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者土也,治中央
《素问·太阴阳明论》在论述脾为何“不得独主于时”的问题时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这段原文对脾在机体内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重视。脾在五行属土,土具有贮藏、化生万物之性,脾胃在躯体中处于中焦部位,其化生之水谷精气能滋养灌溉全身上下,五脏、六腑、经络、百骸皆得其养,故上下至头足,皆以脾胃水谷精气为其物质基础。从病理而言,中央脾胃有病,亦可能引发五脏六腑或全身的病变。《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这些理论给了后世医家很大启发,其中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专论,如“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从治疗而言,“治中央”,调脾胃,可使后天精气充盈,先天之精气得培育,五脏六腑精气充足,五脏得安,则有利疾病痊愈。在临床上,这个观点可以得到实践证明。
余治一邓姓男子,63岁,患有多种疾病,如2年前患胃癌,乙肝40年,肝硬化、失眠30余年,前列腺肥大,蛋白尿,痔疮,胃癌切除术后残留胃一直疼痛。就诊时,患者拿出一张写满病情的A4纸,一条一条念诵。余思此公病程久远,病证繁多,治疗颇为棘手,在头绪繁杂的主诉中,应抓住切入点。经过分析其病史资料和主诉后,将以下证候作为本次诊治之重点:
食后胃脘疼痛胀满,牵引两胁胀痛,口干口苦,便溏。其形消瘦,神情疲惫,焦虑不安,眉心深皱成“川”字形,面色沉滞灰暗,苔薄白腻质暗淡,脉沉涩。
此为胃气壅滞,故疼痛,胀满;脾气不健,则便溏消瘦。肝血瘀滞,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于本已壅滞之脾胃,治拟健脾益胃,理气止痛,疏肝和胃。方以香砂养胃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八月札、川楝子、怀山药、小川连。7剂。
胃脘痛,两胁胀大减,竟能安眠6小时,尿频,夜间尤甚,大便成形,苔脉同前。前方去川楝子,加覆盆子、益智仁。7剂。
胃脘痛已除,寐酣,尿蛋白阴性。痔疮未作。再拟前方继续调治至今。此案虽然病证繁杂,但通过“治中央”以安五脏,则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本只求先调脾胃,再治他证,却在治中央脾胃后收到一系列疗效,连久治不愈的失眠和蛋白尿等均得到改善。想来其失眠可能是“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致,现胃和则寐亦酣。虽然乙肝、肝硬化、前列腺肥大等病暂时不能取效,但至少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其“川”字型眉头也舒展开了,面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此时,余对《内经》“脾者土也,治中央”及“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等警句有了深深的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