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以载道:物种必须多样化才能生生不息
我念小学的时候,对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一概不知,也不知爱情为何物、婚姻为何物。虽然偶尔从黑白电视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有天会走出大山,闯荡江湖,浪迹天涯。
那时的武侠剧都很正派,少儿不宜的镜头较少,偶像作风正派,不似现在这样只谈恋爱不结婚,大腹便便犹未结婚,明星的三观让人大跌眼镜。小虎看的电影或电视剧,基本上我都要过滤一遍,他的课外书也是如此。我看完觉得他可以看,可以从中学些做人的道理,假期我就会投给他看。我们家没有电视机,有投影仪。小虎很喜欢看电影。看电影和看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偶尔,我也和他一起看新出的大片。看完,我们互相交流观后感。
我念初中时,要去镇上的中学读书。寄宿,周末要走两小时山路,回到家,天已黑。初中时受到的教育,可以说影响了我们的前半生。那时的校风很严,不可以早恋,一经发现就会被开除,名字贴在学校门口。懵懂的我们如履薄冰,很守分,不知男人是何种生物。
我记性好,下课时间都会拿些副科课本当课外书来看。比如历史、地理、生物,一个学期下来,我几乎能整本背下来。给我们上生物课的是位男老师,文质彬彬,上到女性生理课时,他突然不讲了,让我们女生自己看课本了解。那时,我才知道女人为何物,男女有别,女生长大后要结婚生子,为人妻,为人母。
政治老师在上历史课时,强调我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女生要自爱,先爱自己,再爱别人。语文老师讲得最多的是鲁迅文学和金庸小说。他几乎每节课都会提到金庸,他是金庸迷,我们深受其影响。
金庸小说处处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索。人类的历史,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治的周流过程。历史会不断重现,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样。平衡时打破平衡,不平衡时谋求平衡。只要人活着,就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六十四卦以人道思想为主,把八卦的天道思想,应用在人生的教化方面。因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效法天地自然是必然的。效法周流变化的道理,便是“道”。人依道行事,就叫做“正道”的君子。正道是变化的,并非固定的。把这些变化的道理,真正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还要靠知晓“易理”的人,本身具有美好的德行。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男主角郭靖向丐帮帮主洪七公学习武功“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一出手,天下人没有人挡得住。在“降龙十八掌”里有好几个掌法的名称与《易经》的乾卦有关,像“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跃于渊”、“飞龙在天”,以及最后一招最厉害的“亢龙有悔”。“降龙十八掌”基本上来自《易经》的启发,乾卦六爻有五个爻都被金庸用上了,变成降龙十八掌里面的五掌。武侠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加上金庸把各种武功描写得神之又神,我们看了也是非常羡慕,非常崇拜。
我有时也会投我们那个年代的《神雕侠侣》给小虎看。他迷上了欧阳锋的蛤蟆功。他如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金庸武学招式的取名来自《易经》。比如九字真经、降龙十八掌、九阴神功。然后,他很严肃地说:“妈妈,我觉得金庸一定是位易学大师。”
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看得见的方面来说,是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所造成的。然而从看不见的那一方面来说,可以发现自古迄今,是一群默默无闻,却始终坚持仁义道德的贤士,在承先启后,一以贯之。我们漫长的历史洪流中,凡是仁义道德弘扬的,必属盛世。不重视品德修养,不仁不义的时代,自然衰落。看起来是了不起的人在改变时势,实际上却是仁义道德在主宰时代兴衰。人道的力量,实在不可忽视。
中华文化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至现代,一脉相承,都秉承《尚书》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金庸的“降龙十八掌”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持经达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应变艺术。
人和一般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精神生命。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经过无数的经验教训,心智终于逐渐成熟,开始发现自身处于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生命的存在。我们能自主,有创造力,必须提升道德修养,才能够不辱“人之所以为人”的性命力,而不是活着就好的生命力量。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对于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由大量的原子和分子所组成的非均质的系统。
从结构上看,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多糖等组成的多分子动态体系;从信息论观点看,细胞是遗传信息和代谢信息的传递系统;从化学观点看,细胞是由小分子合成的复杂大分子;从热力学上看,细胞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生命现象就是复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是细胞的两大基本形态,它们反映了细胞进化的两个阶段。把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进展。
原核生物主要是细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质体等模细胞器,染色体只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不含组蛋白及其它蛋白质,没有核膜。真核细胞是结构更为复杂的细胞。植物是以光合自养为主要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也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真菌是以吸收为主要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真菌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方式多样,分布非常广泛。在生态系统中,真菌是重要的分解者。动物是以吞食为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吞食异养包括捕获、吞食、消化和吸收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是有机食物的消费者。
在生命发展的早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两环系统。随着真核生物特别是动物的产生和发展,两环生态系统发展成由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三环系统。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的,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
从类病毒、病毒到植物、动物,生物拥有众多特征鲜明的类型。各种类型之间又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形成连续的谱系。同时由营养方式决定的三大进化方向,在生态系统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因而,进化既是时间过程,又是空间发展过程。生物从时间的历史渊源和空间的生活关系上都是一个整体。
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不断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因为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系统。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和营养结构越复杂便越稳定。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与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联系的。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显示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是构成生物群落进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离不开不同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因此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因为物种必须多样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生物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属性。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原则上是相同的。比如各种生物的蛋白质的单位都是氨基酸,种类不过20种左右,它们的功能对所有的生物都是相同的;在不同生物体内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同的。这就是生物化学的同一性。同一性深刻的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
从北极到南极,从高山到深海,从冰雪覆盖的冻原到高温的矿泉,都有生物的存在。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它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化多端,但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遵循共同的规律。生物就是这样一个既统一又多样的物质世界。
上化学课的时候,化学老师提醒我们少吃油炸食品。我们好多同学都记不住那些化学反应原理,但会牢牢记住化学老师说的一句话:“油条吃多了会致癌,因为油反复煎炸会产生致癌物质。”谁都害怕死亡,只要老师说到危害健康的物质,我们都会提高警觉。上化学课就像在看电影,化学老师犹如魔法师。上化学课,我们几乎没有人会打磕睡。
化学老师总是痛心疾首地谴责现代科技最不应该发明塑料袋,因为塑料是无法化解的,它永远存在,它污染环境,它后患无穷。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任意捏成各种形状,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塑料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塑料埋在地底下几百年才可以腐烂。由于塑料无法自然降解,它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号敌人,人类终将死于科技。海面上飘满了塑料垃圾,海里的鱼游上来,吸入体内,最后由于不消化而痛苦地死去。塑料导致许多动物死亡的悲剧发生。
上化学课,化学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各种化学反应,随时抽查我们是否背下“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时提醒我们要慎用化学产品。
炒菜时,油不要放太多,锅冒烟,即可将菜下锅翻炒,锅里不小心着了火,盖上锅盖即可;煲汤时,盐要最后放,最好在快出锅时再放盐,盐不要放太多,吃得清淡些对身体好;炒菜做汤时忌高温时放碘盐,爆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仅为10%,中间放碘盐食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食用率为90%,凉拌菜时碘盐食用率达到100%。
平时做饭,小虎来帮忙,我告诉他:“我读初中时,我的化学老师上课时常提醒我们吃碘盐可以预防大脖子病。”他说:“我以后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厨房专用头盔,戴上它十分安全,不用担心炒菜时水滴遇到热油爆炸,热油飞溅进眼睛里。”我估计他这顶头盔的灵感肯定来自冥王哈得斯的隐形头盔。小虎觉得烹饪犹如做实验,而且自己做的饭菜安全、卫生、可口。
我们所在的小镇地底下都是煤炭,随处可见人工开采的小型煤矿。学校饭堂是烧煤蒸饭的。每当我们经过饭堂旁边都会闻到煤气味。上化学课,化学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什么是煤气中毒。那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目光都聚集在家里开煤矿的同学身上。我们都知道他家挖煤矿很有钱,没有排挤他,没有打压他;我们也没有仇富心理,更不会觉得因家境贫寒而低人一等。
语文老师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穷志不穷,做人要有出息。”而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语文课本上孟子的经典名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事隔二十多年,我仍然能一字不漏地背下这段经典语录。
上政治课,政治老师反复强调金钱与道德是成反比的,坚决反对拜金主义,告诫我们科技不能高度发展,会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我们明白:不能为了金钱出卖自己、亲人、朋友,甚至于国家社会;不能认钱不认人,要钱不要脸;不能以金钱为工具,进行各种交易;女孩子一定要自爱,不能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
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仍然记忆犹新。语文老师上课有个习惯,讲解课文内容前,都会详细介绍作者。他告诉我们:“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又习惯性地提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异口同声:“竺可桢。”语文老师认为:“凡是对社会、人民有具大贡献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例如袁隆平、竺可桢、鲁迅……还有我们的古圣先贤。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的文化主流。”二十年后的我们,仍然认同老师们的诸多做人做事的观点。
我们的历史课是政治老师教的。政治课、历史课是同一位老师教的。政治老师经常勉励我们这些山区的学生,将来学有所成,一定要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他说:“我们初中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五百块,我选择回来教书,不是为了工资,是为了情怀。”政治老师无论是上政治课还是上历史课,讲课内容始终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
竺可桢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行者,竺可桢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竺可桢“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语文老师说,古人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们很环保,不会破坏环境。所有老师都反对克隆人技术。几乎一个学期,老师们和我们讨论的主题就是克隆技术违不违背人道?工业化,到底对不对?长大后,我在广州居住多年,从来没有看见过蓝天白云,天空永远是灰暗的。回到家乡,才发现山好、水好,空气更好。
乡村有乡村的生活方式,都市有都市的生活情调。各有所安,各得其乐,合乎自然法则。现代鼓吹乡村都市化,都市化乡村,住的地方和工作场所隔开,不但妻离子散,又增加许多交通的成本,大家更是疲于奔命。各地的景色不一样,配合当地的资源,多元化发展,岂不是多姿多彩?为什么一定要盲目向他人学习,丧失自身特性,却又学不像别人?
自古以来,农不可与商较利,贫不可与富较财,难道我们真的能够加以改变吗?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过哪一种生活,不能求其一致,多元选择。富人有富人的乐趣,也一定有其提心吊胆的忧虑。穷人有穷人的苦难,也必然有其问心无愧的坦然。站着的人看坐着的人舒服,坐着的人却认为站着的人比较自由。在职怨职,原来没有必要,却又相当普遍。只要共同维护伦理道德,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权利,但是,要享受这样的权益,必先善尽自己的责任:以道德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