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经文强调了胆的重要作用。究其机制:一是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壅郁。二是肝胆之气主生升,以舒畅条达为顺。《备急千金要方》云:“胆腑者,主肝也,肝气合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又李东垣言:“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三是胆位于“半表半里”,能通达阴阳。如《类经》所说:“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一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于此也。”可见少阳胆气之升发疏泄条达,有助于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保持阴阳调和,气血顺畅。而且胆主决断,也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协调关系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调节胆气虚实,对于协调其他脏腑具有重要意义。陈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撰文,从胆主决断、胆气春生、通达阴阳,以及“十一脏”当为“土脏”等方面阐释“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认为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土脏”的功能须赖胆之决通疏泄。
胆气不足,决断无力。体内各脏腑功能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有赖于胆气的生发与条达,好比万物生长变化都是循着春气上升的自然规律一样。故李东垣《脾胃论》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若素体胆虚气怯,病后气虚,内脏功能失调,致胆气不足,决断无力,则发为胆呕证。《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曰:“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故症见虚烦不眠,易惊恐心悸,口苦多疑虑,常叹息。治疗宜温胆安神,和胃降逆,气虚者宜结合补气。方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大枣),气虚加人参、黄芪;失眠加枣仁、合欢皮。曹一平等在《陕西中医》2002年第3期撰文,探讨对《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理解及临床应用,认为长期思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暴怒等致肝胆失其疏泄功能,可引起神经衰弱、精神分裂、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肿瘤、脑血管意外、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生殖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并报道结合“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理论,应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多种疾病的效验。
刘某,男,18岁,1998年9月7日就诊。
不寐1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近1年来因学习劳心,情绪紧张而夜寐困难,每夜仅能入睡3~4个小时,且乱梦纷纭,常服中西药镇静安神,疗效不佳。1个月来,时逢高考落榜又伤情志,入睡更难,心胸烦闷,头昏头痛,神疲体乏,口苦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细弦。
肝郁化火,阳热内郁,心神被扰。
疏利肝胆,清泻郁热。方选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2g,生龙牡各30g,白芍15g,栀子、黄芩、半夏、夏枯草、党参、枳壳各10g,炒枣仁15g,生姜6g,生甘草6g。
服药同时,辅以心理开导,移情易志。服药8剂后,也能安睡,精神好转,仍头痛,守方去枳壳,加钩藤12g、川芎15g,继续服10剂而愈。[曹一平等《陕西中医》2002(3):284]
刘某,女,48岁,1999年4月3日就诊。
左侧偏头痛10余年,遍求医药。选服温阳、祛风、化痰、活血、镇痛之中西药,终无一效。自述每日下午必发头痛,伴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四肢逆冷。舌淡苔白,脉细弦。
少阳枢机不利,不能通达于头脑。
疏利枢机,通阳清窍。方选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葛根各15g,黄芩、党参、半夏、白芍、枳实各19g,生姜、炙甘草各6g。
用药4剂后,头痛遂止。但停药2日后,又复头痛,守上方去枳实,继服5剂,头痛未发,手足转温,嘱守方隔日服药,20日而愈。[曹一平等《陕西中医》2002(3):284]
林某,男,28岁。1999年4月25日就诊。
平素体健无病,去年秋季新婚不久,因家事郁闷,遂觉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且伴早泄,渐至心理恐惧,不思房室,曾于他医处就诊,予服补肾壮阳之品,但无济于事,别无他苦。苔白微腻,脉弦有力。此等体健不虚之阳痿,多因肝胆气郁,阳气内遏所致,故补之无效。
肝胆气郁,阳气内遏。
疏利肝胆,开郁通阳。用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2g,黄芩、党参、半夏、白芍、枳壳、通草各10g,生姜、生甘草各6g。用药8剂后,阳事已举,仍有早泄。效不更方,上方加芡实15g、山茱萸10g,再服8剂而愈。
以上3例,临床虽分别表现为不寐、头痛、阳痿之不同病证,但究其病机,总由枢机不利,胆气受郁,气机不畅所致,而小柴胡汤具有疏利气机、和解少阳之效,故上述病例均以小柴胡汤加味而获效。这既是《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理论的实际运用,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之指导思想。
司某,男,22岁。1985年9月2日初诊。
12岁误染手淫之恶习,成年之后自愧不已,痛不欲生。头晕健忘,胆小易惊,心烦易躁,惊悸不眠,睡则噩梦纷纭,幻听幻觉,甚则秽语不休,外出忘归,口苦而黏,胸闷痰多,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近来诸症加剧,曾服用多种中西药,但收效甚微。就诊时患者表情淡漠,羞于见人,双目呆滞,不愿言语,由其兄代诉病情。舌黯红,苔黄厚腻,边有齿痕,脉弦滑。
痰热郁结,心神被扰。
清热化痰,理气开郁。拟温胆汤加味。
广陈皮 10g,广郁金 10g,生大黄 10g(后下),清半夏 10g,生栀子10g,莲子心 6g,云茯苓 15g,炒枳壳 10g,瓜蒌仁 12g,胆南星10g,淡竹茹12g,粉甘草5g。
上方药服用5剂,自诉痰量减,大便通畅,夜寐得安,仍感心烦,精力难以集中,幻听幻觉。药后收效,上方继进。治疗中酌加淡竹叶、青礞石、辰砂、生龙牡诸药,共奏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清心安神定志之功。此方药连用1个月,患者头晕止,心烦平,头脑清晰,夜寐安,幻听幻觉诸症皆消。(李振华医案)
患者无知而染恶习,成年后因之而心情抑郁不解,久而久之,必伤少阳温和之气,胆失中正决断、疏泄条达之职,而胆虚用怯,气郁生痰,痰郁化火,痰热内蕴,扰动君火,神不守舍,变化无穷而致诸症。故此病首当清化肝胆痰热,理气开郁。以温胆汤为主方。方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如此温凉配伍得当,痰浊得化,胆气自清,胆气春生则五脏元真通畅,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矣。所以说“此方虽不治胆而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意,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方名为温胆实为清胆和胃,恢复少阳胆气。此方药味平和,弗取峻补而气可复,非用猛攻而邪可退矣。
黄某,女,44岁。1976年7月6日初诊。
久患失眠,近日加剧,每晚只能入寐2~3小时,甚至彻夜不寐,即寐亦多梦纷扰。心下痞满,口淡乏味,不思饮食,食后梗阻于胃脘,有时胃中灼热,大便软、色黄黑而2~3日一行。舌红,脉细弱。
清热化痰,理气安神。投以温胆汤合半夏汤加味。
竹茹9g,枳实15g,法半夏15g,陈皮15g,云茯苓15g,甘草6g,糯米30g,川黄连 4.5g,丹参 30g,夜交藤 30g,合欢皮 30g。
连服药3剂,心下痞满解除,失眠显著好转,每晚能入睡5~6小时,而且梦少;但头剂未加糯米,服后胃感不适,2、3剂加糯米则无此症。现觉胃中舒适,口味好转,食增神旺。复诊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万友生医案)
本例患者以失眠多梦,伴痞满、口淡、纳呆、胃中灼热为症状特点,总由胆气不疏,胃气不和,气郁化热所致。故以温胆汤合半夏汤加味,取其清热理气化痰安神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