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农村饮水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通过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重点解决饮用水源工程、实施防病改水工程、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形式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解决步伐明显加快。
1.2.1 农村饮水解困阶段
按照农村饮水发展进程和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出解决饮用水源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为结合水利建设自发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阶段,主要结合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了一批水源工程,结合兴修蓄、引、提等灌溉工程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
第二阶段,突出解决防病改水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为国家启动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阶段,第一次提出人畜饮水困难标准,提出防病治病同治穷致富相结合的方针,但没有专门的规划。
第三阶段,突出解决饮水困难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到2000年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这一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被纳入国家规划,解决了600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截至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饮水困难历史。
1.2.2 农村饮水安全阶段
2005年至2015年,为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阶段。这一时期,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突出,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颁布,国家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专门编制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农村饮水不安全标准,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农村饮水安全明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十一五”期间,共解决了2.1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共解决了2.98亿农村居民和413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步解决了“四省”藏区等特殊困难地区规划外56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2010年底的58%提高到2015年底的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供水水质明显改善。在水质卫生监测指标从22项增加到42项的情况下,集中供水工程水样合格率比2010年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水质保障和管理运行维护不断提高,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85%以上的县成立了县级农村供水专管机构,80%以上的县建立了县级农村供水水质卫生检测和监测体系,90%以上的县建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80%以上的县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划定了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45%以上的县设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大部分县落实了用地、用电和税收优惠政策。
1.2.3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阶段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根据总体规划,到2020年,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立足于巩固、稳定、提质,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巩固住、稳定住、不反复,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安全型”“稳定型”转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阶段,工作重点包括:针对部分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和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科学合理确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布局与供水规模;立足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当地实际,统筹当前和长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投资主导、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同时更加注重工程建设管理,完善运行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财政补贴,健全基层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工程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