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不收礼”:一个村落的仪式性礼物交换与互惠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篇章安排

根据前述的研究契机与理论框架,本书分为十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见图1-3)。

图1-3 篇章结构安排

第一章梳理礼物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从礼物研究中延伸出互惠研究,接着讨论互惠研究及其变迁。基于互惠持续论与互惠危机论两种解释互惠变迁的理论,剖析其研究局限,提出本书的研究契机与对话点。接着,在相关概念介绍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勾画出本书的分析框架。而后,对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情况进行交代,特别是论述了本书所选个案的代表性问题。

第二章展现双重互惠单重化、有限化之前的互惠制度。以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为时间段,分析从集体化时期到改革开放后西村的互惠变化。这一时期,西村经历了由物资短缺到物资扩张的变化,村民的需求亦发生了变化。然而,人们仍然通过仪式性宴请来获得资助,维持关系。双重互惠发生了由隐蔽到扩张的变化。本章将用制度化理论呈现互惠由隐蔽到扩张的宏观历史过程。

从第三章开始,我将讨论本书的重点:用再制度化理论呈现2000年以后双重互惠的有限化与单重化的过程与机制。互惠的再制度化包括去制度化、制度确认及制度遗留三个过程。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将呈现资助型互惠消退的去制度化过程。第八章将呈现政府行为从外部强化西县“不收礼”的制度确认过程。第九章将呈现资助型互惠遗留、双重互惠有限化的制度遗留过程。在去制度化、制度确认及制度遗留过程中,“不收礼”再制度化了。

第三章从市场变化的角度分析互惠的去制度化过程,初步呈现资助型互惠的消退历史。去制度化从外部条件的具备开始,市场是西村互惠去资助化的机会创造方。这一章首先将从宏观环境层面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何为去资助化的仪式性宴请提供条件,同时,从微观行动层面分析村庄中的礼金交换如何被异化,人们如何感知到礼金负担。在这两个背景下,初步呈现互惠去制度化的市场过程。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从村庄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互惠的去制度化,从主体意识领域剖析资助型互惠的消退。去制度化源于主体意识的改变,社会流动成功地开启了去资助化的仪式性宴请。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宴请者的地位结构发生了变化。第四章讲述恢复身份的人如何率先通过“不收礼”的宴请方式来补偿声望,由此打开了互惠制度变迁的缺口。在缺口打开以后,不收礼的符号功能渐显,渐渐成为建构声誉的手段。第五章讲述延续地位的宗族精英如何利用这种“不收礼”的宴请来确认声望,引领了去资助化的仪式性宴请。宗族精英的行为是缺口打开以后的第一个连锁反应,其行为具有引领效应。第六章讲述由教育流动引发的第二个连锁反应:获得教育流动资源的人们通过“不收礼”的宴请来表达对流动资源的获得,获得新的声望。

第七章从村庄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互惠的去制度化,进一步从主体意识领域剖析了资助型互惠的消退。人口流动为村民表达流动价值与流动情感提供了动力。人口流动引发了“不收礼”的第三个连锁反应。频繁流入或流出村庄的人们通过“不收礼”及消退资助型互惠的宴请方式来表达对村庄爱恨交织的情感,同时获得一定的声望。此外,这一章还简要分析了制度的官方确认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村庄成为制度变革方,村民“不收礼”意识渐渐形成。由此,互惠的去制度化过程得以呈现。

第八章从政府行为的角度讨论“不收礼”的外部强化与制度确认过程。由于“不收礼”与国家的公共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地方政府通过肯定与推广新的“不收礼”规则,强调自身的引导与治理角色,以此来彰显自身的治理绩效。地方政府与媒体还将西县视为“不收礼”的典型代表,以树典型的方式为国家的公共目标树立榜样。榜样的树立使得“不收礼”得到了推广,新的制度得到了确认。政府在消费制度变革成果的过程中,从外部强化了“不收礼”的去制度化后果。

第九章从村民关系选择及道义维系的角度分析制度遗留过程。在去制度化的过程中,村民对资助型互惠的依赖降低,声望建构的需要增加。然而,处于核心关系圈中的人们,相互间建构声望的需求较低,以礼金表达情感、维系关系的需求更高,他们在是否收礼上徘徊。需要独立承担宴请成本的人、经济能力较弱的人与遭遇偶然事故的人成为制度筛选者。他们选择保留核心关系圈的资助型互惠。尽管村落共同体的竞争性增强,人们仍然保留着对弱者资助的道义性。在有限的资助过程中,双重制度部分遗留下来。

从第三章到第九章,经历了去制度化、制度确认及制度遗留三个过程,西村互惠再制度化了。

第十章是本书的结论与余论部分。在结论部分,我讨论了互惠制度的变迁机制、非正式制度的变化路径、村庄社会的流动性与价值表达。在余论部分,我讨论了互惠变迁机制的外推与解释、流动中的村落共同体维系要素的变化等问题。


[1] The Compac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Volume Ⅱ:P-Z Supplement and Bibliograph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p.194-204. 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Gramercy Books,1981),p.1611.

[2] 翻阅词典,其他表示礼物之意的present、donation等均用gift来解释其礼物之义;且gift为礼物本意,意义更为丰富;另,社会学、人类学均用gift作为学术词语,因而本书使用该词。

[3] 持续也是一种变化的状态,虽然它意味着“不变”,但古尔德纳指出互惠并非“全有”,说明它在变迁的社会中得以保留或遗存,本书也将其视为互惠变迁的一种状态。这种做法在许多研究中都有体现,比如人类学在讨论文化变迁或社会变迁时,就将延续视为文化变迁的一种状态。

[4] Crow 等学者在区别强制性团结社区与有社区感的社区时,指出有社区感的社区也有不得已的因素。社区的存在就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社区中的人们通常为许多不同的规则所牵制,包括由贫穷带出的互惠性资助(reciprocal aid)。本书研究的资助有与之类似的功能,但是本书不像前者一样强调资助类型,而是强调互惠类型。参见Crow,Graham et al.,“Neither Busybodies nor Nobodies:Managing Proximity and Distance in Neighbourly Relations.” Sociology,2002,36(1):127-145。

[5] 声望补偿即社会声望补偿。为了使文字更简洁,本书有时将社会声望补偿、社会声望确认、社会声望获得简化为声望补偿、声望确认、声望获得。

[6] “旌”亦称铭旌,好比是死者进入阴间的“介绍信”。旌一般用布做成,上书死者官衔、功名、姓名、年龄等。

[7] 参考县委宣传部《西县概况》(2019年版),西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资料,2019年5月22日。

[8] 《西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西县人民政府网,2012年3月2日。

[9] 《西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县人民政府网,201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