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火的追寻者
——记优秀退役军人马俊
夏兮予
人所共知,奥林匹克圣火是由奥林匹斯山上的阳光点燃的,它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
2007年4月26日晚,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夜晚。当晚,北京奥组委在中华世纪坛向世界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长江文明的杰出代表三星堆的故乡——广汉正式成为火炬传递城市之一。
这一消息令60万广汉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这欢庆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他就是当时广汉市抢抓奥运商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成员马俊。申办奥运圣火传递工作启动3年多来,他与领导和同事们几赴北京,历经艰辛,最后奥运圣火终于光耀三星堆……
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申办工作,仅是马俊从部队退役后工作过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回望他以往的人生旅途,他一直在求索、在奋斗,为心中的圣火不懈努力。这圣火,便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寻,对真善美的礼赞,对故土的情怀。传承火焰,生生不息,下面让我们走进马俊平凡又精彩的人生。
青春岁月
马俊,1961年1月生于军人家庭,共产党员,广汉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广汉市“两新”党建指导总站站长,连山镇滴水村、金鱼镇上岺村乡村振兴顾问。他的父亲是1942年参加革命的老军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授衔的少校,母亲是广汉师范附小校长。
1978年12月,马俊由广汉连山公社知青农场应征入伍。位于美丽山城重庆的基建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后移交地方并入重庆大学)留下了他认真工作的身影,马俊先后在政治部宣传科任图书管理员、广播员、放映员。他积极上进,勤奋好学,苦练播音主持技能。他根据部队院校的特点,配合政治教育、文化培植,自主开办了《校园之声》《银幕上的歌声》《点歌台》等多档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被首长和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小电台”。
正是这段校园播音主持的经历,为他之后从事广播电视工作打下了基础。其间,他曾获部队多次嘉奖,获得优秀义务兵、工作标兵等荣誉。1981年,马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年的军旅生涯,改变了马俊的人生走向,重塑了他的三观,在他的人生画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是党教育、培养了他,使他提升了思想认识,锻炼了工作能力,开阔了眼界视野。更重要的是他磨炼出了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品质。

马俊军旅风采(由广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1982年底,马俊退役,回到了父亲和继母的生活所在地——河南省西平县(此时马俊母亲已去世)。离开部队时,他流下了不舍的眼泪。部队给予了他太多,是部队让他对生活、文学、播音有了更深的热爱。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正直、友善、奋进的人,已成为他的人生目标,这目标如火焰一般在他的内心点燃。
退役后,马俊先后在西平县完全中学教导处和河南国家粮食储备库西平分库办公室工作。在此期间,他在部队院校练就的播音主持功力有了意外的用武之地。无论学校运动会的现场解说、夏秋两季收购公粮时的广播宣传,还是文艺舞台的主持,交谊舞、歌手、时装表演大赛的获奖,都让西平小城的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1992年7月,河南经济广播电台举办主持人大赛,马俊积极参赛并获了奖。至此,他清晰地意识到他与自己理想的事业已渐行渐近。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2年8月,即将正式建台的广汉电视台公开招录播音员的消息令远在河南的马俊热血沸腾,喜出望外,彻夜难眠,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回归故乡难得的机会。于是,他瞒着病重住院的父亲,背着6岁的儿子挤上火车,3次往返广汉和西平,参加了初试、复试和为期3个月的试播。最终,年龄最大、往返距离最远的马俊成为365位候选人中的唯一优胜者!终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回到了故乡广汉,以专业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了广汉的荧屏、舞台上!
奋斗时光
已过而立之年、情系广汉的马俊,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故乡。
从此,清晨的鸭子河畔,多了一个吊嗓子的青年男子;化妆镜前,常常出现一个领口扎满大头针训练头姿口型的身影;广汉城乡,活跃着一个手持话筒、激情飞扬的主持人。他珍爱这个岗位,热爱这份职业,珍惜回报家乡的机会,他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百倍的努力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工作之中。
他倾情投入,不断创新,通过《广汉新闻》《党建之窗》《热点追踪》《红绿蓝视点》《话说广汉》《为青春喝彩》《幸运良宵》等多档节目,把党的声音和温暖传向千家万户。他继续发扬在部队院校养成的优良作风,遵章守纪,任劳任怨,勇于担当。他集播音主持、新闻记者、策划撰稿、栏目制片于一身,经常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乡村,捕捉新闻线索,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基层现状,体察民间疾苦,反映民众呼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成为当时广汉电视台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媒体人,成为广汉百姓熟悉、认可、难忘的“小马哥”。
经过多年的工作历练,马俊逐渐从一名新闻工作者成长为一名管理者,走上领导岗位的他仍然离不开播音。身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他,每天仍坚持播报新闻,在他调离广播电视局的当天,还满怀深情地完成了《广汉新闻》的录制。
从2001年12月至今,马俊历任广汉广播电视局、司法局、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广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调研员,市委党建办副主任、市委组织部一级主任科员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顾全大局,服从组织,扎实工作,甘于奉献,受到领导、同事、群众的广泛赞誉。
回到广汉30年间,马俊先后参与了广汉众多重大的文化活动:历年的春节团拜会、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馆文艺演出、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千禧之旅》拍摄采访活动、三星堆国际文化旅游节、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展示活动等。他还参与主持、策划了数百场各级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和社会活动,并为这些活动撰稿。马俊以他的激情、才智、风度,在各项活动中为广汉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广汉本土著名资深主持人、策划人、撰稿人。

工作中的马俊(由广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工作之余,他还笔耕不辍,潜心文学创作。2003年以来,散文《难忘桂花香》《情系桉树叶》,中篇小说《小雨》《家春》等作品陆续面世;由他组织策划并参与创作的《回望的视线》《梦翔广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狂澜之上显神勇 石亭江畔见真爱》刊发于《文学界·中国报告文学》,并获德阳市第二届三星堆文艺奖;与他人合著的长篇电视剧本《川西坝儿女》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作品自选集《跟随内心的声音》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一位著名主持人悄然隐入岁月的尘烟,一位优秀的本土作家渐渐被人们熟知。
浴火重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马俊退出了工作一线。当他仍然用火一般的热情参与文化活动、提携新人、潜心创作的时候,可怕的病魔击中了他。2015年3月27日下午3时许,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马俊拿到了自己的针吸细胞学检测结果,一行刺目的黑色字迹映入眼帘:“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在这一瞬间,他是迷茫的,怎么会是这样?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字眼,如此沉重、真实地落到自己的头上!同行的儿子也满眼茫然。
军人时期练就的理性和沉稳,让他没有自乱阵脚。他立即回到广汉,并表现出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当夜,是马俊人生中难忘的一夜。依旧谈笑风生的他打消了妻子的顾虑后,早早躺在了床上。这一夜,是心海翻腾的一夜,是思绪狂乱的一夜,也是痛下决心与病魔抗争、冷静得近乎残酷的一夜。
辗转反侧中,他回顾了自己54载的人生,回顾了自己过早失去母爱、坎坷不幸的童年,也回顾了自己步入军营、回归故乡收获的荣耀与幸福。最后,他决心再次迎接考验,与病魔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
从此,他开始了与病魔抗争的艰难历程。
令人揪心的是,在多方求医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权威教授告诉他:由于他的外发灶肿瘤包裹粘连着颈部动脉血管,做手术的结果大概率会有两个:一是下不了手术台,二是成为植物人或者偏瘫;不做手术的结果则是内外灶迅速长大、溃烂、疼痛,无法入睡、进食,最多一年时间生命就会走到尽头……
心情稍稍平复之后,马俊毅然做出了放弃手术、保守治疗的决定,决心用意志和传统中医疗法与病魔做斗争,力争战胜它,微笑着活下去!
经过四川肿瘤医院和上海民生中医的精心治疗,在各级领导、众多亲朋的关心支持下,马俊的病情得到控制,精气神得以恢复。结束治疗后的5个夏季,他都会去重庆市武隆区接龙乡小坪村的马庙水居住。那里的青山绿水、静谧村寨、古老木楼、淳朴乡亲,给了他修复身心、阅读创作的绝佳环境。

生活中的马俊(由广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经过不懈努力,马俊奇迹般地打破了权威专家对马俊只能存活一年的预判,顽强从容地走到了今天。他曾回忆,在四川肿瘤医院接受靶向、化疗、放疗“三管齐下”的治疗时,有两个夜晚他体内的痛楚超出往常,感觉再难看到明日的晨光。他看着陪在身边的儿子,想到自己既定的创作计划,想到所有关心、支持他的人,脑海里浮现出郑钧的一句歌词:“在欲望的城市,你就是我最后的信仰。”坚持,不放弃!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和不适,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过程中,他坚持文学创作,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用特殊的方式回报广汉这片深情的土地。广汉迎春团拜会(各界人士迎春联谊会)、三星堆博物馆建馆20周年庆典、“美丽德阳·美丽乡镇”竞演、松林桃花节、“九大碗”民俗活动、“文化原乡·松林乡村实验艺术活动”作品展、“舞动广汉·用运动庆祝我们的节日”主题体育舞蹈展演等大型文化活动,均有他的心血和身影。
尤其是每年的各界人士迎春联谊会,虽然节目单上马俊仅作为顾问出现,但实际上从整台晚会的方案策划、节目的构架,包括演员的选择、具体的排练,他均是操心始终,给导演组、创作组以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他所给予的专业指导,即便在患病期间也从未停止过。
2016年迎春联谊会的总体方案,就是他在病床上完成的。2017年迎春联谊会的原创节目音舞诗画《城市之春》,康复中的他与老搭档祝莉娅携手登台。当他身着一套灰色唐装,颈间配绕一条紫色围巾,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时,尚未开口朗诵,台下已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广汉的马哥回来了!马哥没有被病魔击倒,他又回到了他挚爱的舞台!
不知道站在舞台上的马哥是否被观众的掌声打动,但是观众中有很多人欣赏着马哥的深情表演,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泪水,是为强者而流,是为不屈的精神而流!
近年来,马俊的身体状况相对稳定,他更是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在广汉市文化艺术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下,他在松林镇(今连山镇)界牌村成立了马俊文学工作室,开展文学创作、研讨、讲座等活动,签约、扶持青年学生,培养文学青年。马俊还利用网络平台,借助自己的微博和美篇,持续不断推出各类文章,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此外,马俊还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工作,2018年12月挂职担任松林镇党委委员、界牌村乡村振兴顾问,广泛接触当地干部群众,了解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当地招商引资,寻求支持,使界牌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乡村文化活动惊艳开篇。他带去了新思路、新理念、新风尚,为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作为新村民的马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尊重和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马老师”。
2020年2月,马俊正式退休,但他前行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止。他以“两新”党建指导总站站长的身份,奔波在企业、医院、银行、学校、社团之间,指导党建工作,开展素质培训……他饱含深情的文字,他真诚坦荡的微笑,他直达人心的热忱,感染着众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们,温暖着爱他和他爱的人们。
每当有人称他为广汉的资深文化人时,他却强调:“我只是一个踮起脚尖触摸文化的人。”而我们眼中的马哥、马老师,在率性、追求完美的个性之下,分明有着一颗对文化圣火执着追寻的、火热的心。