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对于五官七窍生理病理与脏腑关系的整体认识,《灵枢·脉度》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意思是五脏藏于内,其精气通过经脉向上滋养头面部七窍,所以五脏之气与七窍相通,五脏功能调和,则所属七窍功能正常;若五脏功能失和,则七窍不通利而功能失常。经文勾勒出了五官七窍与五脏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轮廓,揭示了五官七窍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实质所在,为临床提供了整体辨治的思路和方法。临床治疗五官七窍病,不仅着眼于局部,更应从调治脏腑入手,如目病治肝、耳病治肾等;五官七窍证候也能反映五脏功能和调与否,可作为脏腑病变诊断辨证的依据,如目赤为肝热、耳聋为肾虚等。

经文中,有关饮食五味有两处,一为“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一为“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心脏功能调和舌便能感知、分辨饮食的酸苦甘辛咸五味;脾脏功能调和则口能感知、分辨饮食五谷之味。由此可知,对饮食味觉的感知,是口舌的主要功能之一,与心脾等多脏关系密切。检阅后世医籍,口舌二器中,“口”承担味觉功能虽有提及(如《内外伤辨》卷上云:“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但更重要的角色是“舌”。《难经·三十七难》曰:“舌和则知五味矣。”《杂病证治准绳·七窍门下·舌》说:“舌主尝五味,以荣养于身,资于脾,以分布津液于五脏。”结合西医学有关舌上味蕾是味觉的主要感受器的认识,“舌”承担主持感知饮食五味的主要功能是肯定的。

从经络联系而言,舌与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络。但从味觉功能而言,主要与心、脾(包括胃)关系密切。心主神明,包括主持味觉在内的各种感觉;脾开窍于舌,舌体有赖于脾胃气血充养,舌苔为胃气所熏蒸,脾胃功能失常,常可导致味觉功能障碍。所以,临床见味觉减退甚至丧失者,大多是舌的味觉感知功能失常所致。如生活中常见老年人味觉功能减退而喜食重味,大多由于年高体弱,脏腑功能减退,尤其是脾胃功能失调,精气不足,不能上荣于舌所致。笔者2004年秋曾诊治一例舌不知味的患者,从调治脾胃得效。该患者为53岁妇女,2个月前始觉饮食味淡,近来发展到味觉丧失,纵然恶甜、大咸、辛辣之物也全然不觉,然无口舌麻木,胃纳尚调,二便正常,余无他症,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辨为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气不能上荣于舌,舌失味觉,遂用平胃散加减治疗。2周后复诊,略能感知辛辣之味,自觉有时腹胀,排便不爽,加制大黄12g,1周后咸甜味觉恢复大半。

临床尚有肝阳化风,致口舌麻木而失味觉;也有饮食不节,伤败口舌功能而失味觉的情况。如《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曰:“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老子》十二章曰:“五味令人口爽。”(爽,伤败之意)当在临证时细察而别之。

(陈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