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的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各司听、嗅、味之职;气化之津皆上熏于面,且面部皮肤肌肉较坚厚,故天寒而不畏,“其面不衣”。胃足阳明经脉循行路线从头至足,行身之前。阳明经气不足,其循行部位就出现与之相应的症状。

元代罗天益《罗谦甫治验案》载有“面寒治验”一则:真定府维摩院僧,年六十余,体瘠瘦,头面不耐寒,不敢当风,必以厚帽裹之,仍畏寒难忍。诸法不效。罗氏诊之,脉弦细而微,思其年高,且常年素食,知阳明本经虚明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虚,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可知人自中年始,阳明经气渐衰,不能上荣头面部。气属阳,气虚则阳不足,中气虚而不生,故以头面部畏寒为甚。

本案僧人年逾花甲,且常年素食,阳明经气原本不足,日夜诵习经文,更易损气耗阳,全身的真阴真阳也已亏损;阳明经气不能上达,故头面不耐风寒,脉微细无力。《王氏医存》即曰:“六十岁后,阳明俱亏,惟藉谷气以助元气……真阳无亏,诸寒不生,寒乃真阳亏也。”因此,脾胃阳气的盛衰对中老年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十分关键。正如《医论》所指出的:“中年以后,阳气已衰……若重用苦寒,再损其阳,必致委顿……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命门真阳即衰,无以蒸土运行,三焦不能蒸化精微矣。罗天益明辨病因,断其为阳明经脉本虚;重视阳土,从温补提升脾胃之气着眼,行温补、温通、温升之效。罗天益以附子理中丸温益中气,使阳明经气充实。附子、炮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益气健脾,炙甘草和中,全方共奏温振胃土阳气之功。再加黄芪,合人参益气力宏;加益智、草蔻仁,合附子温阳更著;加升麻、葛根等升举,具升阳、归经之力而引药上行,温头面阳气;加白芷祛头面风寒,入脾胃祛寒;更入莲须、葱白通阳以助药力。

罗天益因证立方,法度严谨,思路清晰,理法精当,故连服数剂,面寒奇疾即愈,后学殊堪效法。

(达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