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接纳和纵容、放任
当一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时候,我相信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才需要很多人把生活当修行。
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每天找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修正自己的行为(或思想)。
这些年,很多人问我:“找自己的问题,难道别人没有问题吗?这样做,不是越来越看不起自己了!”
其实,找自己的问题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其一,找自己的不足去改正;
其二,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别人;
其三,做到前两点有个前提,就是“悦纳自己和悦纳别人”。
我们常说:爱=信任+心赏(用心地去欣赏)+悦纳+建议+帮助。悦纳处在中间位置,却是一个人能做到信任、心赏、建议和帮助的前提。
我们也常说:你只有改变你能悦纳的,你悦纳不了的,都不会因你而发生改变。
由此可见,拥有悦纳的能力非常重要,而这个能力却又是最难修行的。当你做到真正的悦纳时,你的人生都会充满光明。
于是,很多学员常会问一个问题:“郑老师,我都悦纳我的孩子了,他怎么还这样?”
我会说:“千万别说自己悦纳了,你就没悦纳过。如果你真悦纳对方了,你不会有一点难受。因为当你真达到悦纳的状态时,你面对一切的发生,面对一切问题和困难,都会是喜悦的,这样的境界太高了。”
悦纳与接纳
什么是悦纳?悦纳就是发自内心地开心接纳一切人和事,然后用原则和智慧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并自我成长。简单地说就是笑对一切。
今天,我想问问父母们有没有想过:
你们是否觉得孩子的坏习惯,只要嘴上说一说、骂一骂,孩子就能改掉呢?
你们是关注孩子如何改旧习惯的,还是关注孩子如何建立新习惯的呢?
建立新习惯时,你帮助孩子树立决心了吗?
你具备让孩子树立决心的爱和原则了吗?
你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了吗?
你真的悦纳孩子了吗?
如果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新习惯时,不懂得决心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梳理出真相,更不懂得新习惯和旧习惯是没有关联的,而总在旧习惯上盯着孩子,那说明你没有悦纳的能力。
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人际关系中,只有悦纳了,事情才会变好;不悦纳,就只能天天处理事情,但是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这里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悦纳了不代表不处理,悦纳了不处理就叫纵容。悦纳是处理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在给孩子树立决心时不是讲道理,而需要具备包容、理解、悦纳的能力,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因为悦纳的境界很高,很难达到,我们就让大家先学会“接纳”。
什么是接纳?接纳就是我允许你以个体的身份、以你独特的生命状态存在于我的内在。你犯了错,我接纳你,我明白你就该是这样,我对你没有评判,至于你的错误行为,我们用智慧陪着你、帮助你去获得想成长和改变的意愿。
接纳有个“四步宝典”:
他就该是这样!
他为什么是这样?
他是什么感受?
我怎么爱他和帮助他?
接纳会促使你走向了解、理解和爱。我们在每一次“接纳”别人的过程中去体会喜悦,才能慢慢走向“悦纳”。
那接纳与纵容、放任有什么区别吗?很多人在践行过程中,特别容易混淆。
纵容与放任
什么是纵容、放任?
纵容就是接受不良的人和事,任由问题和事态发展,或对不良的人和事视而不见,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放任则是不加约束,任凭其自然发展。
放任可能是不会管,不知道该管不该管,而纵容则是会管也不管,该管也不管。
接纳和纵容的区别
接纳与纵容重要的区别在于:接纳后还需要智慧地去处理,纵容是不处理不解决。
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有拖延症,很耽误事,不太好。以前他努力改变,没有效果,就会否定自己,不接纳自己。当他知道“接纳”这个词后,就会跟自己说:“我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他接纳完自己后,就没有后续了,他的接纳意味着不去改变了,那就变成了对自己的纵容。我们让一个否定自己的人先接纳自己当下的“做不到”,是因为否定自己是负能量,会让人没有改变的动力。在你接纳自己当下就该是这样之后,再去探寻自己做不到的原因,看见真相,你就能在理解自己的同时有动力去改变,坚持改变,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案例:
一位妈妈,最近发现10岁的儿子在每次犯了错后,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都是别人的原因才让他犯错的。一开始,她听到儿子找理由时,都会火冒三丈,认为这孩子犯了错,还狡辩,怎么这么不敢承担啊。她先是和儿子讲道理,越讲儿子就越会找更多的理由,最后她只能以情绪镇压,可儿子心里根本不服。
学习之后,她得到了一个概念:她得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改变。于是,她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装着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以此代表自己站在孩子一边,可心里充满了担心焦虑,就怕孩子因此会变本加厉,养成推卸责任不敢承担的习惯。
这当然不是真接纳,但是这一步对这位妈妈的改变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她改变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她先克制住自己原来用情绪处理问题的错误行为,不让亲子关系恶化,让自己先从“错”到“不错”,冷静下来,才能找到原因,产生智慧。
经过几次调整,这位妈妈一点点感受孩子,她发现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过去自己面对孩子犯错时,都会不高兴或生气。孩子特别想让妈妈开心,特别怕妈妈生气。于是,他就用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没错,只要自己没错,妈妈就不会生气了。
看见这一点,妈妈潸然泪下,原来孩子就该是这样,孩子看似“狡辩”的背后藏着这样的恐惧和一颗特别爱妈妈的心。
后来,妈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首先去拥抱孩子,告诉孩子,妈妈没生气。孩子原来激动的情绪一下就没了。妈妈与孩子有了一次交流,最后妈妈告诉孩子,犯了错,不怕,妈妈会陪着你一起承担,陪着你一点点改错。
所以,什么是接纳?接纳是看见“他是谁”,不要求他“成为谁”;是爱他如他所是,是从“他怎么是这样”到“他本就该是这样”的转变。他的好和不好都是属于他的一部分,我爱他,不会因为他做了不好的行为而不爱他。
碰到问题,我接纳他,不是说我不去处理,而是要用原则和智慧去处理,即帮助要讲时机,建议要有成效。
纵容往往是没原则没底线,碰到违背原则的事,明知是错的,怕他有情绪而不敢面对,不敢坚持,是一种逃避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接纳了,才能智慧地处理问题;不接纳,所有的处理都可能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和要求而已。
很多人认为,接纳就是不处理,那才是纵容。而接纳了,再去正确地处理,这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