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相长学学半
“教学相长”来自《礼记·学记》,是说教与学相辅相成。“学学半”出自《尚书·兑命》,教与学结合,形成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教师,对这一条都有其切身的体会。我先后在黑龙江中医学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短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任教,也到过清华大学、北京示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个院校做过讲座,“教学相长”和“学学半”就是我在勤恳耕耘中所获之泽惠。
在教学中增长知识的理念,使我喜欢讲课,也喜欢承担不同的课程的教学工作。时代赋予我机会讲授多门课程。比如,在黑龙江中医学院讲授过《中药学》《西医诊断学》《中医各学家说》《数理统计学》。在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我讲授《黄帝内经》,同时为北京中医学院管理系(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授《医药卫生事业管理》课;2005年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讲授《中西医比较医学》和《医案医籍选读》;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讲授过《黄帝内经》《中医经典》《中医药文化》《中医科研方法》等;曾作过无数次的各种“专题”讲座;等等。诸多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一是学而知不足,二是教师应厚积薄发。
学而知不足,在讲课前,需要运用穷尽性研究方法,为课程内容,竭泽而渔地占有资料,但是往往材料愈多愈困惑。困惑感是达到问题前沿的标志,困惑之处,正是问题的关键,既成为继续探索的动力,又可遇到不同知识,将其与本问题联系起来,而为问题提出解决的可能。所以说,知不足,知困,是获得新知的动力。例如,多年来我就思考,中医为什么走上辨证论治的道路而没有走上辨病论治的道路呢?经多方的探索,我找到几点理由。我又在讲解《医案医籍选读》中深刻地认识到,因为中医从疾病过程的不确定性,故而强调疾病的“不可重复性”,因而重视个案,这与西医重视共性、讲求大样本分析是不同的。
厚积而薄发是对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拟给学生一碗水,可能要准备一桶水。许多高等学校曾推行过工作量制,计算方法是,讲师以授课时数乘以7或8,教授是乘5或6,理由是讲师讲好1学时的课,得花7或8小时备课,教授讲1学时的课,得花5或6小时备课。我为自己定的讲课要求是“讲通”两个字,为了讲通首先就得学通。蓝英年先生曾说:“深入浅出是功夫,浅入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尚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我以深入浅出为目标,就必须以勤补拙,以“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努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我不习惯坐着讲课,也不喜欢用PPT课件,更愿意用传统的黑板、粉笔,但学生们爱听我讲课,他们把我的讲课录音整理成书出版,《孟庆云讲中医经典》《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就是这样成书的。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我也将教学研究与心得写成多篇论文发表。我的努力得到认可,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教师奖”,奖杯上写着:立德树人担使命,教育报国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