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走向全球化,成为世界级企业
随着增长速度每年超过40%,2005年华为首次实现海外销售收入超过国内收入。在迎来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华为大量地招募新生力量投入到浩浩荡荡的海外大军中,同时不断地加强管理体系和IT系统的复制推行。
从2005年到2007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语言问题和管理体系的全球推行落地成了华为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
对于语言问题,为了确保中国籍员工能和外籍员工顺畅沟通,提升工作效率,华为从两个方面做了改变:一方面,成立旨在帮助员工提升语言能力的语言改革小组,并将语言标准纳入任职资格之中,还设定了工作规则去推动变革;另一方面,让国外员工到中国总部参加文化、实践及技能的培训,尝试接受华为特有的文化。
对于管理体系全球推行落地,华为的领导层明白业务的背后需要先进的管理体系支撑,而管理的背后要靠IT系统落地。在业务所触达的各海外分支机构,华为都会进行IT系统的部署与管理体系的推行,从而实现全球一体化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在这一时期,华为各职能管理部门的墙上都有一张全球落地作战图,上面根据推行落地的进展不断插上红色的旗帜,实时显示着各管理体系及系统的落地情况。通过业务先行,管理与IT逐步复制推行,华为管理体系实现了在不同国家的二次实践,为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对人才管理体系的挑战。为保障走向全球化的人才供给,华为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也做了各方面的努力,如成立华为大学、和Hay Group开启第二次合作研发领导力模型、建立管理干部的标准等。截至2006年年底,华为共在海外设立了8个地区部、28个区域培训中心、100多个分支机构。
华为大学于2005年正式注册成立。华为大学的使命是“融汇东西方智慧与华为实践,助推企业全球化发展”。它不仅为华为员工及客户提供众多技术解决方案和管理及通用技能培训,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搅拌机”。在华为大学,10多万名华为人不但接受华为管理哲学、制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的培训,还经常受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思想的激荡。
2007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69亿美元,其中72%来自海外市场,不仅远高于国内的其他通信企业,还领先于联想(50%)、TCL(53%)等大型IT龙头企业,而且本土化员工的比例达到了57%。自此,华为真正成长为一家世界级企业。
2008年,华为以18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上超越了阿朗(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北电、摩托罗拉,与爱立信、诺西(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三分天下,用了14年时间实现了任正非在1994年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梦想。
1994年,华为推出的C&C08机在市场取得空前成功,这是华为在通信设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当时的华为刚刚在通信行业立稳脚跟。任正非一次在厨房和厨师一起给员工做饭时,中间突然冲出厨房,大声宣布:“10年后,世界通信市场三分天下,华为占其一!”要知道,当时深圳做交换机的企业就有200多家,在全国有将近500家,而且华为的员工人数才200人。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是痴人说梦。
然而不久后,在公司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却再次重申了“10年后,全球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占其一”的观点。公司不少员工认为这是老板在吹牛忽悠他们。不曾想在14年后,任正非于1994年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梦想在2008年真的实现了,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消费电子及企业级信息服务等领域都获得了领先地位。
2010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了280亿美元,超越诺西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到了2013年,其销售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达到了2400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也从2004年的3万人增长到了2013年的15万人。至此,华为已经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包括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爱立信,正式成为该行业的老大,公司也完全成了一家跨国化的大企业,其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超过70%。同时,华为也于2010年首次进入全球500强企业,排名第397名,其后其世界排名稳步前进。到了2020年,华为的排名已经到了全球50强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