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这样运营才赚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微信小程序介绍

小程序的全称为微信小程序,是微信团队继公众号之后开发推出的一个全新功能。顾名思义,小程序就是指较小的程序,与大程序(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应用软件都是大程序)相对应,是一种依附于微信体系之下的小型程序。

但是,小程序又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它对于微信的发展又有怎样的作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程序的前世今生,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测。

1.1.1 产生背景

微信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就很好地摸清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脉搏与趋势,因此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推力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现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大超级流量入口,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微信的总用户数量已经超过9亿人,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不得不称其是一个现象级的“巨兽”产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生命周期,微信也不例外,更何况微信还是一款虚拟化的互联网产品,即使微信目前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让微信的生命周期更长久,就必须不断提升微信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用户更加丰富、多元化的需求。另外,由于微信是一款免费软件,其要想获得长久的运营和发展,就必须商业化。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微信运营团队必须不断进行微信功能的升级迭代。

公众号是微信团队推出的第一个重大功能,其大大提升了微信的使用价值,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黏性,为微信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公众号的普及和应用过程中,还是未取得微信官方当初设想的结果,只有订阅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服务号远远未及,只满足了浅显的服务需求,与当初的设想相差较大。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信团队重新规划并推出了主要针对服务满足方面的新功能——小程序,力求更大程度、更便利地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即用即有、用完即走,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经历下载、安装等烦琐的流程与步骤,从而更大程度地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

在经过多方面的调研与研讨之后,微信团队于2016年9月21日推出了小程序,并邀请部分商家合作参与开发内测。这些参与开发内测的商家于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线推出了他们的小程序,即完全寄生于微信平台之上的小应用。

小程序就是基于此背景应运而生的,虽然其出现时间还较为短暂,但是它已经展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并且正在风风火火地发展,推动着新的应用时代的到来。

此外,支付宝在看到微信小程序的独特魅力之后,也推出了小程序功能,目前正处于与微信小程序的全面较量之中。不得不说,小程序的时代正在到来,新的纪元已经开始。

1.1.2 发展历程

2016年1月11日,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时隔多年之后公开亮相,解读了微信的四大价值观,即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让创造发挥价值、用完即走、商业化于无形之中。同时,张小龙指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通过公众号运营,因为公众号的开发、获取用户和传播的成本更低。而从公众号中拆分出来的服务号并没有做好服务,所以微信团队正在研究新的功能,即应用号,力图继续助力微信做好服务需求的满足,让微信的使用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应用号就是小程序的前身,后来被更名为小程序,这一系列举动意味着小程序功能已在规划之中。

2016年9月21日,微信小程序正式推出并开启内测,发布了200个小程序内测邀请名额。在微信生态下,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引起了广泛关注。腾讯云也正式上线了微信小程序解决方案,提供小程序在云端服务器的技术解决方案。

2016年11月3日晚间,微信团队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注册范围为企业、政府、媒体及其他组织。

2017年1月9日0点,万众瞩目的第一批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微信用户可以开始体验各种各样的小程序所提供的服务。

2017年5月10日1点,微信团队宣布正式开放“附近的小程序”功能。

以上是小程序里程碑式的发展节点,其实,微信小程序自2017年1月正式上线以后,于2017年3月就开始不断开发新功能,变革也就不断,近期更是频繁,其正在沿着微信官方的定位和战略规划一步步地发展前行。例如,小程序开放了第三方开发功能、可绑定的公众号数量的增加、开发主体申请账号数量的增加等,这些小规模的变化在此不再赘述,大家对小程序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了解即可。

1.1.3 微信官方定位

正如1.1.1节中提到的,微信的第一波红利是公众号,而在第一波红利逐渐退却的空白期,微信又推出了小程序功能。根据目前微信所流露出来的信息和动作推测,小程序必将成为微信的第二波红利。正如前文提及的,微信紧随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获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量,微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目前的一大流量池,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正是商业经营(尤其是网络化商业经营)最稀缺的资源。如果商业经营者能够挖掘到这些资源,那将是一件可喜之事。

在微信的第一波红利中,很多商业经营者都抢占到了流量资源,并使自身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壮大。根据目前的信息推测,小程序将会助推微信的第二波红利,如果商业经营者还想在这一波红利中获得势能和发展,那么就必须对小程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这其中,首要的事情就是了解小程序的开发者——微信官方是如何对小程序进行定位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之于小程序的借势运营也是非常切合的。

现实中,人们如果想通过手机完成火车票、飞机票的预订,则需要下载和安装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App),这个过程非常烦琐,耗时也较长,而且这些App的使用频率较低,在使用之后如果不卸载,就会占用手机的内存,影响手机的运行速度;如果在使用后卸载App,那么用户下一次使用时又需要重复上述烦琐的流程(搜索→下载→安装→登录),这种使用流程非常耗时、费力、烦琐,服务体验较差。

当初,微信拆分出来的服务号就是想要做好这些服务,但是其在运营过程中并不理想,而微信重新规划推出的小程序就是专门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小程序可以让服务体验更好、更到位,在用户有需求时快速响应,用完即走,再次使用时一步到位,完全无须经历原来的一套程序和流程。未来,当用户想使用某个程序时,只需要关注具体的小程序即可,不再需要搜索、下载、安装App,而且小程序不会发布内容,它会很安静地存在于微信中,只提供功能性服务,用户有需求就响应,用完即走,不占用手机内存,也不影响手机的运行速度。

这就是小程序的初步定位,明确了小程序的功能方向。

2016年9月23日,一位微博实名认证为“河南口口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的用户曝光了两张疑似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朋友圈截图(如图1-1所示),截图(如图1-2所示)展示了张小龙对小程序最全面的阐述与解释,清晰地指明了小程序的定位,小程序后续一系列功能的完善和升级都是基于这个定位的。虽然目前小程序还未展现出巨大的成果与业绩,但是小程序的价值确实提升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和开端,相信小程序将基于这个定位发展得更好。

图1-1 微博用户曝光的截图

图1-2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朋友圈截图

根据目前微信流露出来的信息和行为推测,微信团队对于小程序的定位应该不会再有变动,有的也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变动,以使小程序的服务体验更加优良。

想要借势于小程序的商业经营者,一定要明确微信官方对于小程序的定位,并紧抓定位不放,沿着定位指明的方向深耕细作,挖掘小程序的红利,以壮大自身的实力。

1.1.4 小程序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参考标准与对象,小程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属。

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小程序划分为交易类和展示类。交易类是指人们日常所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即能够在平台中进行商品交易,例如当当网开发推出的小程序“当当购物”(如图1-3所示);展示类是指人们日常所说的网站,即提供展示、展览功能的平台,但其无法进行商品交易,例如今日头条开发推出的小程序“今日头条”(如图1-4所示)。

图1-3 小程序“当当购物”

图1-4 小程序“今日头条”

根据申请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小程序划分为企业类、政府类、媒体类、个人类及其他组织类等。企业类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申请、注册、登记、开发的小程序,根据企业主体类型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企业类、公司类及个体类,如阿里巴巴开发推出的小程序“1688”(如图1-5所示)、大众点评开发推出的小程序“大众点评”(如图1-6所示)等。政府类是指以政府单位为主体申请、注册、登记、开发的小程序,如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开发推出的小程序“微言教育”(如图1-7所示)。媒体类是指以媒体运营机构为主体申请、注册、登记、开发的小程序,如人民日报开发推出的小程序“人民日报lite”(如图1-8所示)。个人类是指以自然人为主体申请、注册、登记、开发的小程序,如笔者自己申请、注册、登记、开发的小程序“先生商橱堂”(如图1-9所示)。其他类是指除了以上主体类型之外的组织机构以其机构单位为主体申请、注册、登记、开发的小程序,如上海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开发推出的小程序“浦发信用卡”(如图1-10所示)。

图1-5 小程序“1688”

图1-6 小程序“大众点评”

图1-7 小程序“微言教育”

图1-8 小程序“人民日报lite”

图1-9 小程序“先生商橱堂”

图1-10 小程序“浦发信用卡”

根据服务内容和行业属性的不同,可以将小程序划分为应用工具类、媒体类、政务类、银行类、餐饮类、电商类及其他类。应用工具类是指提供日常应用工具的小程序,如腾讯开发推出的小程序“微信买单”(如图1-11所示)、“腾讯投票”(如图1-12所示)。媒体类是指以提供即时媒体内容为主的小程序。政务类是指提供政务服务的小程序。银行类是指提供银行业务服务的小程序。餐饮类是指提供餐饮服务的小程序。电商类是指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小程序。其他类是指提供上述服务之外的服务小程序。

图1-11 小程序“微信买单”

图1-12 小程序“腾讯投票”

1.1.5 申请主体限制

2016年11月3日,微信团队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注册主体范围为企业、政府、媒体及其他组织。

2017年3月27日,微信团队进一步开放注册主体范围,将范围扩展至个人,个人今后也可以申请、注册、登记、开发小程序了,这意味着小程序真正全面地放开了限制,让各种各样的主体都可以进入小程序领域,让小程序可以服务于更多的用户。

各种主体的范围限制要求如图1-13所示。

图1-13 微信小程序的注册主体限制要求

1.1.6 目前现状

微信小程序自2016年1月11日公开亮相之后就一直备受业界的关注。微信于2017年1月9日0时正式上线了第一批小程序,立刻受到了广大微信开发者、公众号运营者、企业经营者的猛烈追捧。然而,小程序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任何基础经验,其官方开发团队也只能逐步探索和推进,因此微信在初始阶段就对小程序设置了诸多限制与约束,例如不能分享至朋友圈、功能较少、必须独立开发等。

这一系列的限制与约束,让之前已经习惯于传统公众号推送、粗暴营销的经营者,以及习惯于将一整套系统出售给用户的微信生态运营者失落了,因为他们无法通过小程序在短期内找到业务的增长点,于是小程序便成了一阵趋势之风,风过之后一切又回归平淡。在小程序沉寂了2个月后,微信团队开始对小程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不断升级其相关功能,并打通开放了很多与微信生态体系的接口,以获取微信原有的丰厚资源,例如开放了附近小程序的获取途径、“搜一搜”功能可以展示用户近期使用过的小程序、可以与多个公众号进行关联等,这些改变使小程序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6月,申请、注册、登记、开发并完成上线的小程序总计1596个,当下每日完成开发并通过微信官方审核和发布的小程序的数量虽然不稳定,但总体趋势是在逐渐增多,开发者的主体也是各行各业,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包括政府类、餐饮类、电商类、银行类、娱乐类、媒体类、视频类等。

因此,随着微信官方对小程序功能的不断升级迭代以及开放性的提升,小程序的价值得到了迅速增长,又重新开始被各行各业追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态势。微信官方在不断思索如何提升小程序的使用体验和价值,开发者也在思考如何将小程序做得更加精致与实用,力求让用户获得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1.1.7 小程序的未来前景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说到的,随着微信官方对小程序功能的不断升级迭代和相关资源的开放,小程序的价值正在快速提升,小程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小程序也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之上。

虽然这一切都是当下真实存在的,但小程序终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官方团队也在不断探索之中,更无专业且拥有经验的第三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因此小程序的未来还是一个谜,需要边前行边观测。

虽然道理如此,但还是能够从历史经验和感知方面对小程序的未来产生大概的预测与设想。根据现在网络用户(尤其是移动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倾向、网络的发展趋势以及微信官方的种种行为与策略,再加上一些已经上线的小程序的使用效果与反馈,不难推测出小程序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它将成为微信第二波红利的助推器。也许在未来,没有小程序的服务者将不会是一个好的服务者,拥有小程序将成为优秀服务者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