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哲学概念及体系划分
康德认为,一门科学的建立必定以某种理念为基础,但人们要真正搞清楚这一理念,并清晰地规定该科学的“特有内容、环环相扣的关系(系统统一)和界限”,却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摸索,需要从部分到整体进行理性的、有目的的和批判性的建构。[1]因此,虽然哲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人们对其包含的内容,有时甚至对哲学的概念也时常出现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康德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哲学还只是一个学派,并没有真正上升为一门科学,成为确定的知识系统,从而得到人们的公认。或者说,哲学还不存在。[2]但是,康德仍然相信,在长期的历史探索中,哲学这门科学的理念已经悄然生成了。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将哲学的理念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为哲学研究确定一个明确的领域和方法,为其持续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康德来说,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Leibniz-Wolffian philosophy)的哲学概念及其体系划分,作为当时支配德国哲学界的一种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就是迄今为止最为令人满意的看法,尽管还需要批判性的改造。[3]因此,在阐明康德的哲学概念,以及由这种新的理解所带来的对于哲学学科的影响之前,先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哲学概念及分类作简单的介绍是殊为必要的。不然的话,人们怎么能够准确地评估批判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呢?
作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创立者,沃尔夫虽然从莱布尼茨那里受益良多,但他认为他自己的哲学是独立于莱布尼茨的思想的,反而更多地得益于阿奎那。因此,当人们将他的哲学冠之以“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时,他本人十分不满。不过,到今天为止,这些抱怨都无济于事。[4]
沃尔夫哲学,就其自身的内容而言,并没有多少值得关注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其大部分内容是繁琐而无趣的,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别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用德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是第一个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德语给予了德国人一个完整哲学体系的哲学家。”[5]以沃尔夫的哲学为中介,哲学被带入德国并开始得到普及,发展并产生影响。因此,后来德国哲学界对于哲学概念及其体系的基本理解,都或多或少有着沃尔夫哲学的影子在里面。沃尔夫的学生鲍姆嘉通(Baumgarten)写了一本体现沃尔夫基本哲学思想和哲学内部分类思想的教科书——《形而上学》(1739),这本书成为康德教学的常用教材。[6]尽管康德在讲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在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阐发《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思想,或者说康德一直是以批判性的态度来对待《形而上学》的,但这本书对于康德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问题以及全书的结构安排与《形而上学》是基本一致的。[7]
沃尔夫将“哲学”定义为“世界的智慧”或“尘世的智慧”(Welt-Weisheit),以便和“上帝的学问”(Gottes-Gelahrtheit )或“神学”相区分,这样一来,哲学就涵盖了所有人类的科学。[8]不过,沃尔夫还是从“目标”和“方法”两个层面将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区分开来。就目标而言,他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据或理由,而具体科学则是通过经验研究事物事实上是什么。从他通过哲学的具体分类而给予各门哲学学科的具体任务来看,所谓“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据或理由”,指的就是这一事物的首要原理或原则。可以看出,沃尔夫在这里对“哲学”的定义,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对“智慧”的阐述大体是一致的,即智慧就是探求万物的最初原因和本原,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知识。[9]亚里士多德也在后面的探讨中指出,这种知识其实就是关于“存在”或“是”的知识。因此,沃尔夫给予“哲学”的定义,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对于哲学的理解相一致,这也是沃尔夫的观点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沃尔夫将哲学的任务一开始就定位于“求知”。至于方法,沃尔夫认为哲学应当效仿的是数学的方法,即通过下定义和三段论的演绎方式得出必然的结论。这也是笛卡尔以来,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哲学家的共同主张。
将“知识”分为“可能的知识”和“事实的知识”,是莱布尼茨的主张。一个涉及的是永恒的、必然的真理,另一个涉及的则是偶然的真理。它们分别服从于两个原则:矛盾原则和充足理由原则。[10]遵循他的老师莱布尼茨,沃尔夫也将“知识”分为两类:“可能的知识”和“现实的知识”。在沃尔夫看来,哲学研究的是“可能的知识”,或者说,是逻辑意义上的“可能性的知识”。因此,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矛盾原则,它是检验哲学知识正确性的根本法则。一切具体科学都是在告诉人们“是什么”,而哲学则是研究“为什么必然是其所是”。[11]不过,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并没有能够真正达到哲学的这种要求,因为他们只是在解释和列举概念,并没有能够解释他们这样做的认识论上的根据,这也是后来康德指责他们是独断论者的原因。
沃尔夫将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逻辑学”就是形式逻辑,是先于其他学问的工具论。但是,它的基本原则其实来自理论哲学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因为,“逻辑”被认为源于心理学,给出的是“存在”(being)的知识,依赖灵魂的能力的运用。[12]“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明确划分是沃尔夫最有影响的工作成果之一(尽管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区分了“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人)。[13]“理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又进一步被区分为“本体论”和“实在形而上学”(real metaphysics)。其中,“实在形而上学”又分为“理性神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至于“实践哲学”,则又被划分为“普通道德哲学”“政治学”和“自然法”,以及包括个体伦理学的“经济学”。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这种形而上学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和信仰,即思想和对象是一致的,因此,思想通过“反思”就可直接把握对象的真理,[14]而从没有想到去问一问,这是如何变得可能的。
所谓“本体论”或“第一哲学”,指的就是最严格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关于“存在”或“是”(being)的科学。由于“存在”被认为是一切事物都应具有的最为普遍的规定,因此,从原则上说,本体论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适用于一切事物。就此而言,本体论的内容必定要与形式逻辑的相关内容重合。沃尔夫遵循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思路,研究的就是一些这样的逻辑范畴。在鲍姆嘉通的《形而上学》中,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康德认为,鲍姆嘉通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部分就是一个“大杂烩”。[15]黑格尔也指出:“这部分的形而上学只能寻求经验的完备性,和符合语言习惯的字面分析的正确性,而没有考虑到这些规定自在自为的真理性和必然性。”[16]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二人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他们都认为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因而是漫无秩序、不系统的,这也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通病。
鲍姆嘉通《形而上学》的宇宙论部分讨论的是世界的概念、普遍规律、构成以及世界的完善性和产生方式等。这种形而上学以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和“单子论”为基本出发点,阐述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实体所构成的,是不能充当任何其他整体的一部分的整体。简而言之,在这部分内容中他认为世界是最大的整体;他讨论了世界的“第一因”问题,反驳了宿命论和偶因论,阐述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即莱布尼茨的连续律;他立足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从单纯的、精神性的“单子”和作为复合物的“形体”两方面,阐述了世界的构成问题;最后,他讨论的是关于最好的世界的几种观念,世界的秩序及其产生的问题,这就涉及它的产生方式是由自然的或事物本性的原因产生还是由超自然的(即奇迹)产生等。总之,宇宙论是将世界作为一个理性可以把握的绝对整体来研究的。
心理学讨论的是灵魂的性质和各种能力。心理学分为两种,即“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经验心理学”讨论的是人类能够从经验之中获知的灵魂的性质和各种能力。这种形而上学认为,灵魂就是一种独特的具有表象能力的单子,按表象的清晰与否,可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低级的认识能力(感性)和高级的认识能力(理性),此外灵魂还具有低级和高级的欲求能力。最后,经验心理学还讨论了自由以及现象层面如思维、意志和外部对象等方面所体现的身心交感问题。“理性心理学”则讨论了人类灵魂的本性,如灵魂的实体性、单一性和单纯性、有限性和非物质性等问题;与动物灵魂的比较;阐述身心交感的哲学理论,如“自然影响论”“偶因论”和“预定和谐论”等;还有人类灵魂的起源问题,论证“上帝创造了灵魂”这一命题;另外,还涉及人类灵魂的不朽以及死后灵魂是否继续存在等问题;最后讲了动物的灵魂,并认为动物的灵魂缺乏像人一样的高级能力。
在理性神学中,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是以宇宙论证明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实存的,即从“我在”出发,运用充足理由律和隐蔽的本体论证明,论证上帝是最实在的存在者,是必然实存的。然后,以“上帝是最实在的存在者”的命题为基础,从本体论上论证上帝的属性,论证上帝是实体,是单一的和单纯的,是不变的,当然也就是永恒的。上帝是外在于世界的,其与世界的关系是单向的,即上帝影响世界,而世界不能影响上帝。[17]同时还以神人相似论为基础,论证上帝在何种意义上是全智的、全能的和全惠的。最后是辨析并解释了上帝的行为,如“创造”“创造的目的”“天意”“启示”等的含义,这一切的核心就在于,上帝是通过直观自身获得了完善的概念的,并愿意依据这个概念创造出一个完善的世界来。
至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实践哲学,其核心概念是“完善”。这一概念与斯宾诺莎的“自我保存”概念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自我保存”是以上帝为模型的,或者说,于人的本性之中追求完善内在是人的天职,在追求完善的过程中就包含了快乐。[18]依据人的本性去生活,也就是要尽你所能去追求完善,[19]这就是这一学派所主张的最为重要的道德原则。因此,道德活动的前提是知道什么东西能给自身带来真正的完善,这需要人们在行动中通过赏罚去识别。换句话说,道德活动也必须以认知为前提,应该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自由、自觉的行动。沃尔夫认为,只有了解全宇宙组织的人才能够真正明白,每个人的完善与他人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20]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这也是上帝的作品,是完善的典范。可见,道德问题与形而上学也是密不可分的。沃尔夫由此还推出了完善的社会的设想,即契约社会。总体来说,这些思想都是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相关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康德哲学中的很多基本问题,直接针对的就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相关思想,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因此,不了解这个学派,就无法对康德哲学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也直接影响到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乃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然而遗憾的是,沃尔夫和鲍姆嘉通的《形而上学》至今未见中译本,甚至康德相关的讲演录也没有中译本,这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相关研究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