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是用眼睛观察小儿全身情况的变化,从而得到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以察知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等的一种诊法。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证明,人体内外部是紧密相连的。如《幼科铁镜》说:“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凡治婴儿病,不望颜色,不审苗窍,故病不应药。是书惟以望颜色、审苗窍六字,为大主脑”。可见在古代就相当重视望诊,强调小儿皮肤娇嫩,反应敏感,脏腑内部病变能及时反映于体表,加之其他诊法如闻、问、切诊等,综合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
一、望神色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依赖先后天精气的滋养,所以有神无神,关系到生命的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说明了神的重要性。
望神包括得神、失神、假神。
(1)得神:
又称有神,是精气足、神气旺的表现,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愈后好的表现。凡两目有神(有眵有泪、精神内含者),精神活泼,语言清晰,面部红润,呼吸均匀,反应灵敏,为气血调和、精力充沛、无病的表现,即使患病,疾病也轻,易治。
(2)失神:
也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病至此,已属重笃,预后不良。表现为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者呆板,目暗睛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呼吸气微或者喘,精神萎靡,语言不清,神魂颠倒或者全身消瘦等。
(3)假神:
是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本是久病、重病患者已失神,而突然精神转好,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或声音洪亮,又称为回光返照,或叫残灯复明,一般4~48小时患者死亡。
2.望面色及光泽
面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光泽是指荣润枯槁、鲜明、晦暗、光彩而言。因此根据不同色泽,结合其他诊法,可预知疾病的发展及愈后,如青主肝,赤主心,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以上为五脏配五色,正病正色。在症状方面,面青为惊风,面赤为热为火,面黄为伤脾伤食,面白为虚为寒,面黑为痛为恶候。因脾胃为黄色,代表有胃气,故四季均应有微黄色。总之,五色明显为新病、轻病;枯槁黯淡为久病、重病。以上为察色大要,必须结合其他诊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古人将面部划分为五位配以五脏,五脏各主其色,以部位所见之色,相生为顺,相克为逆。额部属心,下颌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脾居面中央,以上是五位。五位色青,主惊主痛,大凡青色出现,病情较重,小儿多见,尤应注意。印堂色青为惊或惊泻;肝病色青是正色;承浆青黑主惊,主抽搐。五位色黄,主脾湿,人以胃气为本,略带黄色为有胃气,无黄色为胃气绝;面黄而鲜者多为湿热食积,黄而晦暗者为寒湿伤脾;淡黄无华为脾虚,脾病色黄为正色。五位色赤,主大热,为痰热壅盛或惊厥不安,红而隐青,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必发惊厥。心病色赤为正色。小儿热病较多,如小儿皮肤发红,有散在的小红点或隐约可见的湿疹,这是湿重的表现。一般在3~4个月,甚至更早的时间出现,在面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如眉间、耳后或阴部多见,多在哭闹或进食后明显,可见红点散在或连成片。或伴有痰多或便稀,次数为7~10次不等。大便呈棕色或黏或干结,交替出现,大便化验为阴性。常以腹泻就诊,但对药物不敏感,小便正常,不愿喝水。以上症状反复出现,但是小儿体重不减,反而体胖。中医诊为胎毒,西医诊断为特异性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辅食的添加,6个月后症状逐渐好转,多数到周岁症状消失。病因多为其母孕期多食刺激性及高蛋白食物,如海参、甲鱼,辛辣、油腻、肥甘等物,刺激性强,热量大,造成胎热、胎毒。这类小儿平时湿疹多,大便次数多,只要注意别感染,一般不用药物治疗。如果合并感染就应及时治疗。平时注意小儿不要吃得过饱,穿得太暖,不用肥皂及温度过高的水洗澡,湿疹痒时不要抓破皮肤,以防皮肤感染。
五位色白,主虚主寒,为肺气虚或泄泻,吐痢;面色㿠白为气虚;白而无华,唇爪色淡是血虚;白而浮肿是气虚;白而消瘦,颧赤唇红为阴虚火旺;白如枯骨为肺气绝。肺病色白为正色。
五位色黑,脏腑欲绝,为疾危恶候,常需中西医结合抢救。肾病色黑是正色。
总之,五色明显为新病,病轻;五色黯淡,病邪入里,为久病,病重。面部滞色为外感,新滞色,病邪在表,解表即可;陈滞色,病邪半表半里,应滋阴清热后解表。
临床中若根据小儿的面色定治则,效果显著。如面色青、黑,病在肝肾,首选补肾(因肝肾同源,用滋肾养肝法);面色黄,病在脾,先补脾土;面色白,病在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虚易实,虚证用补法,可补肺经或补脾土(培土生金法);面赤病在心,泻心经或清小肠、天河水代之。临床中还可根据五色与四时的关系定治则,有基础的人可参考《小儿推拿实用技法》一书。
二、望形体
望形体就是观察小儿形体和动静姿态,以推断疾病性质,包括头颅、躯体、四肢、肌肉、毛发、指(趾)甲等。
通过望形体了解小儿身体强弱、病位所在及虚实寒热,从而确定治则。正常小儿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皮肤柔嫩,毛发润泽,面色红润,精神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声音洪亮,此为体强少病,即使有病亦轻,易治。反之,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苍黄,晦暗无华,精神萎靡,乏力懒动,哭声低微,皮肤干,发枯焦或者鸡胸龟背,囟门逾期不合,多属虚或重症、危症;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或神志不清,呼吸气短不续,唇、趾、指发绀,烦躁不安,惊厥不止或反复抽搐等为体弱多病。
通过望小儿形体可测知父母的身体情况和性格脾气。如小儿筋骨强壮,反应灵敏,四肢骨及手骨硬者为父体强壮,精力充沛;小儿肌肉丰满,体胖为后天母乳好;小儿面黄体瘦,头发稀黄,为母体血热,孕期脾气躁,好生气,好发脾气,小儿亦然。母血充实,则儿发色黑而光润;母血虚弱,或胎漏败坠,或纵酒多淫,儿发必黄槁焦枯,或生疳瘦之患,寿亦不长之兆也。因此,要注意养胎护胎。
1.望头颅
颅形端正,骨部皆大,强者多寿,为先天禀赋强,少病易养。头小骨软,囟门下陷,为先天不足,多病难养。头颈皆软为气血亏。方颅骨软,囟门逾期不合,为后天营养失调。囟门成坑,头发作穗,多病难养。颅骨膨大,颈细,落日眼为脑积水。囟门高起,除小儿大哭大闹外,多见于高热、抽搐,为实证;囟门下陷常见于呕吐、泄泻或高热伤阴。
2.望头发
发为血之余,是肾之外华,发以黑亮有弹性为佳,新生儿发黑亮为禀受父母精气充沛;毛发干稀为先天胎气不足,而发逐渐变稀黄,或直立向上,为后天气血亏损,多见于营养失调;发结如穗或干枯,为疳积;面无血色,头发坠落为血虚之证。总之,发乌黑润泽,富有光泽和弹性,根疏而匀为健康的标志。
3.望眼、鼻、口、舌、耳及前后阴
此为七窍,窍与五脏相通,望七窍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补充望五位五色的不足。
(1)望眼: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肝与目相通连,而与五脏相通。白珠属肺,黑珠属肝,瞳仁属肾,两目内眦属心,上下眼胞属脾。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所以望目可知五脏之变化,健康小儿黑光满轮,神采炯炯,转动灵活,虽病而无大碍,为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反之,两目无神应注意到医院就诊,以免误诊。
(2)望鼻:
鼻居面中央,是脾的位置,又是肺窍,是面部的重要器官,是五官的先始。如《望诊遵经》曰:“五官先生鼻,五脏先成精,精乃一身之本,头为五体之尊……五色独决于明堂,四诊先观其天牝。盖鼻者,形之始也,气之门户……盖鼻者,肺之合也,鼻大者,脏气有余,鼻小者,脏气不足。”鼻代表脾胃功能,具体来说,准头为脾,两翼属胃,鼻梁属肺。鼻准及鼻翼的形较大(即准、翼大)说明人的先天脾胃功能好,加之色泽俱佳是健康的标志,说明食量正常,消化吸收好;若准头色泽俱佳,翼部色泽差,小儿虽乳食量少或减少,但肌肉仍不见瘦;如翼部色泽俱佳,准部色泽差,而食量正常或增加,但不生肌肉或有泄泻之候;如准头形小,翼大,说明吃得多但吸收差,不会胖;反之,翼小准大,吃得不多但长肉。总之,鼻准鼻翼形够,消化吸收即有保障。至于色泽,则是暂时的,若色泽差,经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即可很快治愈。
鼻头色暗黄,伴有小白点散在,为脾虚,症见泄泻,消化不良。鼻翼周围色黄、白而硬,多为吐乳,或待吐乳食,或恶心。
山根(又称三风或二门)位置在两眼之间,若青筋横截,为伤乳食。《幼幼集成》曰:“年寿赤光,多生脓血;山根青黑,每多灾异。”山根为足阳明胃脉所起,大凡小儿脾胃无伤,则山根之脉不现。若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之位。
鼻部五色主病:鼻部色泽明润,光亮为正常。鼻头色青,主腹中痛,色黄是痰饮,即湿热;惨黄是脾败;色白是虚寒或亡血;色赤为脾热,痰饮。鼻梁属肺,色暗无泽,为胸中有痰饮、咳喘等肺疾;色浮淡不滞,其症轻,易治,反之,色陈浊而滞,症缠绵难治。鼻孔赤,浊涕绵绵,为肺胃俱热,症见大便干,恶臭,用水冲即散,多数小儿多食易饥,但精神好,睡觉少,睡中上窜,个别小儿烦躁,不胖。
年寿(延年),位于鼻梁最高点(山根下)。该穴主要用来诊断,看有无胃气,微黄有泽为正色。病重面色青灰或青黑无泽;只有年寿和鼻准(鼻头)色黄有泽,此人乃胃气尚存。因二穴属土,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有黄色为有生气,需继续治疗。
鼻唇沟周青,多数为腹痛或痰多,鼻头鼻翼色红为时令病。总之,看鼻对诊断很有参考价值。
(3)望口腔
1)望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正常小儿唇红润,表示脾胃好。《实用小儿推拿》说:“小儿唇色变化大多反映脾胃疾患。”临床上见唇红而吐的是胃热;唇白而吐的是胃虚;唇色正常而吐的是伤食;唇焦而干的为脾热,亦为食积;焦而红者愈后好;焦而黑者愈后不良;唇口色赤而肿的是热甚;唇口均青黑的为冷极;唇淡口腻为寒湿;唇色淡白为血虚;红而紫者为血瘀。《望诊遵经》曰:“小儿唇红厚者,脾胃健,易养也。”
2)望口:小儿口内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红点,渐渐溃烂或成片,周围红润,表面有灰白色的假膜覆盖,身热,疼痛,哭闹流涎,口臭拒食,大便干,小便短少,色黄,为口疮或口糜,多因实火内侵,或饮食不当,或下焦膀胱之热移于小肠不得通泄,致热于小肠,上熏心脾二经,循经上行口舌,腐肌成疮;虚者多因体虚或伤阴耗液,导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致。口糜较口疮重,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病毒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常可继发细菌感染,称为溃疡性或疱疹性口腔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一般5~7天,长者可达12天之久,全身症状重,又不能进饮食,多采用输液加推拿治疗,可缩短病情,或者给予冰冷食物,待口腔麻木后再进食。
口腔内诊,以助诊断:身热2~3天,见两颊黏膜粗糙、充血,近磨牙处出现灰白色斑点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先兆。发热2~3天,腮腺管口处红肿如粟(上颌第二磨牙对面黏膜上)是腮腺炎的预兆。下唇黏膜散在鱼子样颗粒,大便有蛔虫卵可验。
3)望咽喉:咽喉为一身之总要,肺胃之门户,主气之呼吸出入。临床咽痛、喉痛常见,为咽炎、喉炎、乳蛾、喉痧等多种儿科常见病的临床症状,故临诊时必察咽部,如咽部轻度烧灼感,色淡红,疼痛,是外感症。发热,悬雍垂单、双侧红肿似蚕蛾为乳蛾,甚至重的有脓性分泌物,称化脓性乳蛾。咽红烂疼痛,伴发高热,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望舌:
舌为心之苗,正常舌体柔软,五脏在舌面上的分布:舌根属肾,中部属脾胃,左边属肝,右边属肺,舌尖属心。按三焦分,舌尖属上焦,舌中属中焦,舌根属下焦。舌分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查舌质可辨五脏虚实,观舌苔可知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及病情轻重进退。
新生儿及小儿口内铺满白屑似鹅口为鹅口疮;舌面及黏膜散在大小不等的疮面,红肿或溃烂为口疮、口糜。舌时露时收,频频玩弄为弄舌;舌伸长而缩缓或伸出不收者为吐舌,吐舌、弄舌均为病态。舌系带两侧红肿膨出者称重舌、子舌,而舌体肿大麻木不灵为木舌,重舌、木舌均为心脾二经积热;长时间阵发性痉咳,舌系带两侧溃烂,提示顿咳(百日咳)。
(5)望耳:
查耳形可知肾的强弱。耳形之诊,当以厚而大者为形盛;薄而小者为形亏。肿起者,邪气实;消减者,正气虚。润泽则吉,枯槁则凶。耳与五脏的关系:上耳轮属心,中耳轮属脾,耳垂属肾,皮毛属肺,耳后高骨属肝,全耳应厚而大,色红润为佳。
(6)望二阴:
前阴指生殖器、尿道,后阴指肛门,皆为肾所主。正常男孩阴囊不松不紧,宜褐黑色,纹细。《望诊遵经》曰:“囊宜小,纹宜细,小儿囊紧实者,多寿,气胜形也;囊坠下者,多病,形胜气也……小儿肾囊紧细色紫者多寿,气血足也;宽大色白者多疾,气血亏也;阴囊绉黑有弦者易养,形色皆顺也;阴囊色赤无纹者难养,形色皆逆也。”阴囊松弛不收属于肾气虚弱或见于热证,或病情趋向发展;病重阴囊有松弛转向实紧的,为病情向愈转变;小儿阴茎不举或小便喷射而出,为先天肾气不足;阴囊时肿时复,啼哭或下蹲用力(腹压加大)时,突出物加重,平躺时可回纳为疝气;阴囊或左或右增大,皮肤光亮(透光试验阳性)为水疝(鞘膜积液),多因湿热内郁所致。肛门红肿热痛为大肠湿热;肛门瘙痒,夜间为甚者,多为蛲虫病。直肠脱出成尖形,色赤或淡红,轻者易回纳,为脱肛,多为久痢久泻,中气下陷所致;直肠脱出,翻叠似菜花样,成深红色或紫色,见有脓血分泌物,时久不宜回纳为翻肛,多为大肠积热所致。女孩前阴红赤,多为膀胱积热下注,或坐湿地、不清洁之处所致。
三、望排出物
1.望涎液
口水过多,多因脾气虚弱,涎液失摄所致。以往无症状,近日发现口水多,拒食、哭闹,可查口腔,以排除口疮。
2.望痰液
痰液清稀属寒;清稀夹泡沫属风痰;清稀易咳吐是风寒;痰多色白黏是湿痰;痰液色黄属热;痰液黄稠是肺热灼津炼液;痰黄量少难咳是肺热伤阴;痰中带血是热伤肺络;痰液浓浊带血,气味腥臭,多为肺痈;久咳痰中带血,须防肺痨。
3.望呕吐物
呕吐物稠浊有酸臭味为胃热;清稀无臭味为胃寒;腐臭多宿食为食滞;呕吐黄绿苦水为胆热犯胃;呕吐暗红血水为胃络损伤;呕吐频频不止,伴腹痛便闭,须防肠结(肠梗阻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4.望大便
幼儿大便应呈条状,稍黄微臭,一天1~2次属正常。牛乳喂养的小儿,大便呈淡黄或淡白色稍硬。湿重小儿大便一天十几次,稀、黏、绿;便色深,干结,臭气重,多属热证或夹食滞;大便坚硬,带鲜血为肛裂;便中有脓血,伴阵发性腹痛,为大肠湿热;便血多为血分有热,病在小肠;脓多为气分热,多在大肠;大便色绿、稀溏,多属肝旺脾虚;暴注下迫,色黄似蛋花样,量多,热臭,身热,小便黄少,为热泻;吐泻物臭如败卵为伤乳食;泻下清谷,洞泻不止,为脾肾阳虚,皆属寒;大便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多见于痢疾;小儿哭闹阵发性加重,见大便果酱样,应考虑肠套叠;久泻不愈,便稀黏,挑起时偶见状似粉条样物,需排除霉菌性肠炎;泻屎水,吐泻奶瓣,系伤脾;便稀完谷不化,为脾虚;屡见泄泻绿水,慎防慢惊之变;便黑为胃肠出血;白便为湿热黄疸;脓血便,伴里急后重,为痢疾肠热;便黏须知肠炎。
5.望小便
小便正常应为清长色白,无不适感。若黄赤、涩短为湿热下注,尿清且量多,伴有遗尿,多为肾气虚;尿深黄,皮肤、巩膜黄染,多为湿热内蕴,为黄疸症;尿混如米泔水,为饮食失调或饮水少或脾胃虚弱所致;尿红或呈茶褐色,多为血尿;外感小便清长者,知邪在表;尿液混浊,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清白而长者,下焦虚寒。
四、望动静姿态
正常小儿身体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若小儿睡卧能自行转侧,面向光亮处,多为阳证、热证、实证,若懒于转侧,面向暗处,则多为阴证、寒证、虚证;睡时仰面伸足,揭被踢衣,多为热证,蜷卧缩足,喜覆被者,多属寒证。喜俯卧者,为乳食内积,若喜蜷卧或翻滚不安,呼叫哭闹,两手捧腹,多为腹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咳嗽鼻煽,胸胁凹陷,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咳;肢体及颜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视为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