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靖門人
文清吕東萊先生本中
吕本中,初名大中,字居仁。其先東萊人,自文靖公始家京師。父好問,資政殿學士,封東萊郡侯。先生以正獻公恩補承務郎。紹聖間黨事起,正獻追貶,先生亦坐黜。元符中復官。政和五年,調興仁濟陰簿,繼為泰州士曹。丁母憂,吉。除大名路撫幹。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靖康初,遷職方員外郎,以不答梁師成大著名。紹興六年,自直秘閣、主管崇道觀召赴行在,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
七年,上幸建康,先生奏曰:「當今之計,必為恢復事業,求人才,卹民隱,審政刑,開言路,然後練兵謀帥,增師上流,固守淮甸,伺彼有釁,一舉可克。若邦本未強,恐生他患。」引疾乞祠,直龍圖閣、知台州,不就,主管太平觀。召為大常少卿。八年,遷中書舍人,又兼權直學士院。
初,先生與秦檜同為郎,意歡甚,秦又先生父所薦御史也。趙忠簡鼎耳熟先生名,亦大欽響之。先生之真拜西掖也,趙、秦適為左右揆,論議多不諧。檜有專擅之意,欲排不附己者,先生為陳「同人于野,亨」之義,檜不然之。又力勸檜不可汲用親黨,除目下,先生即奏還之,檜勉其書行,卒不從。會《哲宗實錄》成,忠簡除特進,先生草制有曰:「會晉、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賤伯;散牛、李之黨,未如明是以去非。」檜大怒,言于上曰:「本中受鼎風旨,伺和議不成,為脫身之計。」風御史蕭振劾罷,與祠。卒于上饒,年六十二,學者稱為東萊先生,賜諡文清。
所著有《春秋解》《童蒙訓》《師友淵源錄》,行于世。先生少從游定夫、楊龜山、尹和靖遊,而于和靖尤久。和靖之致仕也,先生問曰:「伊川歸田,納其告敕曰:『臣本布衣,得還初服為榮。』今先生受四品服致仕,與伊川異,何也?」和靖曰:「居仁責我則是。但焞荷聖恩,四章不允,復賜雜物。今解《孟子》以進,當俟書成,隨納章服耳。先後之間,非有異也。」從孫祖廉、祖儉。(黃氏原本,全祖望修之加詳)
自少講學,即聞父祖至論,又與諸君子晨夕相接薰陶。嘗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此論最要。又謂學者當熟究《孝經》《論語》《中庸》《大學》,然後徧求諸書,必有得矣。從游、楊、尹叩微旨,復造劉安世、陳瓘之門請益。公之學問,端緒深遠蓋如此!
六飛幸吳郡,欲進蹕建康。公論:「自古創業中興者,必有根本之地以制四方之地,必有根本之兵以制四方之兵。今所仰以為根本之地者,不過兩浙、江東、福建而已,然而諸路凋殘,民力已困。所仰以為根本之兵者,禁衛是也,而單弱不可用。乞令大臣廣選才略,先求二者之要而力行之。」
苗亙監階州倉草場,以贓獲罪,黥之。公奏曰:「近歲官吏犯贓,多抵黥罪。且既名士人,行法之際,宜有所避。況四方之遠,或有枉濫,何由盡知!若遽施此刑,異時察其非辜,雖欲深悔,亦無及矣。又此刑既用,臣恐後世不幸奸臣弄權,必且借之以及無罪。使國家此刑不絕,則紹聖以來,憸人盜柄,搢紳遭此,殆無遺類矣!願酌處常罰,以稱陛下仁厚之意。」疏再上,從之。
駕幸建康,公疏言:「當今之計,必先為恢復事業,乃可觀釁而動。若但有其志而無其業,恐益他患。今江南、二浙,科須實繁,閭里告病,尤當戒謹。儻有水旱乏絕之虞,奸宄竊發,未審何以待之。」復請:「于九江、鄂渚、荊南諸處,多宿師旅,臨以重臣。至如孫氏以來名將,皆言西陵、建平,國之審表。今二處正在荊、峽間,當精擇守臣,假之權柄,以待緩急。則江南自守之計,差為備矣。」
論任人當別邪正:「邇來建言用事之臣,稍稍各徇私見,不主正說。元祐、紹聖,混為一途。其意皆有所在,若不早察,必害政體。」
公以切直忤柄臣,一斥不得復用,貧甚,人多為公戚,而公方且深居。講明道學。要其視摧抑屏棄為士之常,初不以介意也。
公器蘊宏厚,行誼純篤。誠意充積,表裏無間。與人忠信樂易,即之藹然,莫見其喜慍。平日學問,以窮理盡性為本。卓然高遠,不可企及。
計議吕先生稽中
吕稽中,字德元,本中兄弟行也。張公浚宣撫川、陜,辟為計議官。尹和靖入蜀,先生是依,和靖謂之曰:「吾老矣!此事當屬之子。」學者來問,和靖以屬之先生,曰:「不殊于吾。」和靖卒,為誌其墓。
縣令吕景實先生堅中
吕堅中,字景實,本中兄弟行也。其官祁陽令,胡致堂為作學宮記,稱其服勤和靖左右有年,今試之政事。先生與馮忠恕、祁寬同記和靖語。
駕部吕仁武先生弸中
吕弸中,字仁武,東萊郡侯第三子。累官駕部員外郎。嘗從其兄遊于和靖之門。東萊之大父也。
知軍馮先生忠恕
馮忠恕,字貫道,汝陽人也。其父東皋處士理與和靖同學于洛,至必同處。靖康初,和靖被召赴闕,先生從之遊。紹興中,先生為黔州節度判官,和靖寓涪,遂畢所學。後知梁山軍。
隱君祁先生寬
祁寬,字居之,均州人。南渡後寓廬山,隱居不仕。和靖作《論語解》,稱先生與王、吕諸公與有力焉。王樞密庶與之善。
隱君王先生時敏
王時敏,字德修,上饒人。有《師說》三卷,記和靖之語。和靖卒,先生為之立後。其教人云:「學者要識一媿字與恥字。」一日問難紛然,先生曰:「不必多問,但去行取。且如理會『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只管說如此是『精』,如此是『一』,臨了『中』卻不見。」朱子嘗以書問和靖之學于先生。
提刑劉順寧先生芮
劉芮,字子駒,東平人也,忠肅公摯之曾孫,學易先生跂之孫,南渡後居湘中。劉氏自學易以來,三世守其家學,不求聞達。雖閥閱亞于韓、吕,而節行與之埒。先生學于孫奇甫,其後徧游尹和靖、胡文定之門,所造粹然。所著有《順寧集》二十卷,楊誠齋為之序。
侍郎徐惇立先生度
徐度,字惇立,睢陽人,太宰處仁子也。太宰在政府,晚譽不終,先生獨刻意為學。嘗問和靖曰:「某有意于學,而未知所以為問。」和靖曰:「果有此意,歸而求之,有餘師。」又嘗以蘇氏「戰栗」之說為問,和靖怫然曰:「訓經而欲新奇,則亦何所不至矣。」先生官至吏部侍郎,寓居吳興之弁山,嘗與汪文定公諫上光堯尊號,長于典故之學。
教授虞先生仲琳、高國任先生材、節推高德舉先生選
虞仲琳,餘姚人,為永嘉教授。和靖云:「虞君鄉論甚美,于此道信之極篤,每相見,多言及此。同邑高材字國任、高選字德舉,皆登和靖之門。
安撫邢先生純
邢純,字叔端,和靖婿也。為浙東安撫官時,和靖依之,因卒于會稽。
縣令程先生暐
程暐,和靖婿也。為桐廬令,和靖嘗依之。
□先生伯充
伯充,佚其氏,嘗問學道緊要于和靖,和靖曰:「只要閑邪存誠。」他日又問,亦曰「閑邪存誠」而已。他日又問,和靖正色責之曰:「公要許多言語做甚!只待要資談柄。若只恁做將去,自然有所入。」
林拙齋《紀問》曰:伯充嘗作小詩,道其欲學問之意,貼壁間。舍人見之,曰:「莫只做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