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轻松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PVC)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时限>0.12s,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般相反。
(2)其前无相关P波,其后偶有逆传P′波。
(3)代偿间期大都完全,偶有逆传P′波可重整窦房结至代偿不完全;也可呈插入性,无代偿间期。
(4)室性期前收缩可单个发生,也可呈二、三联律(图6-21)。根据QRS波的形态、配对间期的差异,可将室性期前收缩分为单源(形态与配对间期都相同)、多形(配对间期相同,形态不一)、多源(配对间期与形态均不同)等。
图6-21 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5)室性并行心律:室性心律起源点有保护性传入阻滞,其节律不受周围心肌激动的影响,规律产生。其传出有不完全性阻滞,如果传出时相与其他心室激动(如窦性心律下传)相偶合,则可产生室性融合波。心电图可见异位室性搏动和窦性搏动的配对间期变化不等,但长的两个异位搏动间距是最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间距的整数倍,或有最大公约数(图6-22)。
图6-22 室性并行心律(F:融合波)
(6)R-on-T:期前收缩配对间期短,发生在T波升支或顶点附近时段上,易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图6-23),此时提早指数(RR′/Q-T)多<0.90。
(7)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见“第十七章 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初步定位”。
2.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图6-24)
(1)连续3个或以上的规则室性搏动,频率30~50次/min,为室性起搏细胞的自律频率。
(2)常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其他心动过缓,阻滞部位较低或伴有房室交界区功能障碍时。
3.加速性室性心自主律(accelerated ventricular rhythms)(图6-25)
(1)连续3个或以上的室性搏动,频率60~100次/min,高于心室起搏细胞的逸搏频率。
图6-23 R-on-T 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图6-24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律
图6-25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为动态心电图三个导联连续记录;F:融合波,箭头提示房室干扰)
(2)在起与止时常有室性融合波。
(3)临床上常见于心肌梗死血管再通时,为“再灌注心律失常”。
4.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1)连续3个或以上的室性搏动,频率>100次/min,多在140~200次/min。
(2)持续时间>30s 或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定义为持续性(sustained VT),相反为非持续性(non-sustained VT)。
(3)按形态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monomorphic VT)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olymorphic VT)。其中后者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depointes,TdP),指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主波以每3~10 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方向,每次发作常持续数秒到数十秒而自行终止,但易反复发作或转为心室颤动;常见于长QT 综合征(图6-26)。
图6-26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4)室性心动过速时心房的激动可为室上性(表现为房室分离,图6-27A),或心室激动逆传夺获(有时甚至可表现为1∶1 室房逆传)。
(5)可见室性融合波或室上性激动心室夺获(图6-27B)。
图6-27 室性心动过速
(A:箭头所示P波,房室分离;B:三角所示为窦性夺获)
(6)鉴别上需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经旁路前传的AVRT 相鉴别,见“第十章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
(7)室性心动过速既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也可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者。后者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起源于流出道或左室分支,消融治疗可根治。
5.心室扑动/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fibrillation)
(1)均为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多在心肌明显受损、缺血或心电紊乱时发生。
(2)心室扑动: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相对规则、连续的、快速的、高振幅“正弦曲线”,频率180~250次/min(图6-28)。心室扑动时心脏无泵血功能,一般不能持久,要么很快恢复,要么转化为心室颤动。
图6-28 心室扑动
(3)心室颤动:QRS-T波完全消失,呈现一系列快速的、大小不等、节律不齐的低小波,频率为200~500次/min(图6-29)。按波幅高低可分为粗颤型(>0.5mV)、细颤型(<0.5mV),前者对电除颤效果较好,预后相对较好。
图6-29 心室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