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对工业化历程的反思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利益考量的思考

1.对二元工业化历程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位—平稳”型发展态势(刘树成、张晓晶,2007),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中国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的同时,经济结构的演变模式与以库兹涅茨、钱纳里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总结的“国际标准模式”相差甚远。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成功的经验分析基础之上,把这种新古典分析方法应用于工业化尚未成功的转型经济体时,最终的结论背离“国际标准模式”就是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一般性的理论归纳不相适应的表现之一。但问题是,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可能偏离一般模式,如果大幅度偏离一般模式,就表明生产结构不适应人均收入所决定的一般需求结构(郭克莎,2000)。这种源于计划经济重工业赶超战略的重视生产结构而忽视需求结构的工业化在操作层面上会导致地方政府选择最容易产生工业化数量效果的行业,“唯工业”的工业化论就成为“唯GDP论”在实践层面上的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应,在衡量工业化进程时,从官员到学者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工业内部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等的时序变化。那么,还原到标准的工业化进程之内,中国尤其是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什么样的结构性扭曲?工业化进程中各个因素之间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哪些因素制约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对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认识

由于传统农区的欠发达性质,其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实现自己的富裕和现代化。而传统农区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宏观层面,国家要求传统农区承担起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在这种现实约束下,传统农区发展的前提是其承担的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与自身的利益诉求之间要做到激励相容,也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应不以牺牲农业为前提条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传统农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制约传统农区发展的长期固有的观念得到纠正,其相应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重心逐渐从“唯农业”向“三化”协调转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的建设相继被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就是这种转变的集中体现。在“三化”之中,工业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的实现方式决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首先要对传统农区工业化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从一般意义上把握传统农区工业化在空间上的分异规律,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二)源于对传统农区产业发展机制的思考

1.对传统农区产业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的认识

在传统农区内部,类似长垣县等众多成功的工业化案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这些区域从自然条件来说,属于传统农区中的边缘地带,没有经济起飞所必备的自然资源、技术、区位以及相应的国家政策倾斜。但就是在这些农业和工业都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区域成长起来了众多产业,且这些产业基本都是“落脚自由”[2]型意义上的制造业。而“落脚自由”型制造业支撑的工业化要比资源型制造业或者采矿业支撑的工业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范围更广、层次更深,且经济走势要相对平稳,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要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些区域会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呢?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到底受制于什么因素?是资本、技术、区位抑或是政策倾斜?从长垣等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上述因素并不是传统农区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条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区域由于缺乏上述所说的生产要素才创造出了目前的工业化成就。本书将从内生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

2.对区域产业性质与工业化进程关系的认识

从直观感觉来看,资源型产业支撑的区域似乎比其他制造业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要强,“由于能源的使用不受人类自身体力的限制,所以人类才能摆脱生存状态而使经济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腾飞阶段”(宋丙涛,2007b)。也就是说,资源型产业支撑的区域工业化起点可能很高,工业化对大宗原材料的巨额需求使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能够最早并很容易采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但另一个直观感觉是,资源型产业支撑的区域的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并不快或者说发展质量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工业化的边际效果和结构效果都在持续降低。对资源型产业的争论也同样存在于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发展技术密集型尤其是高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争论上,在地方政府以及普通大众心中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企业效率不高以及整体竞争力较弱等固有的错误观念,没有注意到在大多数产品的技术已经标准化的今天,技术的落后与先进在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而真正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研发部门在传统农区又往往缺乏生存的土壤,使依靠研发投入等手段提高技术含量的企业由于发挥不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往往缺乏自生能力,最终造成当地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并没有在动态发展中得到优化,持续的工业化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区域的产业性质与工业化水平之间应该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性质的产业对工业化的空间分异到底起着什么样的支撑作用?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纠正既有的错误观点,并厘清不同性质的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以还原各个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应有的位置,为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提供历史的经验借鉴。

3.对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发展机制的认识

区域的工业化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空间分工。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招商冲动。这种冲动在没有对区域产业条件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一方面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造成承接的产业缺乏在本地的生存能力。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区域之间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差异非常大。对于承接效果好的,当地都具有该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某种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对传统农区产业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把区域产业发展机制纳入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中来。

(三)对存在制度约束下的城镇化运行机制的解释

发展经济学对城镇化理论的论述是附属于工业化范畴的,以刘易斯的理论为代表的二元结构理论中的二元则涉及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不仅包含产业的二元,也包括经济活动空间的二元。二元结构理论模型关于城镇化的论述主要依据先发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经验推导出来,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基本上是与其工业化进程同步的,在经济上升阶段,城镇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由于具有足够大的国内外市场而不断发展,它能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工业化和城镇化完全耦合为同一的城镇工业化过程(胡铁成,2003)。这种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抽象出来的城镇工业化理论并不契合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存在制度约束的欠发达区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不同步的,城镇化一般滞后于工业化,这就要求对滞后的城镇化进程予以弥补,而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在解释城镇化问题时显然是不充分的;第二,在二元结构理论中,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只有经济力量的差异,但这种解释对于面临较强制度约束的欠发达区域的人口流动来说仍显不足,因此探索除经济因素之外的制约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性因素如何变迁也是本书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正是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对传统农区的工业化的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把这些因素融入二元结构理论将增强发展经济学对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传统农区现代化进程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