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之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茶仙”陆廷灿

近来,我们开始关注“茶仙”陆廷灿。因为他是出自沪上的“茶仙”,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作《续茶经》的第一人,他为中华茶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应该受到我国全体茶人的敬仰。《上海茶业》2018年第2期刊载卢祺义的文章《建议立碑纪念陆廷灿》,接着第3期刊载梁似瑛的文章《读陆廷灿——我听到了茶山的呼唤》,引出了有关陆廷灿的话题。我们支持卢祺义先生立碑纪念陆廷灿的建议。

陆廷灿(1678—1743年),字扶照,又字秩昭,自号幔亭。他出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从小跟随司寇王文简、太宰宋荦,好古博雅,明理解人,深得吟诗作文的窍门,被录取为贡生,后被任为宿松教谕。1717—1723年任崇安(现福建省武夷市)知县。他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续茶经》一书草创于崇安任上,从采集材料到撰录成册,前后不少于17年时间,编定于归田后,成书于1734年。《续茶经》全书包含正文三卷、附录一卷,共约7万字,几乎收集了清朝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四库全书有著录。

陆廷灿出生于一个乐善好施之家,其父陆培远,“性慷慨,好施不倦。岁饥,出粟麦,散给贫民”。陆廷灿年轻时就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胸。他好古博雅,“尝于搓溪之上,卜筑读书,名花异卉,琳琅满目,而尤喜艺菊,遍觅奇种,罗植阶砌,真可谓继渊明高躅而不逐时趋者矣”,“夫初隐槎圃也,事亲弦诵,山林经济,偶寓于菊。及其司铎松滋也,诗拟郑虔,教侔安定,如菊之清幽华丽”。他任崇安知县时所管辖的境内有武夷山,出产举世闻名的武夷茶。“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囊以簿书鞍掌,有志未逞。及蒙量移,奉文赴部,以多病家居,翻阅旧稿,不忍委弃,爱为序次”。寿椿堂刊本书前有雍正乙卯黄叔琳的序及陆廷灿作的凡例。他将陆羽《茶经》另列到卷首。其体例也按照《茶经》,分成十目。上卷续《茶经》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续《茶经》的四之器。下卷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卷下之上续《茶经》的五之煮、六之饮;卷下之中续《茶经》的七之事、八之出;卷下之下续《茶经》的九之略、十之图。另外由于陆羽的《茶经》没有“茶法”项目,所以此书把历代茶法另列为附录。从唐代至清朝,茶的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都有了很大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续茶经》就把多种古书资料摘要分录,虽然并不是自撰的系统著作,却具有征引繁富、便于聚观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也称这部书“订定补辑,颇切实用”。另外,从书中还可以看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贡献。书名虽有“续”字,实际上却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著作。他还撰有《艺菊志》八卷、《南村随笔》六卷,并重新修订了《嘉定四先生集》《陶庵集》。

陆廷灿十分喜欢喝茶,有“茶仙”之称。陆廷灿《咏武夷茶》云:“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蒸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陆廷灿能写出《续茶经》,除了品茗有一定造诣外,与其任崇安知县有很大关系。陆廷灿说:“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崇安县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所以产出的武夷茶闻名遐迩,清朝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

我们不妨浏览一下近年来有关陆廷灿《续茶经》的评论文章。

2006年4月16日“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胡长春发表关于《陆廷灿〈续茶经〉述论》,其文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清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业已进入到了一个总结提高和集大成的历史阶段,当时多部汇编性茶书尤其是陆廷灿《续茶经》的问世,就是这一过程到来的最为明显的标志。从现存的七十余部中国古代茶书来看,若论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征引之繁富,当首推《续茶经》。《续茶经》全书洋洋七万余言,属于总结前代茶文化成果的一部典范作品,也是我国古代茶书中少有的鸿篇巨制。此书虽然以分类摘录为主,没有自己的写作,但是书中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帧自远古至清代茶文化发展的巨幅长卷,保存了大量的稀见的茶文化史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史料的保存与流传,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2年8月10日,有作者撰文《陆廷灿茶著〈续茶经〉》论述,陆廷灿在崇安任知县六年,还与王草堂共同修撰成《武夷山九曲志》,这也是留给武夷山的珍贵遗产。大凡茶文化爱好者,都阅读过一部清代茶著《续茶经》,其编辑者就是清初在崇安县任过知县的陆廷灿。陆为官洁身爱民,颇有廉政声名。史载他常“抱琴携鸽”,有仙家风度。陆廷灿常自言为茶圣陆羽之后,为“家传旧有经”而自豪。这位富有学识的县令,在知崇安县期间,遍览前人赞颂、载记的武夷茶诗文,因而对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广泛接触当代茶事后,他认为:“《茶经》着自桑苎翁(陆羽之号)迄今已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异,而烹饮迥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这是自然之事,近千年中哪有不变之事。本来就“性嗜茶”的陆廷灿,在“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后,“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同时“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但是由于公务繁忙,无法静心审录。六年后,陆知县任满,便借以“多病家居”,才得以闲暇“翻阅旧稿”,并请教他人,终在雍正十二年(1734)将《续茶经》编就,刊印于世。该书众采博引,内容丰富,不愧为一部研究中国茶业的珍贵文献。

2014年5月12日,《闽北日报》刊载李德富撰文《茶人当记陆廷灿》,文章论述:“好多年前,我注意到《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一篇短文《茶仙原是嘉定人》,作者楼耀福先生。文中说,他从福州路书城忽见《茶经》一书,足有三百多页,颇觉惊讶。略略翻阅,原来编者将陆羽的《茶经》和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合二为一了。陆羽占全书八分之一,余下篇幅全归陆廷灿。尤其让楼先生惊奇的是,这位被誉为‘茶仙’的陆廷灿竟是嘉定人。楼先生定居嘉定多年,此前对陆廷灿一无所知,为此他觉得‘汗颜不已’。楼先生策划编辑的《人文嘉定》,又让这样的重要人物缺席,‘更觉内疚不安’。当楼先生捧出一大摞当代地方史志,在数以千万计的文字中,竟无一字半句关于陆廷灿的,更让他感慨万千。他甚至为陆廷灿未得到当地文史部门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抱不平。楼先生对于先贤如此敬重、如此重视、如此动情,让我十分感动!”

值得欣慰的是,在《建茶志》所收编的16位“历代茶人”中,陆廷灿就是其中一位。书中关于陆廷灿的记载是:陆廷灿,生卒不详。洁己爱民,性嗜茶,自称是陆羽之孙,曾与王草堂校订《九曲志》。1734年左右编《续茶经》,摘引古书有关资料编入书目,记述了乌龙茶的创制炒焙技术。继陆羽著《茶经》之后,又有一位陆姓之人来续《茶经》,倒是一件趣事。如何评价《续茶经》这部茶叶专著,意见不尽相同。黄裳先生说:“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编次有法的集大成撰著。”有研究者认为,从现存的七十余部古代茶书来看,若论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征引之繁富,当首推《续茶经》。当然也有持不同看法的,有人认为该书少有陆廷灿自己的记叙与论说——这至少可说是有所欠缺吧。《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订定补辑,颇切实用”,是比较确切而公允之论。

2016年10月15日,陆廷灿茶学思想暨《续茶经》研讨会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汇集古镇,开展茶仙陆廷灿茶学思想暨《续茶经》研讨活动。从茶圣陆羽的《茶经》到茶仙陆廷灿的《续茶经》,都记述了前人对我国茶叶的研究成果。在研讨会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冬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等20余位嘉宾,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共商茶事,分别从陆廷灿生平研究、陆廷灿茶学思想研究、《续茶经》相关研究等议题深入探讨,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2月11日,《清代名士陆廷灿其人其作》论述:陆廷灿的主要代表作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三部,涉及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价值。陆廷灿到茶乡崇安任官后不久,就萌生了写一部茶叶专著的想法,在崇安的6年中,为撰写这部茶叶专著,深入茶乡,做了大量的材料准备工作。为了深入了解茶文化,他走遍了武夷的山山水水,多次深入茶园茶农中,访问故老,掌握了采摘、蒸培、试汤、候火之法,逐渐得其精义,并从查阅的书籍中汲取大量有关各种茶叶的知识,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有关茶叶文稿,开始着手编撰《续茶经》准备工作,赋闲后,他更专注于此书。

故乡文友张揆方钦佩陆廷灿六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以及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作诗《幔亭小照桐山以武夷山水补景》赞誉:“幔亭老仙今王乔,两脚凫舃超矜遥。仙山仙令六年住,烂醉长生瘿木瓢。归来载得郁林石,宾朋裙屐恣游遨。桐山绘图笔佹僪,墨花怒卷闽海潮。武夷山水插斗杓,洞中毛竹抽烟梢。武夷仙人降恍惚,灵风神雨闻仙璈。此中哭卧倘容我,脱去世故同逋逃。高掷龙头九节杖,铁船峰顶看云涛。”

陆廷灿父亲陆培远早年就开始觅地建园,陆培远选择在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故园檀园邻近、东庄桥北处构筑园林,以传承李流芳的“文酒风雅”。陆培远因喜爱陶渊明的诗歌和菊花,取名“陶圃”。陆廷灿是个孝子,他知道年迈的双亲爱菊成癖,就精心经营陶圃。同邑文友张云章在《陆扶照松滋草诗序》中说:“陆君扶照,往者于家园中多植菊以娱尊人。尊人每策杖逍遥其间,陆子令善画者为图谱之,一时士大夫闻而艳之,相与歌咏其事,余亦有文以记之。”这里记述了陆廷灿为了哄父母开心,特意在陶圃中植遍名菊,看着父母拄着拐杖,在花圃间游玩,陆廷灿特意请画工将此事画了下来,一时传为佳话,陶圃后来成为南翔著名的文人园。陆廷灿的友人王复礼在《艺菊志序》中描写了当年陶圃的盛景,说陆氏父子“尝于槎溪之上,卜筑读书,名花异卉,琳琅满目,而尤喜艺菊,遍觅奇种,罗植阶砌,真可谓继渊明高躅,而不逐时趋者矣”,“夫初隐槎浦也,事亲弦诵,山林经济,偶寓于菊。及其司铎松滋也,诗拟郑虔,教侔安定,如菊之清幽华丽”。陆廷灿有求实精神,他遍觅千余罕见菊花的奇种,亲手种植,亲手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编撰菊花的专著《艺菊志》,打下良好基础。

晚年的陆廷灿,其主要兴趣在编书和治园,显示出一个传统文人的本色。陆廷灿热心于整理地方文献,尤其重视嘉定先贤著作的整理出版。重订乡贤王彝、嘉定四先生及黄淳耀等人的诗文集。陆廷灿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保护、整理和出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能让我们看到这些先贤的著作,陆廷灿功不可没。陆廷灿付梓的这些著作,都珍藏于陶圃寿椿堂,后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战火。

陆廷灿爱交友,他常将自己亲手培育的花卉作为礼品送人,与人分享,如康熙二十八年(1688),陆廷灿把李流芳的《檀园集》整理完毕,在付梓前,向昆山名士徐秉义求序。随着陆廷灿的名声越来越响,他的人脉也越来越广,与同县状元王敬铭也攀上了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王敬铭的儿子王元晟为妻。晚年的陆廷灿爱故乡,爱家园,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

自唐至清,历时近千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此书对唐以后的茶事史料收罗宏富,并进行考辨,虽名为“续”,实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作。陆羽的《茶经》为茶事的开山之作,但陆廷灿的《续茶经》则使《茶经》承先启后,首尾贯通,浑然一体,方得始终。

《续茶经》很多地方都写到了武夷山及周边的茶事,有种茶情况、乌龙茶的制作技法、武夷茶的功效等,保存了许多稀见的茶文化史料。武夷茶人、茶叶专家黄贤庚对陆廷灿及《续茶经》有颇为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并有专文收录于他的茶叶专著《武夷茶说》中。武夷人对陆廷灿无比感念崇敬,他们以陆廷灿为响亮的文化名片,还成立了“陆廷灿茶叶公司”,以传承历史,唱响品牌。

总而言之,陆廷灿《续茶经》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保存和普及的贡献价值是巨大的;对于中华茶文化、茶经济和茶艺术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具有武夷山独特自然环境的福建茶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正如我们高度重视“茶圣”陆羽那样,我们也不能忘记“茶仙”陆廷灿。

为“茶仙”陆廷灿立碑,是茶业之幸,茶界之幸,茶人之幸,沪上之幸,嘉定之幸,南翔之幸。“茶仙”陆廷灿纪念碑立与不立?立在何方?由谁出资?由谁管理?不妨疾呼几句,呐喊几声;讲讲故事,造造舆论;业内人士,形成共识;大街小巷,家喻户晓。立碑之事容待茶界共商之,茶人共谋之。

(原载《上海茶业》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