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与自证预言效应
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在困窘和无助之时,很多人都渴望从算命先生那里得到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预言。有的预言很准,后来实现了;而有的则未必。那些实现了的预言,即算准了的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从一个心理学实验谈起。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宣布要进行一项关于孩子“未来发展趋势”的试验。忙碌了一阵之后,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学校,再三叮嘱要保密。可实际上,罗森塔尔根本没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估、筛选,所谓的名单是像抓阄一样随意挑选出来的。此时的罗森塔尔就像一个算命先生,预言这些学生将来会有出息,而校方则相信了他的预言。
尽管答应保密,但老师们受到罗森塔尔的心理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青睐有加,有意无意地通过提问、鼓励,以及微表情,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拣选出来的,将来有大好前途,因而更加珍惜自己,表现得越来越好。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学生进行复试,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自信心和求知欲旺盛,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更乐于与人交往。不明真相的人认为罗森塔尔对学生的预测果然精准,但其实这只不过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自证预言效应”,即:当一个人相信别人对他的预言,即便那个预言毫无根据,甚至是一个“谎言”,只要他听进去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照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成真。
显而易见,在“自证预言效应”中,心理暗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暗示分为两种: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由于他人暗示往往来自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比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仙风道骨般的孔先生,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期待”。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他人暗示来自多么有权威的人,如果你怀疑它、拒绝它,将其当成耳旁风,暗示也就失去了力量,丝毫不起作用。但是,如果你相信它、接受它,将他人暗示内化为自我暗示,情况就不一样了。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被人们尊称为“心理暗示之父”,他说,一旦将他人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就会撬动潜意识,产生惊人的力量,推动命运走向自我暗示的方向。孔先生算命之所以准,就是因为袁学海将他人暗示转化成了自我暗示。
事实上,无论是用扑克牌、星座,还是抽签,无论看上去多么玄奥、神秘,算命本质都是一种他人暗示。接受他人暗示,相信算命先生的话,就会引爆潜意识,促使自己的命运与暗示的一致——这便是“自证预言效应”起作用的原因。所以,算命灵不灵,取决于你信不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别人的预言再美,如果你不信,也不会流进心中,成为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算命先生要让对方接受暗示,就必须契合对方的内心。孔先生算的命之所以令袁学海相信,也是因为这一点。
袁学海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子承父业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袁学海11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表哥沈科(沈称之兄)考中进士,轰动嘉善。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还有大人们啧啧称赞的声音,久久回响在嘉善的上空,令袁学海羡慕不已。如果是别人中进士,对袁学海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但偏偏是亲近的表哥,此情此景,给了他强大的心理暗示——“我要像表哥一样”。
在袁学海心中,像父亲那样当一辈子郎中实在非心所愿,但一想到表哥,他就心潮澎湃,两眼炯炯有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去世,家境困难,袁学海只得听从母亲的安排。而算命先生的心理暗示,不仅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也让他将其心理暗示与表哥的心理暗示叠加在一起,获得了信心、勇气和力量,他毫不犹豫选择相信:“孔先生算得对,我本来就是读书做官的命,为了这个预言,我会不遗余力。”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孔先生是拨动袁学海命运的人。
但后来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当袁学海把孔先生所算的终生命数铭刻在心的同时,他的认知和行为也就被限制,人生就像进入了一条隧道,眼里除了命数,再也看不见周围还有另外的风景,生命还有其他的可能。于是,一个怪圈出现了:袁学海信得越深,孔先生算的命就越准;而越准,他亦信得越深。循环往复,袁学海便把心理暗示升级为洗脑和精神控制,自己便成了一个提线木偶,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想象,以及创造的能力,心理逐渐趋于僵化,从而患上了抑郁症。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孔先生是点化袁学海的人,但同时,他也是把袁学海推向抑郁深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