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扫一扫,查阅本章数字资源,含PPT、音视频、图片等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医药文献如浩瀚星空,星光灿烂。本草典籍则是璀璨星空中一组明亮的星河。
我国传统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药为主体,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把专门记载传统药物知识的书籍称为“本草”。通过对本草典籍的学习,培养阅读本草典籍的能力,能更好地传承古代中医药学的知识与思维。《本草典籍选读》是学习中医、中药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
一、学习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草典籍的选读,深刻认识本草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是沟通中医与中药的桥梁,让学生想读本草,会读本草,乐读本草。
1.本草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载体 无医则药废,无药则医亡。失去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浩瀚的中医药典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中医药学的发展进步需要继承中医药思维,中医药典籍则是继承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载体。
本草古籍是中医药古籍的一个主要门类。自《神农本草经》奠定本草学基础以来,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提炼总结,使药物的品种、炮制、应用与治法等日益丰富,并著之于本草,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经著录的本草古籍达1000余种,存世者亦达400余种,可谓汗牛充栋,是历代中医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库。
学会研读本草,才能发掘利用本草古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渐崇尚自然,推崇养生保健,对中医药的需求大大提高。本草古籍中丰富的医药文化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宝库,但时代变迁,时地悬隔,古今异辞,本草内容丰富繁复,古籍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使后学者研读不易。一方面,人们对本草古籍有广泛的需求;另一方面,本草典籍因晦涩难读被束之高阁。因此,只有知晓研读本草的门径,才能走进本草,促进本草古籍的利用与应用。
2.本草是沟通中医与中药的桥梁 古代将中药材称为“本草”。我国古代的很多中医药学家既是中医临床大家,也是本草学家,如孙思邈、李时珍等。因此,本草古籍是中医药学家对药物的系统总结。
到了近代,随着学科的分化,中医与中药分为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中医专业侧重中医基础及临床,中药方面的课程较少;中药专业侧重生物学、化学及中药生产流通等,中医基础及临床则较少。实际上,中医在明医理的同时,必须兼晓药性和药材。中医诊断疾病、开方治疗须因病、因人、因季节、因地域而宜;中药师拿到药方,既要审核处方中的药物,还要考虑“十八反”“十九畏”、毒性大小,更重要的是还要严格把关药品质量和剂量。医药分家易导致医不识药,药不知医。随着西药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应用,“本草”逐渐地被称为“中药学”。要在中医与中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本草无疑责无旁贷。
(1)本草是正本清源的门径 我国药用资源比较丰富,本草历史源远流长,但因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社会、自然因素变化,本草的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等时有变迁。如果忽视这些变化,往往铸成大错,如关木通事件。要了解中药材的历史沿革,就应研读本草。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药用资源丰富,药材混淆品现象层出不穷,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五花八门。因此,研读本草,正本清源,方能厘清名实。
(2)本草是继承古方的门径 古代本草著作中常附有医方,如《证类本草》就保存了宋代以前的一些医方,集中地反映了药物的疗效,很有参考价值。通过研读本草,可以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医方、古方。例如,青蒿的抗疟作用、曼陀罗的麻醉功能均是从本草中发掘而来。
3.激发学生阅读本草的兴趣 中医药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高等教育须传承与创新并重。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需着重培养中医药思维,如此方能“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医药专业开设《本草典籍选读》课程,就是要激发学生重经典、重传承的兴趣,在继承中医药思维的前提下创新前行。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读本草,会读本草,乐读本草。
(1)想读本草 在现代经济、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人才培养群体化,中医治疗医院化,中药产品西药化,中医药研究论文化,如何找出保持中医药精髓、尊重中医药内在规律的中医药发展之路?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毫无疑问,首先要传承中医药的精髓。本教材精选各类本草典籍,展现了本草典籍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2)会读本草 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没有认真地读过本草,纵有想读本草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指导,没有门径,走了不少弯路。本教材精选本草典籍,并加注释与按语,“授之以渔”,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基本方法,引领初学者登堂入室。
(3)乐读本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李时珍“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透过本草,仿佛与先贤对坐,如沐春风,感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研读本草,走进本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乐读典籍,“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本草纲目》序)。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
各个朝代都有为数众多、内容各异的本草著作。为了使初学者能够知晓学习本草的门径,登堂入室,本教材根据本草的特点选择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草典籍。
1.综合性本草典籍选读 综合性本草是全面阐述本草学各方面内容与成就的专著,它最能衡量相应历史的本草水平,概括当时本草发展的主要态势。综合性本草可以视为各代本草的主流,其他类型的本草可视为旁支。抓住主流,各时代本草的发展特点和总趋势则朗若列眉。
在本草著作中,《神农本草经》既是中药领域最早的文献,也是整个中医药界的源头文献,所占地位特别重要。它规定了本草药性的原理,包括药性、采集、加工、炮制、毒性等,并把后代大部分常用药物选择出来,因此《神农本草经》是本草典籍选读的首选。
《本草经集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编撰的一部本草专著,该书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建立古代综合本草的模式,为后世大型综合本草的编纂奠定了基本框架,并系统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本草成就。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府“普颁天下,营求药物”,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此基础上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该书以较多的药物基原考证和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赢得了中外医药者的尊崇。《旧唐书》记载,该书是当时医学生的必修书。日本律令《延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可见,该书对中外医药发展的影响。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为本草的汇集与整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本草文献。蜀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几乎包罗了北宋以前所有的本草资料,现这些原书多已佚失,全靠该书摘引得以传世。《证类本草》是完整保存下来的综合本草中年代最早的一部著作,几乎囊括了此前的本草精华。正因如此,《证类本草》成为今天人们考察古代本草发展,辑佚古医方、本草,研究本草学必不可少的典籍。
明代的《本草纲目》将本草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该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为基础,标名为纲,列事为目,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而全面,系统整理了明代以前的本草知识,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本草成就之大成者,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本草当属《中华本草》。该书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其内容丰富翔实,项目设置全面,旧识新知兼贯博通,完整揭示了本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此外,在对上述综合性本草介绍之余,还在《新修本草》之后附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后附《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取拾《新修本草》遗漏之意,《本草纲目拾遗》取拾《本草纲目》遗漏之意。《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拾遗》可谓分别是对《新修本草》和《本草纲目》的完善和补充。
2.《神农本草经》药论典籍选读 《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目前一些人认为《神农本草经》就是纯粹的本草专著,然而追根溯源,其应为一本着眼于临床实践、用药治病的医药专著。但是其文艰意涩,即使阅读全书也未必谈得上理解,更难说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历代一些医药学家非常注重学以致用,注重阐述《神农本草经》的治病用药原则和思想。这些应用类本草,如《药性论》《雷公炮制药性解》《珍珠囊》《神农本草经疏》《药品化义》《本草蒙筌》《本草崇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经疏证》《神农本草经读》《长沙药解》《本草问答》《药性纂要》《本草求真》《本草思辨录》等,围绕《神农本草经》药性探索绵延不绝,已经自成学派,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教材选录了部分对药性探索的本草以供学习。
3.民族药和民间药本草典籍选读 民族药和民间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而有特色的本草典籍。
(1)民族药 习惯上将少数民族医学所采用的药物称为民族药。民族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我国近80%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又相互交流与借鉴。如唐代《本草拾遗》中收载的玳瑁就来自壮族民间用药。目前,藏族与汉族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古族与汉族共用的药物有400多种,维吾尔族与汉族共用的药物有155种。民族药之间也相互沟通,如蒙药中约10%出自藏药。不同医药体系间,有的同名异物,有的基原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医用刺猬胆;中医学认为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功效,维医则用以止咳。我国各民族医药并存发展,相得益彰。
我国民族药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及用药种类等各有其特色,本教材以藏药为代表,简介其本草典籍。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和融合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有许多经典著述,其中《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75%为现今所用。
(2)民间药 《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地区植物志,该书对岭南地区本草学有重要的贡献,书中所述的药效多为后世本草所引用。
《履巉岩本草》为浙江杭州地区的民间本草,是本草史上少见的小区域本草。该书一药一图,药图就地取材写生,绘图精美,是现存最早的彩色药图。通过药图可以窥见本草药图之精美。
《滇南本草》是云南地方本草,以介绍云南地区的具体实践经验较多,其中不少是少数民族经验方。该书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乡土气息非常浓郁,是研究民间药、民族药的珍贵材料。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大量的民间药,并对植物名实考证做出了巨大贡献。图绘精美,资料丰富,是连结我国古代本草和近代植物的桥梁。其中一些图可以鉴定到科或属,甚至到种。
4.中医临床典籍方药选读 本草最终要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为实现药与医的初步结合,可以从临床典籍中了解对药物的应用、配伍和方剂学的知识。因此选择不同时期中医临床代表性典籍,对部分经方的组方原则、每味药所起的作用和特色进行选读。
第十章第二节《伤寒论》中选择经方来阐述药物的组合,第三节《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专门篇幅介绍本草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两本书有特色的本草品种加以点评说明,引导学生从中医临床应用的角度串联起药和方,培养中医药思维。
三、学习方法
1.学经典,读原著 本草典籍选取本草的经典著作。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经过历史与实践洗却了浮华,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内涵与精华在本草经典中得以延承,且历久弥新。学习本草典籍,不能因其生涩难懂,而以各类“短平快”的版本替代原著。目前市场上各类“本草经典”五花八门,实际上有的面目全非。即使是译文版或改写版,也失去了原汁原味。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首先应该敢于直面经典,研读本草原著。本教材通过对部分本草典籍的选录,通过按语剖析本草原著以引导学生对本草原著的学习和理解,希冀通过教材的学习,能搭建走向本草原著的桥梁,让初学者接触本草、走进原著,去感知本草经典的魅力。
2.多阅读,熟能生巧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研读本草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不能指望通过一门课程就能一劳永逸。学习本草,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经常阅读本草,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能力将日益提高。研读本草,对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医药院校学生,面临着几大障碍,如简体字和繁体字、句读、印刷格式、历史地理、版本等。只有坚持阅读,才能学会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其他书籍,这些障碍便会迎刃而解;只有坚持学习,才能逐渐体悟到本草典籍的精髓,增强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才能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增强运用中医药的能力。
3.勤实践,求真析疑 本草典籍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经典本身,更取决于学习实践者的认识。学习本草经典,重在吸取精华,不是片面的理解、教条式的学习,更不是引用几句经典装门面,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习本草典籍,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尤其结合临床实践、中药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研判思考,把学习本草典籍转化为提升中医药认知能力的过程,转化为实践中运用本草经典的能力,转化为自觉运用传统中医药思维继承创新的能力,最终有助于传承、利用、发展好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