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一)

在阴阳学说中,阴阳之间是对立互根、交感消长、制约互用、相互转化、协调平衡的,这些内容概括了阴阳矛盾统一体中对立双方的相互关系,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的一般原则问题。然而阴阳并非是一对处于平等地位的矛盾双方。《素问·生气通天论》是重点论述阳气在生命活动中重要性的篇章,其中即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以天体自然来比喻阳气乃人体生命所必须,失去阳气则失去生命;又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认为阴阳协调、生命安固的关键在于阳气静密。因此,阳气在阴阳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阴阳是不同于矛盾范畴的概念,包含着自己的特殊内容,其特殊内容表现为阴阳是具有一定具体规定的概念,如温热、活动、升腾、进显者属阳,寒冷、沉静、肃降、退隐者属阴等,对立面的一方必然具有阳性特征,另一方则具有阴性特征,由于阴阳总是与具体的事物发生着固定的联系,因此古人从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认为阴阳关系中代表动力和活力的阳气即具有更大的主导性。《内经》着重研究了人体以及其他物体的形质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认为形质为阴,运动功能为阳,二者虽此长彼消,相互为根,但在这一特殊的矛盾关系中,由于阳充则阴生、阴固、阴布,所以阳处于主导地位。

《内经》“重阳”思想在宋以前一直得以直线沿袭,至金元明时期则经历了刘完素的否定、李杲的倡兴、王好古的强调、朱震亨的反思、薛己的重视、赵献可的发挥等。张景岳重视阳气、对命门水火观的提倡使“重阳”思想得到了新的意义上的复归。张景岳强调指出:“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并说:“《易》有万象,而欲以一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阳而已矣。”

颜德馨曾治余某,女,51岁,工人,1982年以来常感胸闷、胸痛,直迫咽喉,甚至昏厥,1985年明确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经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显效。初诊见患者形体丰腴,面色苍白,始而心悸、胸膈痞闷不舒,继之心痛阵作,自觉阴冷之气上冲,神委乏力,夜分少寐,脉沉细,舌紫苔白。乃痰瘀交困,心阳失斡旋之职,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不通,遂成心痹之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补心肾之阳,拯衰救逆。炙麻黄6g,附片6g,细辛4.5g,赤白芍各9g,生山楂9g,失笑散(包)9g,延胡索 9g,煅龙壮(先煎)各 30g,桂枝 4.5g,炙甘草4.5g,九香虫2.4g。服药1个月已有转机,胸闷胸痛减轻,脉沉亦起,但舌体偶有强直,苔白腻。温阳解凝初见疗效,仍用前方炙麻黄改为9g,加麦冬9g、菖蒲9g。服药2个月证势已呈苟安之局,能主持家务,面色转红润,头晕心悸、胸闷、胸痛均减,遇劳后感胸痞,前方去麻黄加苍白术、黄芪继服之。随访半年,病情稳定,已恢复工作。

颜德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强调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案中桂枝用药贯穿始终,因桂枝是通行阳气的核心药物。《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选用桂枝以通行阳气者即达43首,足见仲景对桂枝通行阳气的重视。案中麻黄用量独重,始用6g,后加至9g,与附子并施,内外衔调,振奋已衰之肾阳,得效后则去之。阳气充足而通达则阴血得到化生、温煦、推动,终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闫晓天)
(二)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乃能卫外固守,则病邪无以伤人,阴精乃能固藏于内。经文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天地阴阳,应象于人;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而阴阳之中,阳尤为重。阴阳学说引用到中医理论中,在阐述人体生命活动时,将功能归属阳,物质归属阴;阳之生发功能有赖于阴质之充填,阴体滋生依仗阳气的生发。阴阳互根、消长,但阳为主体,没有阳的生发鼓动,则阴质不能化生成长,也不能为阳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自然界中,阳气生发,万物之阴才能生长。从气血之辨,气为阳,血为阴。阳气鼓动,功能气化,才能化生有形之物质。气生血,血涵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有赖气的推动而运行,才得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而血也赖于气的化生功能,才能变化而赤是谓血,故血虚之患者尚可赖气之存在而生存。由气之存在而再生再化。而气若暴脱则危在顷刻。这也反映了阴阳之中阳为主体。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外,阴主内,阳气护守于外,阴精固藏于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阳之论,是为大道,而用于临床,则为常道,无论诊病施药,先以阴阳之辨,再以表里、虚实、寒热、脏腑之分,方能执简驭繁。诚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所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余曾治一何姓围绝经期妇女,先有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继后经期延长,淋漓难断,忽有1个月,经血下注如冲,西医急诊予以止血,并服安宫黄体酮。但撤药后仍经血崩冲。领悟经言“凡阴阳之要,阳固乃密”,气为阳,血为阴,气虚不固,血难内守。遂用益气摄血法,大剂黄芪加人参、柴胡、升麻共以益气升提、固摄阴血;配以坎炁、熟地、旱莲草等补血养血,填其不足,并为阳用提供物质基础,以阴中求阳之意。3剂见效,7剂血净,后以法调治3个月未见崩漏。

中医诸多治法,可以说都是在“阳固乃密”的原则指导下而建立的。除前所应用的益气摄血法外,如常用于表阳虚易外感或卫气不固、恶风自汗等的实卫固表法,用于气机下陷、清阳不升的泄泻滑脱或带下如水等的升阳举陷法,用于外脱亡阳的温阳固脱法等,均是从阳论治、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

(杨悦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