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人文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承载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能。[2]进入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既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要与时俱进地推进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展示人文社会科学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变化[3],推动产生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改变着世界格局,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普遍将加强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要依靠经济、军事等实力,更要依靠政治、思想以及文化影响力[4],人文社会科学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高校应当主动肩负起伟大重任,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将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紧密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研究阐释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努力做到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构建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5]
(二)新科技时代应对新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科技突飞猛进发展之下很可能带来经济、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如核物理发展引发核威胁,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伦理道德挑战,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能源危机、分配不公、员工下岗、道德失范等新矛盾和新问题。自然科学研究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负责任的创新”。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介入和持续创新,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走向歧途。近年来,西方国家的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和社会问题研究以及技术评估、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嵌入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等科技领域的研发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6]因此,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仅要解决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迈向现代化的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精神动力和人文支撑,能够使科技创新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脉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7]只有当价值观与科学技术发展相融合时,科技成果才能真正惠及所有人。
(三)学科交叉融合呈现新趋势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文科教育目前仍然普遍存在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等情况,并且缺乏对技术发展的关注度与创造力。同样的,缺乏人文素养和文化熏陶的理工科学生在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新文科的出现可以被看作对长期以来知识精细化、专业划分明显、学科高度分化的一次反拨,是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的重新交汇。需要强调的是,新文科建设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传统的文科知识体系,相反的,新文科是对现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升和改造,在传统文科学术视角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赋予文科建设新的角色和定位,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让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思想、构建新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立声音,形成中国学派。同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文科教育提出了全方位变革的要求,强调关注科技前沿和最新进展,以新理念、新技术支撑实现融合创新,采用跨学科思维让文科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