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与保护的迫切需求
1.3.1 农村饮用水源面临的风险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关乎已建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1.竞争性缺水形成农村饮水安全的现实风险
整体上看,在我国农村,除资源型缺水外,引起饮用水量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工程型缺水和竞争性缺水。工程型缺水表现在一些地区虽然饮水水源比较充足,但由于供水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浅井取水饮用,水源保证率低,季节性缺水严重,干旱季节缺水时仍需远距离拉水或买水;竞争性缺水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也加大了用水量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大,干旱严重,河水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枯竭,使一些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从区域来看,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年降雨200~600mm,十年九旱,多年连旱,造成这些地区长年缺水。西南、华南和华中的部分地区,年降雨虽在1000mm以上,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谷深切,蓄水工程设施不足,有水蓄不住。人在山上走,水在山下流,听水响,看水流,山上用水贵如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造成地下水的严重超采,造成单井涌水量的急剧减少,使得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问题突出。
2.污染加剧构成农村饮水安全的深度风险
整体上看,我国农村60%的水源周围存在污染源。污染性缺水主要表现在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域,致使大面积水域受到污染,一些水源被迫停用。生活饮用水水质主要受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系统制约,需要有与水源水质相匹配的合理水处理工艺、卫生的供水系统(配水管网和调节构筑物)以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才能保证饮用水安全。目前,农村供水仍然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消毒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即使有水处理设施的,多数还存在有效使用等问题;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几乎无水处理设施,直接饮用水源水,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矿物成分超标问题严重,因此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从区域来看,农村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南、华北地区。饮用水源污染,造成水中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大部分农村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受到了生活污水、化肥、农药、养殖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等的污染,水源水质越来越差,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污染性缺水。
1.3.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科学评价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是系统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进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也是为水处理工艺提供预警的基础。通过准确评价水源地安全现状、识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控制保护措施以及为突发污染事件作出及时处置提供相应的预警,保障水源地水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水源地评价工作对管理部门全面掌握水源地安全现状、分析水源地动态发展趋势、推动水源地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科学有效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标准及保障措施尚不完善。我国幅员辽阔,由于水文、气候、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即使是针对同一类型水源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会有所不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也难以统一,评价结果也缺乏可比性。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尽可能找出最简便、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务求得到快捷、全面、可靠的评价结果。
在水量评价方面,《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饮用水量安全的规定为: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L为安全;不低于20~40L为基本安全。这个指标体系侧重于末端饮用水安全,不能反映水源地的现实状况。因此,建议采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技术细则》中提出的水量安全评价,其主要反映水源地水量状况和供给能力可否满足设计的供水要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评价指标包括工程供水能力和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评价指标包括工程供水能力和地下水开采率。
在水质评价方面,受技术和成本等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水质指标与国际上权威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感官性指标方面,浊度指标值偏低,嗅味标准只用无异嗅异味表述,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在有机物指标方面,有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未列入评价体系中,部分已列出的指标值要求过低,缺少亚氯酸盐、藻毒素、总有机碳、二氧化氯、总三卤甲烷、溴酸盐等几项关键性指标;在微生物指标方面,只有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耐热大肠菌群,而贾第虫、隐孢子虫等介水疾病主要致病因子尚未列入。
就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而言,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目前的评价指标主要偏向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随着人们对水源地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入,生态指标逐渐受到重视。此外,水源地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仅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也缺乏可靠性和说服力,难以全面反映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
饮用水水源地的工程状况也是影响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如工程老化失修、河床淤积和河道变迁、水库淤积等非水资源性原因导致取蓄水能力衰减、供水保证率降低,直接影响水源地饮用水供水量。在进行安全评价时也应该考虑工程管理人员水平、投资经费情况、工程维护情况等指标。此外,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其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增加。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危害紧急性、亟须快速响应性等特征,在预防和应对不力的情况下,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很容易失效,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应急反应能力也应是评价水源地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