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观察古代民间社会的一扇视窗——日用类书——《〈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研究》编辑手记
杨海军
作为一名民族历史编辑室的编辑,古籍类图书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认为自己学历史出身,这部分内容还算基本了解;另一方面,认为古籍类图书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积淀,出版价值和存世价值更高。2011年6月,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仝建平博士所著《〈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研究》书稿交到了我的手里。书稿分为六章,22万字,是一本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进行文本考察的古籍研究类著作。通读书稿后,我对《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这类民间类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这类图书的整理和出版价值也更有信心。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简称《翰墨全书》)是元朝前期福建建阳知名学者刘应李编纂、建阳书坊刊印的一部民间类书,包括前集十集和后集五集共计十五集,208卷。分为诸式、活套、冠礼、婚礼、庆诞、庆寿、丧礼、祭礼、官职、儒学、人品、释教、道教、天时、地理、人伦、人事、姓氏、第宅、器物、衣服、饮食、花木、鸟兽、杂题总共二十五门。内容分为事类与文类两种形式,事类主要是分类的语词、典故及其文献来源,文类是分类汇辑的诗词文。从其收录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为当时民间人士书写应酬交往文书所需而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故而在元明两代较为流行。
类书是古代文献的一种类别,摘抄群书资料分类汇编而成。一般认为始于曹魏时的《皇览》,成熟于唐宋,或供给帝王御览,或应对科场,或临文备查。如《初学记》《太平御览》《玉海》《艺文类聚》《文苑英华》。明清两代,编纂的大型类书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带有文献分类总汇的性质。南宋中后期,福建建阳一带的书坊印行了一批普通民众生活日用的类书,如《事林广记》,学界称之为民间类书、日用类书、通俗类书,这是民间文化发展、基层民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产物。宋代付梓的日用类书均已不存,现存最早的日用类书都是成书于元代或改编刊印于元代者。宋元两代的日用类书成书较早,除却具有类书共有的文献辑佚、校勘功能外,对于研究宋元间的民间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根据仝建平博士的研究,长期以来,日用类书被视为“下里巴人”,不受关注。目前学界对明清日用类书研究稍多,宋元日用类书研究较为薄弱。而宋元现存为数不多的几部日用类书因其编纂年代较早,所辑录资料的辑佚、校勘价值和史料价值相对更高。因之,仝博士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研究》一书对《翰墨全书》及其相关宋元日用类书的考察,对于改善元代类书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仝博士对民间日用类书的关注和研究也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路,即对日用类书的文本整理研究、综合考察日用类书的民间社会史研究应受到学界和出版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将为古典文献整理和时下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日用类书或曰通俗类书由民间士人或书坊迎合社会需要而编印,关涉民间社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以来总冠之为“万宝全书”或“万事不求人”,对于研究民间社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诸如《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这类日用类书,无疑可以观察到古代民间社会的诸多方面,窥见古代基层民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出版服务于学术研究,但同时也在引领和促进学术研究,希望更多反映古代民间社会生活的类书得到整理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