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潮197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香菇丰收

赚钱了,又怕钱扎手。

这就是张秀芬现在的心态,秦川好笑的同时,也只能给母亲做心理疏导,把改开的意义掰开了,揉碎了给讲了一遍。

即使如此,张秀芬晚上也睡不着觉,越想越心慌,第二天一大早就催促着秦川干亲把钱存信用社去。

“川子,要出门呢?”

秦川正要出门,李卫民走了进来,“先别急着走,我来分钱了,这是你们家的,一共八十三块。”

“这么多?你们卖了多少?”

秦川知道这钱是卖蒸汽木桶和压缩模具得来的,当初五家人一起干,但不是平分,是按人头算的。

秦川家就出了两个人,没想到能分到八十多,也不知道他们这两个月来,到底干了多少活儿。

“主要是蒸汽木桶卖得贵,一个三块钱都抢着要呢,咱们忙活两个月,村里都不够卖,安宁村那边的想买都没货。”

李卫民直乐呵,秦川家才出两口人,他们家出了五口人呢,算下来能分到两百多,差不多是以前大半年的收入了。

当初老头子咋说来着,说种香菇是正晌午朝南走,净干些没影的事情,还说是大河里洗煤球,没事瞎折腾。

现在赚到钱了,老头子都不敢吭声了,他可跟老头子说好了,等第一茬香菇卖了,就上娟子家提亲。

“趁着有人要,赶紧多做一些,过段时间家具厂也要生产,都是机器加工,人工可拼不过,不过我家就不参与了,忙不过来。”

“要停了,从你家种香菇到现在,就没闲下来过,过几天又要采菇,大伙都打算歇息几天,你先忙着,我给其它几家送钱去。”

“忙去吧,我也出门了。”

秦川拎着钱,又跑了趟信用社,等存完钱回来,县里的“香菇种植技术队”就来了,都安排到之前的知青点。

秦川都还没来得及回家,就被秦文学喊了过去,“小川,这位是顾文明顾队长,技术队的领头人。”

“顾队长你好,我是秦川。”秦川打量着这人,三十来岁,高高瘦瘦、斯斯文文的,倒像是办公室的文员。

“秦川同志你好,这次技术队过来,要麻烦你了,领导可是给了指示,学不好技术不让回家,大伙可都指着你呢。”

闻言,秦川松了口气,这人看来是懂得沟通的,他就怕那种啥也不懂,还要指手画脚的,“顾队长客气了,咱们是相互交流,以后还要改进技术呢,对了,你们去菇棚看过了吗?”

“还没呢,我们也才刚到一会,队员们正在整理内务,我把大伙喊出来,先去菇棚看看吧,大家都好奇着呢。”

没一会,人就都出来了,秦川直呼好家伙,除了顾文明,其它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三个女孩子。

秦川带着人直接去菇棚,“你们来的时间刚好,过几天就要收第一茬菇,刚好可以学一下采摘前的管理。”

秦川完全没料到这帮人的工作热情,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菇棚,做着各种各样的记录,相比之下,秦川自己做的种植日志,简直只能用粗糙形容。

随着技术队进村,“农业学大寨”的模式也正式启动,双溪镇作为试点,各村是第一波过来参观的,几乎每个村都来了二三十人,轮流着过来,一天有三四波人。

这方面倒不用秦川操心,县里、镇里都有人跟进,秦川只需要关心菌种预售,采用了以“村”为单位的模式,只需要收一次钱,给“村”培育菌种,反而省了不少事。

热闹了几天,香菇也一天天长大,有些伞盖已经打开七分,菌盖边缘仍稍内卷,这就是所谓的七分熟。

这时候的香菇大小、品相、重量都是最好的,再等下去,伞盖完全打开了,香菇品质就差了,品相也不好看。

“采蘑菇喽!”

看着女儿拿着小竹篮,周秋芳又看了一眼车把子,这些日子感觉就跟从地狱中爬出来了一般。

以前过得叫啥日子,不是挨打,就是挨骂,自己难受不说,女儿也是天天受惊吓,一有点动静就躲在角落里哭。

如今过的,才是人的日子。

车把子虽说年纪大了点,还瘸了条腿,但对她母女俩也是真好,短短几天下来,连女儿脸上都开始有了笑脸。

日子好了,也有了希望。

可以开始采菇了,一千多根菌棒呢,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周秋芳只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一直下去,“车把子,赶明儿把妮儿的姓改了。”

“你说啥?”车把子愣了下。

“把妮儿的姓改了,跟你姓,姓秦!”周秋芳只希望女儿能够跟那个家庭划清关系,最好一辈子都别来往了。

“那敢情好,明儿我就找支书开证明。”车把子自然是愿意的,闺女是自己养的,跟自己姓,再好不过了。

“嗯,采菇吧。”

除了她们一家,技术队那边也分了三个人过来帮忙,等把菇都采下来后,还要称重,再剪掉菇头后,又再一次称重。

每天都有新的菇成熟,大伙忙活了两三天,才把所有的菇都采摘下来,技术队那边也统计好了数值。

车把子一千多根菌棒,采下来四百来斤,平均产量达到四两,其中有一半是一等品,晒干后一斤可以卖三块多。

其它几家也都差不多,多也没多到哪儿去,少也就少一小点,秦川家就采了八百多斤,可以出八十多斤干货。

“小川,这一茬能卖多少钱?”

从采菇开始,李翠花就全程过来帮忙,今儿也过来帮忙把鲜菇均匀地铺在“地笠”上晒。

这玩意有些地方也叫晒笤(tiáo)、簟(diàn)等,是南方地区用来晒谷子的,如今用来晒香菇也正合适。

“应该能出八十多斤干货,有一半是一等品,一半是普通的,可以卖两百多块呢。”秦川说道。

“这一茬就回本了,还有得赚呢。”

“翠花婶,你要想明年,你家二十个棚子呢,一茬下来就是一千多块钱,城里人都得羡慕死。”

“这还不是托你的福。”李翠花笑了起来,可不是,等明年把香菇种上,自家也要发财了。

“那是大伙看得起我。”

这要是搁四九城,秦川指定得来一句“您捧了”。

“小川,跟你说个事儿。”

张秀芬刚从外边回来,皱着眉头把儿子喊过来,“这两天看咱们家采菇了,产量又高,又有人想跟着种,不过……该咋说呢。”

“有人要赊账?”

“要是赊账就简单了,都一个村的,欠着就欠着呗,有好些个事要借钱的,借的还多,基本是借钱种香菇,自己一分钱不想掏。”

张秀芬说着就来气,哪有这样办事的,这会才秋收完,刚交完了统购粮,谁家里没点钱,你要缺一点,借就借了,哪有自家一分钱都不掏的,这不空手套白狼嘛。

再说了,自家虽然赚钱了,可这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些人借钱就没打算还,要不然也不会自家有钱,还跑来借的。

“这样的人,多吗?”秦川皱了下眉头。

“不少呢,十好几个,我没松口,那些混账就说起怪话了,好像咱家欠他们一样。”张秀芬气呼呼道。

“真有困难的,咱该帮就帮,毕竟都一个村的,多少有些沾亲带故的,但像这种人,甭搭理就是。”

“谁想搭理他们来着,这些个玩意跟狗皮膏药似的,前些天就有人开口了,不借给他们,天天都跑来借钱。”

“小川,这事儿还真得想个法子。”

李翠花在一边听得真切,适时地插了句嘴,“这帮混蛋玩意这些天到处说你家坏话呢,我都听了好几次,虽说嘴长别人身上,咱管不着,但也不能让人这样传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