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金文:甲骨文的“表亲”
公元前12世纪的某天,商王文丁梦到了自己的母亲。
传说大禹建立夏朝时,用天下九州所贡献的青铜铸成九口大鼎,象征九州。建都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安放九鼎,以祈求国泰民安。因此,建都也叫定鼎。
青铜在商周时被称作“金”,像“后母戊”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作“金文”。
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几乎同时出现,都有浓重的象形意味,所以说它们是“表兄弟”。但两者用途大不一样,我们还是用微信来形象地解释一下:
微信内容—甲骨文—祈求传达鬼神旨意;
微信红包—金文—祭祀重要人物,记录重大事件。
甲骨容易得到,而且能重复使用,所以甲骨文写得较为随意。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在当时青铜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金文比甲骨文更正式和规范。金文是在青铜软坯上描画,比在甲骨上刻方便得多,所以金文线条粗壮圆润,浑厚大方。
商王文丁下令铸造的这口大鼎就是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此鼎高1.33米,口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因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光光课外辅导之后母戊大方鼎传奇
三千多年后的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农民在农田里挖出一件锈迹斑斑的东西。
经过北京来的文物专家鉴定,人们才知道这是商代巨大的青铜礼器。
侵华日军听说后,根据其“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三观,就来抢夺。
可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们把真鼎藏在马棚下面,日本鬼子抢走的是假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
周武王病死,继位的周成王年仅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
此时周王朝刚建立两年,天下并不太平,到处都是不和谐分子,周公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搞定。得胜的周公并无喜悦之意,反而深深地忧虑着国家如何长治久安。
周公认为,殷商时代,人们事事向鬼神问卜,王室、诸侯、平民没有共同信仰,很容易离心离德。
那么,共同信仰是什么呢?终于有一天,周公脑洞大开。
怎么建立“道”和“德”呢?周公想出的办法是—礼乐制度。
光光老师说之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像同学们要遵守的学生守则,它根据不同的社会等级为人们定下了各方面的行为准则。礼乐制度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实现,而举行仪式需要礼器和乐器。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代人把青铜器上的金文作为与鬼神沟通的巫术符号,主要标明礼器所有者的名字(如祖庚)和被祭祀祖先的庙号(如后母戊),字数很少,和甲骨文近似,象形意味较浓,笔画中间肥两头细,显示十足的鬼神气息。
周代的青铜器是实现礼乐制度的工具,青铜器上的金文是用来记述祖先功德以教化后人的,所以西周的金文字数增多,到晚期更出现了长篇铭文。比起商代,西周金文象形意味减少,结构上越来越简单整齐,大小均匀,笔画整齐。
西周金文是商代金文的发展和演化,与商代金文一脉相承。
光光老师说之《史籀篇》
周宣王想到,“商”人只敬鬼神,王室贵族都不识字,这严重违反“礼乐治国”的国策,就命太史籀(“籀”读zhòu,太史是官名,即史官)著大篆十五篇,作为课本教学儿童识字。这是中国最早的幼儿识字读物,后世称为《史籀篇》。有学者认为,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字体就是大篆(籀文)。
光光老师说之大篆
大篆是相对于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狭义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传世的真迹就是石鼓文。
大盂鼎铭(局部)
散氏盘铭(局部)
虢季子白盘铭(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