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爱和溺爱
为人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使然,可父母有一颗真的爱孩子的心,却不一定会真爱,这就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爱,比如溺爱。
溺爱是孩子成长中的慢性“毒药”
这些年我见过很多特别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每天的生活重心都是孩子,这看似是爱,本质上却是溺爱。溺爱就像“慢性毒药”一般,会一点一滴地蚕食孩子内心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当孩子内心世界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降低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会慢慢凸显出来。
何为溺爱?以孩子为中心,围着孩子转,生活上过度帮助孩子,物质上过度满足孩子。父母之所以会产生溺爱,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父母内在世界要么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着担心和恐惧,要么希望孩子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和要求,即父母会通过包办和溺爱来减少自己内在的恐惧,或者执着于让孩子满足自己对其的期待和要求。
对于当代家长来说,典型的溺爱包含在下面几句话中:
“我怕孩子受累,我怕孩子冻着!”——我就会竭尽所能呵护他,小心翼翼,以致过度保护。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丧失了很多体验的机会,而无法独立自强呢?
“我怕别人有的东西,孩子没有,会被别人看不起!”——我就会总想满足他,以致过度满足。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会不会形成一种“理所当然都应该满足我,以我为先”的心理,而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呢?
“我怕孩子生气!怕他不喜欢我!”——我就会在该坚持原则时不敢坚持原则,从而纵容孩子。被纵容多了,孩子会不会变得没有规矩没有底线,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活得很自我呢?
如果在你的脑海里有这几种观念,那你可能就会尝到包办溺爱的苦果。
包办溺爱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第一,孩子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自信心和上进心会持续下降,慢慢就会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不思进取。
第二,孩子缺乏责任感和道德准则。因为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满足,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慢慢就会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从而变得自私自利,缺少责任感和道德准则。
第三,孩子追求物质享乐,没有精神追求。因为长期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精神追求,从而导致内心空虚,追求刺激、物质享乐。
对于长期溺爱孩子的父母来说,解决起来很不容易。“只有家长放下,孩子才有责任”,然而放下谈何容易?!父母看似要放下的是孩子,实际上要放下的是自己内心对孩子的欲望和恐惧。
父母只有真的放下孩子,孩子只有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责任心才能慢慢回归到孩子身上,从而消除家长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解决包办溺爱,也就是解决孩子自私自利、不思进取、贪图物质享乐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父母关注自我成长,关注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学习。
第二,父母放下孩子,要么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问题,要么给予孩子责任和道德的原则,让孩子感受到“没人管我了,我到底该怎么办?”“父母有原则了,我要靠自己了!”只有当孩子从心底开始思考“我该怎么办”的时候,孩子才会真正开始承担责任。
第三,当孩子发出“我该怎么办”的疑问,同时开始自己找出路的时候,父母可以出手帮助他,帮助的前提是“孩子主动开始行动”。
第四,让孩子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收获内心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决不能因为孩子的进步或者孩子出现错误甚至失败就又开始包办和溺爱,而是要有原则地去陪伴。
如果家长心里有很多担心、恐惧,他就一定会对孩子产生溺爱,溺爱到一定程度,当他有一次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发脾气,会情绪化,而家长会很委屈:“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怎么还这样?”最后,家长就呈现出对孩子过度在意却不满意的状态。其实这种在意也不是真在意,而是不放心、不相信孩子,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的很多生命成长体验。
这都是父母内心的“怕”造成的。其实一个人的“怕”,是因为不自信,不自信就不会相信别人,没有信的力量。“信”是战胜“怕”的法宝,父母需要通过学习和成长,增加自己信的力量来战胜这些恐惧。
宠爱是在有原则基础上的很满意却不在意
什么是宠爱呢?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宠爱是喜爱和偏爱,溺爱是过分宠爱。这都是泛泛的解释。
我们更想说,宠爱是在有原则有底线的基础上的很满意却不在意,是内心充满爱和信的真爱。
当你对孩子充满信心,充满爱和信,你不会因为他犯了错,就怕他变得不好;你会在不违反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给孩子充足的温暖,让家里充满情感的交流;你会给孩子充足的信任,因为有信任才有爱,你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练习飞翔,让他能够腾云驾雾,而不会太在意他是否受伤受累受挫折,是否走了弯路,你会放手让他有更多体验去吸取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智慧;在他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你会像座山一样给他稳稳的依靠,给他合理的帮助和建议,并陪着他,推动他迈步向前,让他不惧怕,坚持往前走。
案例:
我就很宠爱我的女儿,她桌上有电脑、手机,还有一部学画画用的iPad,我从不管她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的时间。有时候她在玩手机,我会过去捏捏她的肩,对她说:“是不是学累了,尽情玩,让自己放松放松。”所以,她也从不沉迷其中,即使玩也不耽误自己要做的事,因为我信任她,了解她,我和她关系很好,我才敢不管她。
在我们家的日常生活里,我会创造很多的情感交流机会,让彼此心心相印。对于女儿成长过程中几个关键年龄段的生日,我会特别用心。
比如,6岁标志着从幼儿期向童年的转变,我会给女儿策划一个很特别的生日会。在她生日之前,我买她喜欢的拼装城堡,一片一片地拼,她会过来看。我告诉她:每一片都代表着爸爸对她的爱,我们爱她,她就可以去爱更多的人,去爱这个世界。
12岁是女儿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开始。我专门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和她讲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并且读给她听。我告诉她:首先,她必须尊重法律和规则,这是底线,如果她不尊重法律和规则,我也不会尊重她;其次,她必须尊重道德,这是比法律更高级的东西,如果她违反了,我会给予她严厉的惩戒,同时我也会对自己有所惩戒,因为她违反道德规范,一定是我没有做好榜样,没有尽到父亲的教育责任;最后,她要尊重爱,爱是规律,是更美妙的追求,这一点我不要求她,我会自己先做到,再用我的行动去带动她。
再比如,曾经,女儿周末时喜欢睡懒觉,我对她说:很多人工作五天就为了两天的放松和吃吃喝喝睡,有这样状态的人,他的人生目标就只是吃吃喝喝和享乐,并不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两天的休息是为了五天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种延续性的,不能五天一种习惯,两天一种习惯。我每天都会早起,是女儿的榜样,所以,她很自然地就想调整自己的周末作息。但我会告诉她:
第一,改变没有那么容易,人一下子改变不了,我们先把道理听懂了,再用一年两年养成早起的习惯,不要着急(我从不要求孩子,我只是告诉她,让她先懂得这个道理)。
第二,你真想养成这个好习惯,我们可以约定好,一开始爸爸不管,由你自己去坚持(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也许她能很快养成习惯,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会要求她应该用多长时间做到);过一段时间后,我再去督促,在你想逃避和退缩时推一把(这就是困难时给予帮助,不执着于她是否能做到的“果”,而是耐心地陪伴她一次次面对;我还和她开玩笑说,如果她需要我鞭策时,我也会动手鞭策哦,其实我知道她不需要我这样)。
很多人特别容易待在舒适区里,这样的人没有力量。而我会温柔地坚持执行后果,温柔地陪着她成长,温暖又有力量地推着她前进。
真正的宠爱,内心充满爱和信,能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暖暖的感觉。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怎么会差呢?他对家有极强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因为珍惜家里的一切而不会让自己所爱的家蒙羞;同时,他会把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父母以他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