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贫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自2016年特朗普闯入美国政坛以来,中下层白人成为影响美国政治走向的关键群体之一。同样出身贫困白人的J. D. 万斯于2024年当选美国副总统,而他早在2016年因自传体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一举成名。该书描述了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和中西部“铁锈地带”贫困白人的悲惨经历,被视为理解“特朗普现象”的重要文献。随着特朗普的再次执政,可以预见,贫困白人这个群体还会在未来许多年里继续搅动美国,对他们的理解和研究仍待加强。

万斯的故事无疑令人动容,但其实主要反映了他的非常个人化的经历,而且他对白人贫困问题的见解也比较保守和狭窄。如果要对该问题有更准确的认识,还需要更广阔、深入、客观的视角。威廉·J.巴伯二世是美国穷人权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与乔纳森·威尔逊-哈特格罗夫合著的《白人贫困》一书正好能提供这样的帮助。

白人贫困在美国既是一个老现象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老是因为该现象从美国还是殖民地时期起就一直存在。说它新是因为该问题经常被忽视,近几年才重新进入大众和学术的视野。

虽然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但任何在美国旅行过的人恐怕都曾目睹那里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或许还会为之感到震惊。笔者曾在美国30多个州旅行过,并特意深入许多贫困社区。在纽约、费城、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底特律、圣路易斯等大城市,随处可见破败的老社区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尤其在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波特兰市中心,遍地都是流浪汉和瘾君子,而且多为白人。

美国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构成通常也以白人为主,那里的贫困问题不遑多让。笔者曾乘车经过万斯的家乡——俄亥俄州的米德尔顿。街道两旁的许多房屋都已空置破败,门窗被砸烂,墙上满是涂鸦。米德尔顿北边不远的代顿市是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的故乡,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国福耀集团仍在那里设厂生产汽车玻璃,但该市已经严重衰败。万斯婚后曾居住在米德尔顿南边的辛辛那提,他把房子买在东部郊区,但老城区却到处可见流浪汉。即使按照美国官方贫困标准,这三个地方的贫困率也都在美国总体贫困水平的两倍左右(2023年美国贫困率为11.1%)。

笔者还访问过犹他州、堪萨斯州、威斯康星州等地的乡村社区。这些以白人为主的地区虽然有不少富裕的农场主,但也有大量被失业、酒精或毒品问题长期困扰的居民。许多乡镇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无力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的医疗和教育服务。不过,笔者对美国贫困现象的观察还只是浮光掠影。这本书的作者作为毕生扎根于贫困社区、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对美国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论述远比局外人来得全面深刻。

在书中第一部分,巴伯勇敢揭露了当今美国被普遍忽视的贫困现象,其中许多是他的亲身经历,其不幸程度绝非政府统计数字所能揭示。他提出,白人贫困是比少数族裔贫困更被政府掩饰、公众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黑人,揭露和研究白人贫困问题,其实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不仅会招致白人的排斥和敌视,也会被本族裔误解。但也正因为作者的黑人身份,他对白人贫困的揭露才更加透彻客观,他解决贫困问题的行动才更具正义感和政治价值。

在书中第二部分,巴伯竭力批判关于美国贫困问题的四种迷思。这部分非常精彩,可谓振聋发聩。种族问题常被视为美国的“原罪”,也一直是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导致许多美国人和外国人很容易以种族的视角去看待美国的一切,不易认识到美国的许多问题是跨种族的,而且每个种族内部存在大量高度差异化的亚群体和个人。更严重的是,美国两党的许多政客都刻意操作种族议题、分裂选民,以谋取个人利益。巴伯用大量证据有力地证明,白人并非铁板一块,也不只有黑人才贫困,不只是黑人才谋求变革,贫困的白人、黑人及其他族群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团结起来解决贫困问题。

如果说本书的第一部分贵在勇敢,第二部分贵在深刻,那第三部分就贵在崇高。巴伯毕生坚持一个崇高的目标:通过寻求共识来解决美国的弊病。美国太多的政客、意见领袖擅长以炒作议题、煽动选民、制造分裂的方式牟取私利,使得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分裂积重难返。但巴伯拒绝依附于民主党或共和党,坚持在美国社会中凝聚共识。许多人可能认为这不过像水中捞月般徒劳无功,但巴伯在书中以大量切身案例表明,美国社会中有许多潜在共识,需要有能力、有勇气的人去发掘和推动。像巴伯这样执着且促成了许多跨党派、跨族群、跨阶层行动的人,实属少见,令人敬佩。

近年来,论述美国白人贫困的著作已不鲜见。除了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翻译成中文的还有《故土的陌生人》《白垃圾》《无依之地》《白人的工资》等。在笔者看来,与其他书相比,巴伯的这部作品有以下价值和优点。

首先,虽然巴伯在维护穷人利益、推动政治行动时充满激情,但他自己是一位独立人士,政治立场比较中正平和。美国保守派和自由派对贫困问题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还会为此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甚至引起暴力冲突。我们很容易发现,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内的社交媒体上,许多政治积极分子热衷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从政治博弈的角度看,激烈的言行或许无可厚非,但如果要想了解真相和解决问题,还得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性并寻求大多数人的共识。《白人贫困》不是为任何党派辩护或代言,而是为了揭露真相和寻求共识,从而保证了它拥有相对客观的见解。

其次,巴伯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实践者。他非常了解在不同族群、阶层之间凝聚共识、推动集体行动的巨大困难,这使得本书的许多观点具有说服力和实践价值。巴伯也是一位严谨的研究者,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学术成果和权威数据作为白人贫困的有力佐证。相比之下,万斯描述的主要是个人经历,而且他写书时尚未深度参与政治。而相关主题的其他作者往往是大学教授,他们对贫困白人社区的短暂田野调查有时缺乏深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马克思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巴伯不仅深刻揭露了美国的贫困问题,还躬身力行,毕生致力于改变美国贫困状况的“穷人运动”。

最后,对中国读者来说,这部著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美国。美国有无数光鲜亮丽的方面,也有无数黑暗悲惨的方面。如果我们理解美国时,只注意或执着于某些方面,可能就会像孔子自责的那样,“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笔者有限的观察和研究,美国社会的复杂程度绝不亚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社会,而其政治制度、发展经历又迥异于中国。如果轻易以我们自身的经验去“脑补”美国,是相当冒险的做法。即使是长期研究美国或生活在美国的人,对美国的了解也可能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在调研中,曾求教于许多美国的专家学者,他们来自各个族裔,也有不少华人。他们从自身研究或经历出发,对美国的看法不乏精彩独到之处,但也明显能感到他们各执一词,甚至颇有误解和偏见。不论是阅读还是做研究,我们应当提醒自己,尽可能多了解、少轻易下结论,否则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巴伯的这本书就让我们对美国贫困问题乃至整个美国社会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相信它也会有益于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其他中国读者。

付随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