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桂枝汤证治
本节主要论述太阳病中风证,具体阐述桂枝汤证的主症、主脉、基本治法以及桂枝汤的方药、煎服法等。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上篇第12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切碎)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2小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病除),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促,缩短)其间(间,间隔)。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24小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上篇第13条)
[发微]
(一)主旨
阐明太阳病中风证(适宜用桂枝汤治疗者)的脉症、病机、方药及桂枝汤的煎服法。
(二)桂枝汤证的主症与病机
桂枝汤证的主症是发热、恶风、有汗。具体地说是中等度或轻度发热,轻度恶风,微微有汗。桂枝汤证的病机是外感风邪,人体卫气与病邪作斗争而浮盛于外(同时卫气也受外邪之阻遏),营气内守功能减弱。这就是原文所说的“阳浮而阴弱”,也称为“营卫不和”。卫气既浮盛又被遏,故而发热恶风;营气内守功能减弱,故而汗出。桂枝汤证的脉象以浮脉为主,可见浮弱、浮缓、浮数等,脉象比较多样,曾有人说桂枝汤证无定脉。
(三)桂枝汤的配伍
桂枝汤虽然只有五味药,但配伍十分精密。桂枝辛甘温,能温通卫阳,发散风寒,发汗解热。芍药微酸微苦微寒,能和营益阴,减少汗出,也有解热的功能。桂枝配甘草,辛甘相配,既能温振阳气又能温通阳气,是一首小方,名为桂枝甘草汤。芍药与甘草相配,能和阴益营,柔肝缓急,也是一首小方,名为芍药甘草汤。桂枝与芍药这两种基本性能相反的药物合在一个方剂中,这种配伍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说,可称之为“相反相成”配伍法。生姜与大枣既有辅助作用称为“使药”,又有矫味作用,使药汁的口味较好。
(四)桂枝汤的煎服法
桂枝汤方后所提出的煎服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水较多(1 400ml),煎煮时间较长,煎成的药汁较多(600ml)。只煎头汁不煎二汁。分三次服。病情较重的一日之内可以煎服二三剂药,即在一日之内服药6~9次,白天服,夜间继续服药。这便与现代某些西药每8小时或每4小时服药1次的方法相同。这对外感病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服中药不论病情如何,都是1剂药煎二汁,一日服2次,这对某些病证是会影响疗效的。
(五)桂枝汤服药后的护理
桂枝汤方后提出的服药之后的护理方法是卧床休息、适度保暖、避免卧床温度过高而大汗淋漓、饮食宜清淡。这不仅是对桂枝汤,对其他汤方也有参考价值。
(六)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很广,除了治疗太阳病中风证之外,在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差后复热等病证中也有应用,且在《伤寒论》中用桂枝汤的条文就有18条。在内伤杂病中也多有应用。其应用面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证情与太阳中风证相同的发热,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高热之后的低热。②气血不和导致的皮肤病,如冻疮、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③营卫不和导致的汗出异常、时寒时热等。④气血不和导致的痉挛性脘腹疼痛、血管疾患及妇科疾患。⑤阴阳失调引起的心烦、夜眠不安等。从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将桂枝汤用于温病早期之有轻微恶寒者,可见其应用面之广。桂枝汤也无愧于被后世医家尊称为“群方之冠”。
在临床应用桂枝汤时应掌握其主要功能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协调阴阳。其主要见症是微热、微寒、微微有汗。因此,可以把原文第13条看做是桂枝汤证主症的小结。
(七)桂枝汤的实验研究
当代对桂枝汤的作用做了许多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4点:①对大鼠的体温有双向调节作用。②对大鼠或小鼠的汗液分泌也有双向调节作用。③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下降的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予桂枝汤后,外周血T细胞比值等3项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给免疫抑制剂的小鼠,用桂枝汤后,可使明显上升的以上3项免疫指标降低或达到正常。④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有抗胃溃疡及修复胃黏膜的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医案医话选]
(一)桂枝汤治太阳病中风证
吴氏,二十三岁。二月二十一。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去核)二枚。水五杯,煮二杯。头杯服后即啜稀热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啜粥,无汗仍然。(《吴鞠通医案·伤寒》)
(二)桂枝汤治感冒低热
病人女性,40岁。头痛,腰背痛,肢酸乏力,微自汗出,恶风寒,鼻塞流清涕,微咳,腹痛,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体温37.5℃。此属伤风,宜桂枝汤。
川桂枝10g,赤白芍各4.5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0枚(擘开)。服1剂,微似有汗,全身温暖舒适,各症均除。(《伤寒论方运用法》)
(三)桂枝汤治感寒肌肤麻木
族侄柏堂,二十一岁时,酒后寐中受风,遍身肌肤麻痹,搔之不知痛痒,饮食如常。时淮阴吴鞠通适寓伊家,投以桂枝汤,桂枝五钱,白芍四钱,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杯,煎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并嘱弗夜膳,临睡腹觉饥,服药一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复被取汗。柏堂如其法,只一服,便由头面至足,遍身得微汗,汗到处,以手搔之,辄知疼痒,次日病若失。观此医案,知欲用桂枝汤原方发汗者,必须啜粥,若不啜粥,即能发汗,恐亦无此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桂枝汤治产后外感风寒
白某,女,23岁。素体弱,产后10余日,衣着单薄,感受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厌油食减。某医用银翘散辛凉疏表,一二剂病无进退,第3剂加重剂量投之。至夜汗出不止,内衣湿透,心悸难耐。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此本桂枝证,非银翘证也,产后得此亦可用之……
处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药进1剂即热解汗止,2剂则外感痊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熊寥笙医案)
(五)桂枝汤加减法选要
1.愚用桂枝汤时,恒加黄芪以补其胸中大气,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如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2.青防风与炒白芍同用,微辛微温配微苦微寒,用于内伤病可以调和肝脾,用于外感也有调和营卫之意。(《疑难病证思辨录》)
(六)桂枝汤的应用要点与适应病证
桂枝汤的应用要点有表证的发热、脉浮、头痛、恶寒而微微有汗。桂枝汤的适应病证:体力虚弱或一时体力下降情况下的外感病初期;卡他性肠炎初期;产后下利;不明原因的低热;妊娠恶阻见多汗、恶心。(《汉方概论·药方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