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庵随笔蠹鱼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谒王羲之墓

王羲之的墓在什么地方,《晋书》上没有记载,地方志上说法不一。据《绍兴县志》载,其墓在旧会稽云门山,《诸暨县志》却说在诸暨苎萝山,《嵊县志》则说墓在古剡(即嵊县之金庭),真是众说纷纭。

其中,在会稽云门山说是根据《智永传》所言“欲近祖墓,便拜扫,移居云门寺”而来。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墓对智永来说固然是“祖墓”,但王羲之父母的墓,对智永说来何尝不是“祖墓”?《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称病离开会稽时,曾于父母墓前自誓,还写了一篇著名的《告誓文》,内有“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句。这样看来,智永在会稽的祖墓,是羲之父母的墓,羲之的墓未必就在那里。

诸暨苎萝山说,始见于嘉泰《会稽志》,并说:“墓碑孙兴公文,王子敬之书也,而碑亡矣。”可见编纂嘉泰《会稽志》的人,并没有看见这块墓碑。而早于嘉泰《会稽志》二百二十多年所纂的《太平御览》却只说苎萝山有“西施晒纱处”,没有提到王羲之墓及墓碑情况。孙兴公即孙绰,是王羲之的好友,也是兰亭修禊参与者之一,擅诗文。《晋书》说:“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他为王羲之撰墓碑,是有可能的。可是这样一块名家撰文,由大书家王献之亲笔书写的“书圣”墓碑,竟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但原石早亡,连碑文也没有流传下来。甚至在宋初编纂《太平御览》时,人们对此还一无所知,这是颇可骇异的。故以上二说,似不足信。

关于王羲之墓在嵊县说,最早见于宋代高似孙所纂之《剡录》。该书卷四记有古迹“王右军墓,去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剡,即嵊县之古名,以剡溪得名。剡溪,即今曹娥江上游。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有“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之句。王即指王羲之,许指许询,因王羲之与许询均曾居剡,故有此句。孝嘉乡,即今嵊县之金庭公社。就在离公社所在地华堂三里许,有一道观,名“金庭观”,观后有王羲之墓。

去年秋,我曾去该地拜谒了王羲之墓。墓地虽遭“文革”的破坏,但遗迹犹存什一。如金庭观旧址之老屋数间犹存,屋前古柏挺立,可资辨识。据乾隆《嵊县志》说“金庭观乃右军古宅,有书楼、墨池,年五十九卒,葬剡之金庭瀑布山”。此书楼、墨池久已无存。又据《剡录》卷八说“金庭观……旧为王右军宅,东庑设右军像”。据当地人说,“文化大革命”前,观中还有王羲之塑像,今被毁。观右有石碑坊一座,上题“晋王右军墓道”,背署“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季冬浙江学政吴钟骏题”,柱凿“嗣孙秀清重建”。自此向北数百步,地势渐高,为一丘陵,这就是“瀑布山”(当地又称“紫藤山”)了,墓地就在山麓。这里原有碑亭等建筑,现已无存,但其墓碑尚存于附近王姓社员家。我曾往观看,碑阳为“晋王右军墓”正书五字,碑阴勒有“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司右参议吴□□重立”字样。

金庭公社有十几个村子,居民都姓王,据称是王羲之第四子操之的后裔。在这里,我们又查阅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王羲之第四十七世孙王鉴皓所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据此书记载,王羲之是“自琅琊迁会稽,自会稽迁金庭之祖”,谱中有王羲之像,上方还题有一首《羲之府君字逸少号澹斋像赞》,赞曰:“神琼琼乎恒岳之凌空也,目炯炯乎汾川之亘虹也。颀颀兮修髯,娇搴举兮英丰。峨冠绶带,宽绰雍容。兹畴若人之像兮,实维我澹斋王公。发迹于琅琊,奋庸于会稽。赤忠忧国,谠论匡时。朝堂倚如柱石,黎庶信若龟耆。金庭终隐,韫□藏诸。子孙快仪型之不远,四海仰风流之在兹。”又记:“晋一世羲之,字逸少,号澹斋,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生,东晋穆帝升平五年辛酉五月七日卒,葬金庭瀑布山之原,配郗氏,太尉鉴之女,生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璠之、穆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号澹斋”,为史书所不载,又其生卒年份与张怀瓘《书断》记“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相合,但张说未及月日,谱载特详。又羲之有子七人,《晋书》本传云“知名五人”,故所载仅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而不及璠之、穆之之名。一般都以献之为羲之第七子,但谱中排在第五,不知何故。

又此谱载有署名为隋大业沙门尚杲所作之《瀑布山展墓记》,读后可知王羲之墓在隋代修葺时之经过情况。全文如下:

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览佳山,访陈迹。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山陵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杲惧久加荒秽,丘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禋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如何哉?吴兴永欣寺沙门尚杲识。大业辛未三月丁丑。”

现在离隋大业年间又有一千三百七十多年了,经过“文化大革命”,王墓几成平地。所幸当地各级领导,对此墓十分重视,此文执笔时,闻已在动工修葺,智永、尚杲泉下有知,定当低眉合十了。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