只是有钱或有权人的专利,教育普及根本无从谈起。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向阿拉伯国家展示了一种新的工业文明,“向西方国家学习”一时间成为越来越多阿拉伯有识之士的共识。19世纪末,西方的传教士也纷纷在阿拉伯世界创办西式学校,到1920年,以法国人为主的天主教徒和以美国人为主的新教徒已在阿拉伯世界建立起了一个教育网络。1920~1945年,黎巴嫩被法国殖民,独立后一直推行面向欧美的开放政策,欧美的价值观以及基督教的影响使黎巴嫩一直保留着法国式的教育制度。现在,黎巴嫩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中教育最发达、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黎巴嫩自古以来便是各宗教少数派和中东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避难所。从阿拉伯穆斯林的大开拓时期起,这里陆续聚集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十多个支派,可以说,现在上述两大宗教中的所有派别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它的信徒。1920年黎巴嫩成立后,不仅地域扩大,人口也增长了近一倍。在新增加的人口中,什叶派和逊尼派人数居多,均超过了德鲁兹派[5]的人数,从而造就了今天马龙派[6]、什叶派和逊尼派三大教派为主的局面。黎巴嫩的居民除阿拉伯人外还有亚美尼亚人[7]、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等,他们分属的宗教派别增加了黎巴嫩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
讨论黎巴嫩学校教育时,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宗派主义”的存在。宗派主义是行政机构在宗教平衡方面的统治手段,但是这种手段从根本上导致了宗教权威在婚姻、抚养等方面皆具有重大影响力。宗派主义使黎巴嫩私立学校拥有了广泛的权利。
黎巴嫩有18个官方承认的宗教派系,除了一部分宗派,各宗派都有各自的学校。学校的运营权和宗教教育的教授权使宗教学校在内的私立学校在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等方面的权利受到认可,黎巴嫩实行的就是这样的与周边阿拉伯诸国不同的教育政策。而这样的教育政策为黎巴嫩初等学校语言教育的不平等埋下了伏笔。
(二)具有代表性的黎巴嫩私立学校
本文给出的数据中,各主要宗派学校都有涉及。
College du Sacre-Coeur和Collège de la Sagesse是马龙派学校。College du Sacre-Coeur成立于1894年,在黎巴嫩全境共设置了七所学校,学生多以基督教徒为主。Collège de la Sagesse成立于1874年,与College du Sacre-Coeur一同作为基督教的传统学校代表,该校有很多活跃在政界、经济界的毕业生。
Ecole Zahrat是东正教会学校,成立于1880年,东正教徒和马龙派教徒占多数,近年来穆斯林学生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什叶派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Makassed School和Iman School是伊斯兰逊尼派学校。Makassed School是1878年由与欧洲各国贸易中获得大量财富的商人以及奥斯曼王朝的地方官吏中有实力的逊尼派人士建立的学校。该校在逊尼派学校中拥有最久远的历史。Iman School于1972年成立,鼓励女生穿戴面纱,不采取基督教的节假日制度等措施反映了校方的伊斯兰价值观。
Jaafarie School和阿迈勒学校、真主党学校都是伊斯兰什叶派学校。Jaafarie School于1938年在黎巴嫩南部的苏尔成立,在当地设立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阿迈勒学校是阿迈勒党于1986年在黎巴嫩南部设立的,学生基本都是什叶派子弟。阿迈勒学校采取了世俗的价值观,女学生制服没有面纱,男女学生共同学习。这些都反映了以世俗政党为目标的阿迈勒党的政策。真主党系学校是由真主党教育组织经营的于1992年在贝鲁特成立。历史教育、宗教教育及学校节假日制度都反映了真主党的政治倾向。Armenian Evangerical College[8]和College Mesrobian是亚美尼亚教会学校。
二 黎巴嫩初等学校的外语教育状况
黎巴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在学校教育第一年就引入外语课程的国家,儿童3岁时就开始在学前班学习外语,初等课程第一年就编入了第一外语课程,多数私立学校也编入了第二外语课程。进入前期中等课程以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科目开始使用第一外语进行授课。
(一)外语课程设置
表1 黎巴嫩各代表学校的外语课程安排
由表1可知,几乎所有学校在第一外语之外都设置了第二外语,通常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都是英语和法语的组合,亚美尼亚学校的特征则是在阿拉伯语、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之外,还教授亚美尼亚语。
(二)影响外语教育的因素和外语教育的特征
在所有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在黎巴嫩,外语的影响是长期而复杂的。几个因素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的教学。这些因素包括,中东的战略地位,西方对该地区经济、政治持续的关注,英法在20世纪初对阿拉伯国家的殖民,以及英语成为商贸、科技和交流的国际性语言。
上述因素在黎巴嫩有着显著的表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8~19世纪的西方军事力量、一战后法国对黎巴嫩的殖民及1943年黎巴嫩独立,以及英语成为国际性的语言,这些都是影响着黎巴嫩外语教育的主要因素。
综合前文列出的各校外语课程设置,黎巴嫩的外语教育的特征有如下几点。第一,第一外语(英语或法语)由校方指定的学校较多;第二,除了亚美尼亚学校外外语课程授课时数在初等课程中都占到每周10~14课时,前期中等课程中,包括自然科学科目在内超过了20课时,占到全部课时数的一半以上。
在黎巴嫩,初等学校都采取学科教师制度,外语由专任教师授课。这些教师都拥有在国外留学或在专门机构接受教育的经验,但在公立学校很少有能与私立学校外语教师的能力相匹敌的教师。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公立学校的教师会把阿拉伯语特有的“r”音与外语混淆,写作能力也较差。
三 黎巴嫩初等学校的阿拉伯语教育状况
在黎巴嫩,阿拉伯语是宪法规定的国语,是首位的官方语言,但实际上,私立学校多数都将教学着重点放在外语而不是阿拉伯语上。
(一)阿拉伯语课程设置和数量
表2 黎巴嫩各代表学校的阿拉伯语课程安排
结合表1的数据,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学校外语课程的授课时数比阿拉伯语课程的授课时数更多,甚至在伊曼学校和真主党学校等重视伊斯兰价值观的学校也是如此。
(二)黎巴嫩人对阿拉伯语的实际运用状况
阿拉伯语在黎巴嫩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在学校教育中课时数量少,还有语法运用方面的问题。
阿拉伯地区有句俗话“叙利亚人不懂外语,黎巴嫩人不懂阿拉伯语”。这是在揶揄黎巴嫩与相邻的叙利亚在语言教育上的差异。由于黎巴嫩人热衷于外语教育,对阿拉伯语只能算是习得皮毛,所以他们的阿拉伯语水平相较于其邻国叙利亚等其他阿拉伯语国家人们的阿拉伯语水平,就显得有些简略。在黎巴嫩,最基本的动词现在式的变位,不论动词种类,都只加上相同的词首。还有在阿拉伯语中有名词的单、双、复数之分,黎巴嫩只运用简略的语法,也就是只表达名词的单数形式而省略了双、复数变化。黎巴嫩人用所谓的“黎巴嫩方言”,即简化了动词变位和名词复数形式的阿拉伯语进行日常交流。
虽然阿拉伯语被规定为国语,但有很多黎巴嫩民众比起阿拉伯语更喜欢说外语。在多数马龙派居民聚居的安提利亚斯和朱尼耶等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多用法语而不用阿拉伯语。另外,他们中也有因阿拉伯语是“穆斯林的语言”而对其敬而远之的人。
尽管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黎巴嫩学校对阿拉伯语的重视程度不如外语,但穆斯林学生对阿语的感受也影响黎巴嫩学生学习外语的态度。他们将阿拉伯语作为天赐的语言,在宗教意义之外还崇拜其美感和广泛的文学价值。也有一些黎巴嫩宗派将英语或法语视为劣于阿拉伯语的语言,这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外语时的有害因素。
四 差距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黎巴嫩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发达的国家,但通过本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黎巴嫩初等学校中阿拉伯语和外语的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平均,这与黎巴嫩的历史息息相关。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平衡可能给黎巴嫩造成不好的后果。
(一)黎巴嫩外语教育和阿拉伯语教育差距形成的原因
1.腓尼基历史文化的影响
黎巴嫩是一个面积仅相当于我国天津市的国家。但黎巴嫩悠久的历史、多样共存的宗教、特色鲜明的政治,使它被称为“腓尼基人的末裔”“宗教博物馆”“中东的巴黎”,也使它在阿拉伯文化圈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许多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不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而更愿意被称为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是古代地中海世界东岸地区一系列小城邦居民的总称,通过3000年的海上贸易和殖民统治,腓尼基人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明。这种海洋精神植根于黎巴嫩人的心里。
2.国外黎巴嫩裔人口多于国内人口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内战的缘故,黎巴嫩是世界上鲜有的在国外的本国人口多于国内人口的国家,国内人口446.7万(2013年),[9]而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约有1500万,几乎是国内人口数的3.5倍。这些在国外的黎巴嫩裔人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黎巴嫩的劳动者作为专职人员移居国外时,有必要了解移民对象国的文化和语言。
3.黎巴嫩近代殖民统治的经历的影响产生了宗派主义下的多元化教育
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统治使从法国获得了众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恩惠的基督教徒在黎巴嫩独立后仍强烈希望与法国建立联盟。而此时伊斯兰逊尼派教徒则希望和邻国叙利亚合并,国内局势由此动荡。面对各宗派分崩离析,政府不得已采取了宗派主义政策。宗派主义助长了各宗派之间对立和与外部势力的勾结。与宗派所掌握的广泛的权力相比,政府显得十分软弱。
因此,外部势力影响下的由各宗派经营的私立学校被认可在教育上拥有广泛的权利,这强化了学校重视外语教育的教学方针。外语不仅在课时上比阿拉伯语多,学生在自然科学科目中也用外语的语言结构进行思考、分析、发表论文演说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外语能力和水平。
因此,黎巴嫩具备了利于外语教育的环境,这也说明了其外语教育和阿拉伯语教育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二)外语教育和阿拉伯语教育之间的差距给黎巴嫩带来的影响
1.无法实现国民团结
一般来说,在实现国民团结的过程中,语言教育被认为是与历史教育一样重要的因素。
比如,美国社会学家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语言——尤其是用于经典的“神圣语言”——能够创造一个共同体,[10]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推广将语言和各地区的人们联系起来,语言所拥有的意义进一步深化。[11]
英国哲学家盖尔纳(Ernest Gellner)指出,为追求工业社会的同质化,作为一贯的如同“指导手册”一般的通用语言具有相当的重要性。[12]
美国社会学家戈登(David C. Gordon)指出,黎巴嫩的多语言教育在实现国民团结上有着“双刃剑”的特性,这造成了无法达成国民团结或国民意识缺失的现状。
2.国民对信仰产生疑惑
通过学校教育生产出双语、三语人才,这些外语教育方针成功培育出了一大批沟通能力出色、在国外适应性相当强的国民,加强了黎巴嫩的国际性,但黎巴嫩人对自己的国语并不具有完全的理解能力。
在黎巴嫩,以马龙派学校为首的基督教派学校中也有穆斯林学生就读,基督教学校采取更重视法语而不是阿拉伯语的教育方针,使穆斯林学生对自身信仰和身份特性等问题更加迷惑,这也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立的延伸问题。
3.阿拉伯语地位产生动摇
戈登认为对阿拉伯语的轻视与基于宗派主义的教育制度息息相关。[13]确实,私立学校多样化的教育是因为宗派主义认可了私立学校具有超越法律规定的教育上的权利。用外语思考、梳理逻辑的训练使学生在理解外语文化的内涵时游刃有余。参照外语课时数比阿拉伯语课时数更多的实际情况,用“轻视”来形容黎巴嫩民众对阿拉伯语的态度是否妥当还有待研究,但确实很难说阿拉伯语作为国语发挥了充分的作用。
4.有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
除了沙特阿拉伯以“圣地的守护者”自居,阿拉伯各国都在孕育各自世俗的民族主义,以解决各国现行宗教伦理导致的国家分裂问题。也就是说阿拉伯各国不断推进世俗,民族主义,追求国民在语言、文化上的同化。从这个角度上说,宗教与民族主义已经不是互为正反面的硬币,而是完全不同的两枚硬币了。
相对于其他阿拉伯国家为了推进语言和文化同化而进行的种种努力,黎巴嫩呼吁“宗派主义体制”,以宗派为单位实行“多极共存型民主”,以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目标,而不追求同化;积极地运用宗教来经营国家,而不是将宗教边缘化。而语言政策摇身一变,很可能具有导致国家分裂的政治因素。
这似乎早就为其他阿拉伯国家提供了经验,因为它曾给黎巴嫩带来了长达15年的内战。
[1] 金欣,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阿拉伯问题、阿拉伯语语言学。
[2] https://www.google.com/publicdata/explore?ds=d5bncppjof8f9_&met_y=sp_pop_totl&idim=country:LBN:JOR:KWT&hl=zh-Hant&dl=zh-Hant.
[3] 贝鲁特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阿拉伯语:الجامعة الأميركية في بيروت,AUB),是一所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私立大学,1866年由美国传教士但尼尔·比利斯创建。
[4] 贝鲁特圣约瑟夫大学(法语:Université Saint-Joseph de Beyrouth;阿拉伯语:جامعة القديس يوسف)是一所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私立天主教大学,于1875年由法国耶稣会建立。
[5] 德鲁兹派(阿拉伯语:الدرزية),是伊斯兰教教的一个独立派,属于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该教派信徒基本由阿拉伯人组成,说阿拉伯语方言。
[6] 马龙派(阿拉伯语:الكنيسة الأنطاكية السريانية المارونية)是罗马天主教的一部分,东仪天主教会的23个成员之一。该教会是完全与罗马天主教共融的,直属罗马教廷。
[7] 大多数身在黎巴嫩的亚美尼亚人是20世纪初受到奥斯曼帝国迫害逃至黎巴嫩的亚美尼亚人的后裔,学校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复兴的一个关键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8] The Yeprem and Martha Philibosian Armenian Evangelical College(A.E.C.)(阿拉伯语:المدرسة الأرمنية الانجيلية العالية).
[9]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https://www.google.com/publicdata/explore?ds=d5bncppjof8f9_&met_y=sp_pop_totl&idim=country:LBN:JOR:KWT&hl=zh-Hant&dl=zh-Hant>.
[10] 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London-New York:Verso,2006.
[11] 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London-New York:Verso,2006.
[12] Gellner,Ernest,Thought and Change,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64.
[13] David C. Gordon,The Republic of Lebanon:Nation in Jeopardy,London:Croom Helm,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